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刊之论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小宝)
希特勒是恶人。他不是一般的恶人,他是大恶人,是作恶的大人物。他对历史的影响,给人类带来的灾难,现代史上无人可比。“我们必须追溯到很远的历史阶段(或许一直要追溯到亚历山大大帝),才能找到像希特勒这样一个在较短促的生命时间中根本地改变了世界的先例。”
大人物超越大众,到头来却无法逃避被大众裁判。《解读希特勒》([德]塞巴斯蒂安·哈夫讷著,景德祥译,中国青年出版社2005年9月第1版)以常情常理审察希特勒,卓见多多,虽然成书于二十七年前,今天读来仍觉智慧明澈,题无剩义。
作者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发现:希特勒的个人生活极其单调贫乏。严格地说,他根本没有私生活。他的生活中“缺少所有在一般情况下能赋予一个人深沉、温暖、尊严的东西:譬如文化、职业、友情与爱情、婚姻、当父亲。希特勒的一生,撇开政治与政治热情,是一个没有内容的生活。所以,它是一条当然不幸福的、但奇特而轻松的、轻飘飘的、可随意抛弃的生命”。
希特勒一生惧怕亲密的私人关系,拒绝爱情和友情。他还像惧怕爱情一样惧怕职业。他的第一个职业就是国家总理。他是一个不看文件、不召开内阁会议、不坐班的总理。“他不像一个最高官员,而像一个自由自在的、独立就业的艺术家。”拒绝职业,就是拒绝向其他人负责。最后他成为不向任何人负责的最高领袖。作者说,历史上的大人物,比如拿破仑、俾斯麦、列宁,“他们中没有一个人像希特勒那样只是一个政治家,而在其他方面是个零。这几个人都有很高的文化素养,在他们进入政治与历史以前都有过一段成功的职业经历:拿破仑当过将军,俾斯麦当过外交官,列宁当过律师。他们都结婚了,只有列宁没有孩子。他们都曾有过幸福的爱情。这赋予这些伟人人情味;没有他们完整的人情味,他们的伟大就有所缺憾,希特勒就有所缺憾”。岂止缺憾!
这本书通篇议论,但一点都不枯燥。作者深思熟虑,几乎每一个说法都很新鲜,又非常入情入理。不刊之论,此书之谓也。
美籍华裔经济学家黄亚生2003年在美国《外交政策》发表文章《印度能赶超中国吗?》,吸引了国内经济学界的注意。其实黄亚生最重要的著作是他于2002年出版的《改革时期的外国直接投资》,这本书现在有了中译本(钱勇、王润亮译,新星出版社2005年9月第1版)。
中国是当今世界最受欢迎的投资目标国,中国的FDI(外国直接投资)一度占到发展中国家的50%。许多人认为这是中国改革的重大成就。黄亚生却认为:“中国大量引进FDI是其经济存在某些本质弱点的标志。”这个弱点就是中国企业普遍没有竞争力,造成企业没有竞争力的原因是中国的金融资源和更广泛的经济资源分配给了最无效率的国有企业,最有效率的私有企业得不到这部分资源,它们的发展也得不到制度安排上的保证。外来的和尚好念经不是外来的和尚念经好,而是本寺的和尚大颠倒:能念经的去砍柴烧灶,不能念经的却当上了住持领导。
黄亚生有更精妙的比喻:“假定分配体系的运行如下:它系统性地将最精选的原料给了一个坏厨师,而最好的厨师得到的是劣质品或根本就没有原料。在这种体系下,烹饪的质量就会始终如一地差。现在进一步假设存在一个国际性的锦标赛,那么来自这个体系的厨师将输给来自其他设计得更好的体系的厨师,即使前者的平均烹饪技术要更高一些。”
这本书绝不是一句话就能概括,它的内容非常丰富具体。作者洞察入微,常常能言人所不能言。他引用邓小平的一段话:“农村改革中,我们完全没有预料到的最大收获,就是乡镇企业发展起来了,突然冒出……这不是我们中央的功绩。”作者评论道:“这是对中国经济改革的成功和局限性的极为深刻的看法。改革的最大成功就是允许在一个严格的静态的统制经济体系中存在巨大的灵活性。”最后这句话,是对中国改革最简洁的概括。无须多做解释,识者自有会心。
这本书未必都对,或者根本不对。这不重要。重要的是现在已经很少能读到这样体现学者独立见解的著作。
《白宫刺客》([美]布莱恩·黑格著,孙淑慧译,重庆出版社2005年11月第1版)是本一般的西方悬疑小说,不一般是它的作者——美国前国务卿黑格将军的儿子。高官之后,认认真真做一个通俗作家,值得追求进步的读者掏钱替他捧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