

伍尔芙:别看是个病人
作者:薛巍1915年1月,33岁的弗吉尼亚·伍尔芙和她丈夫莱昂那多决定做三件事:在伦敦郊区租一幢房子;成立一家出版社;买一条牛头犬。如朱莉娅·布利格斯在她给伍尔芙所作的传记中记述的,这对夫妇一直都没去买牛头犬,但是他们创建的以他们的新房子命名的荷格斯出版社却影响了20世纪的文学。他们有意识地搜寻可能不会被别的出版社相中的作品,出版了艾略特、曼斯菲尔德和伍尔芙本人的著作。由于不着眼于盈利,伍尔芙可以放手发展她的激进、实验性的倾向,由于她在形式上的创新,她成了现代主义的先驱。
在今天看来,她的一些作品太过有风格了,有时候纯属为实验而实验,比如《波浪》,但是她的大部分作品仍在被广泛地阅读、敬仰。伍尔芙新传记的副标题“内在生活”就称赞了她对内心生活的探索,她能够捕捉人类生活经验中模糊的东西并加以细致地解读。伍尔芙对男性之间的不平等和战争的思考跟今天的现实仍非常契合,她曾在日记里写道:“轻易就可以杀死他人的原因肯定是,那个人的想象力太过贫乏了,以至于想象不到生命对他来说有什么意味。”
弗吉尼亚·斯蒂芬1882年出生于一个大家庭,是她父母四个孩子中的老三,她还有四个同父异母的哥哥姐姐。弗吉尼亚一家富有且有学问,家中充满书、作家和关于文学的闲谈,以及玩笑、逸事和争执。但是在弗吉尼亚13岁的时候,母亲的突然病逝让家中陷入了沉寂。在随后的9年里,弗吉尼亚同父异母的姐姐、父亲和哥哥都死去了。传记作者认为,这一连串的悲剧让伍尔芙对不稳定性、平静之下潜藏着的威胁有了充分的体认。不安的感觉影响了她的小说创作,让她在精神和感情上做不到沉着。
如果说她的疯狂很早就成了她人生的一个方面,那么对注定要成为一名作家的感觉也是这样。在她还没写出她第一本书之前,她就觉得成为作家是自己的命运决定的。这意味着所有其他的东西,包括她最亲密的爱人,跟她对语言和角色的兴趣比起来都是次要的。她在一封信中说:“我羞于或者乐于说,我花了多少时间去再三思考,思考文学。”在另一封信中写道,“我推掉了两个派对和一个法国人,也没去买帽子、没去跟希尔达喝茶,因为我无法一边做这些,一边将我想象中的人物保留起来。”伍尔芙自己的出版社就出过弗洛伊德的书,她的一个兄弟是学心理分析的,有两个朋友还被弗洛伊德分析过,但是她始终没有接受“心理分析”,她认为自己是像英国的天气一样变动不居的,她经受着超出正常程度的感受和刺激,但是她不想被看作一名病人,她特别想被视为一名作家。
1912年8月,30岁的弗吉尼亚嫁给了莱昂那多·伍尔芙,那时她已经快写好了她的第一部小说。莱昂那多也是一位作家,人很聪明,对弗吉尼亚很耐心,愿意倾力保护他的妻子。蜜月期间,弗吉尼亚在写给朋友的信中写道:“你们为什么觉得人们会对婚姻和性生活大惊小怪呢?……我发现高潮被严重夸大了。”后来她跟一些已婚妇女的亲密交往显然莱昂那多也是认可的。
虽然伍尔芙的写作事业越来越成功,她仍然要跟“毛茸茸的黑色恶魔”作斗争。夫妇俩未曾生育,因为丈夫担心妻子的精神和身体都无力支撑生育之责。伍尔芙不停地为厌食、失眠和头疼所困,布利格斯没有详加解释伍尔芙1941年的自杀,但是她解释说,伍尔芙之所以崩溃,不是因为精神错乱,而是对人生的黑暗和残酷——尤其时“二战”清醒的反应。
布利格斯(Julia Briggs)用了14章分别分析伍尔芙的每本小说,从1915年的《启航》到她死后出版的《两幕之间》。在每一章中,布利格斯描述了伍尔芙构思和写作时的个人生活;解释了宽广的政治背景,尤其是女权运动和两次世界大战;总结和分析了整个小说;在最后的“回声”中列出了小说的销量和受到的评论。好多书的销量都有增加,尤其是那些在70年代被视为女性主义作品的书,包括《一间自己的屋子》和《三个畿尼》。她为勃朗宁夫人的宠物狗写的讽刺性的传记《惊飞》当年畅销一时,如今却是她最不知名的书了。
布利格斯还引用了伍尔芙对传记的说法:“人们写他们所谓的他人的生活;也就是说,他们收集了很多事件,而让当事人对那些事件一无所知。”可是时移世易,伍尔芙还说过这样的话:“我们对奥斯汀的了解只能从一些流言、几封信件和她的书中得来。说到流言,能够传到后世的流言从来不是可鄙视的,稍加整理就可以满足我们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