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漂亮朋友
作者:曾焱(文 / 曾焱)
(
)
避开好莱坞商业零售的能量,法国电影人选择了一致对外的全球形象工程,这两年不惜人力物力对自己的出品进行集体包装和概念推广,先让人接受法国制造,票房从长计议。继两届主题电影周和“新浪潮电影”回顾展映之后,10月21日到25日,以推介法国电视文化为目标的“法国视界”活动也将全球展示第二站放在了北京,主题是中国观众不太熟悉的“电视电影”。
对于中国观众,“电视电影”几乎是个零概念。有一阵子媒体热炒过两个和电视电影有关的消息,一是电影频道投资1800万人民币拍摄《远东特遣队》,当时的宣传点是“媲美《兄弟连》”,可惜播出后基本没有后续。另外就是根据畅销书改编的《绝对隐私》,原著作者安顿有卖点,导演李少红和主演之一周迅也吸引眼球,但因为尚未在频道露面,观众对于制作精美的电视电影仍然缺少直观感受。也有专为电视电影而设的“百合奖”,已经到第五届了,可惜获奖的片子如《法官老张轶事》、《王忠诚》、《家有轿车》、《毛泽东的亲家张文秋》等,大多数观众连名字没有听说过。一位观摩了此次法国电视电影展的专业人士评价,与法国这几部作品相比,中国的电视电影题材太过狭窄,制作上也显得粗糙。
法国驻中国大使馆文化处视听专员梅兰女士向记者介绍,如果将电视系列片都包括在内,法国每年的电视电影产量大约在200部左右,基本和影院电影持平,其中收视率高的也会在院线放映。至于投资,平均每部电视电影在100万欧元左右,高的可以达到200万~300万欧元。
这次展映的8部影片都是近年新作,基本上可以代表法国电视电影的发展方向。主办方为媒体专场选择的两部代表作都改编自名著:一是莫泊桑的《漂亮朋友》,这部长篇小说讲述在19世纪末的巴黎,一个身无分文的年轻人如何依靠对女人的征服步步进入上流社会,背景复杂人物众多,却在一部90分钟的电视电影里得到了精美展现,无论是导演对于原著精髓的把握,还是布景、服装和演员表现,都和那些投资巨大的影院影片没有差距。另一部《吉吉小姐》改编自法国19世纪末著名女作家科莱特作品,同样精致华丽。《黑色的夜》则选择了法国当代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表现出作者对于政治的勇气:1961年10月17日,在阿尔及利亚战争即将结束之时,巴黎警察局长下令逮捕游行示威的阿尔及利亚人,冲突造成数百人死亡,法国政府对此却保持缄默……《狐狸的罪恶》和《撒旦远离人群》在悬疑中展开人性冲突,《希望的战壕》在细处所表现的战争中的人性冷暖,更接近于法国艺术电影的传统。
在北京之前,“法国视界”活动的首届展示场地是纽约,而2006年将是加拿大蒙特利尔。把所有的电视节目都配上字幕向当地观众放映,主创人员代表团和观众见面交流,这样的投入在文化展示之外自然还有诉求。“法国视界”由一家名为“25画面集团”的制作组织发起,它汇集了法国电视电影的大部分导演,集团主席莫里斯·弗里德兰德本人就是资深导演和编剧,“有些电影在特技效果的堆砌中迷失方向;傲慢的原创电影人在远离观众的视线;电视已经完全掌握在广告商手中。在它们之间,应该能找到一条路,可以拍出一种电影来满足富有好奇心和责任感的观众”。对于在美国诞生的这种颇具“鸡肋”意味的形态,莫里斯的再定义除了字面漂亮之外,也投合了越来越挑剔的观众心态。他们在向媒体发表的宣言中表示,法国有100多个为公众服务的电视频道,有幸没有被广告挤压,而在这块领地上他们的电影有幸可以自由表达,“这块领地使我们能够拍摄遵照电影叙事手法的影片,而不必服从广告客户的指令”。作为制作公司,“25画面集团”如此突出让作者自由创作、让观众自由选择的理念,除了投合现代观众的情绪之外,也是想为电视电影这个旧酒找到新瓶,方便和院线电影平分未来市场。
( 电影《吉吉小姐》改编自法国19世纪末著名女作家科莱特作品,同样精致华丽 )
法国电影向全世界输出过不少新概念,不过电视电影(movie made for TV)这种形态却是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与法国没什么关系。美国电视业在60年代景象繁华,影院受到直接冲击,各大电影公司无奈中出下策,联合起来抵制电视,不给它们提供旧片源,电视台为了打发时间,被迫在电视剧之外自己投钱拍一些长短类似于电影、但投资和周期都大幅度降低的片子来填充播映,这就是后来慢慢固定成为一种艺术形式的“电视电影”:由电视人投资、按照电影艺术规律制作的低成本电影,适合在电视上播出。从定义上就不难看出,电视电影因为先天不足而最初形同“鸡肋”,它不可能像电视剧那么通俗,又由于资金的限制无法拍得像电影那么精致,两不讨好。
从20世纪后期开始,电视电影的命运却大为改观了,尤其是在欧洲。欧洲电影的高峰基本停留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不像好莱坞,在90年代以后有花样翻新的高科技手段来制造噱头吸引观众进影院,更难得见动辄上亿的大资金制作,影院电影在技术上的停滞和电视技术的发展在欧洲形成了逆向发展态势。由于在数字化技术上支持力度的强化,由电视台投资拍制的高清电视电影在影像造型技术和艺术素质上基本不逊色于用35mm胶片拍摄的影院电影,甚至多数也采用胶片拍摄,在画面质感上与一般的电影没有太大区别。同时,不管是美国还是欧洲,电视电影已经从纯粹的电视播放转向电影院,用院线放映的方式获取更高额的利润。美国的电视电影水涨船高,开始和电影一样越来越强调高投入和大制作。以《兄弟连》为例,这部被很多中国观众误以为是电视剧的作品,其实是系列电视电影,它的制作成本高达1.2亿美元,据介绍动用了500个有台词的演员和1万名临时演员,即使平均下来,每一集的成本也超过了一部普通电影的投资。这种高投入似乎正在成为美国电视电影力求翻身的方向。
( 4. 电影《漂亮朋友》剧照 )
但在欧洲,电视电影的推广人却更强调它作为文化角色的一面。电视电影低成本小制作,但要求导演的创作理念不俗,这正好契合了欧洲电影的特点,所以很多导演都以电视电影起步,而有些非常著名的电视电影则一直被观众误认为是电影,比如法籍波兰导演基耶斯洛夫斯基的《十诫》。基耶斯洛夫斯基1975年拍摄的第一部故事片《人员》就是由电视台投资制作,到1988年奠定他国际影坛地位的《十诫》,依然是以电视电影的形式拍摄,里面的《杀人短片》、《爱情短片》后来被单独拿出来参加影展,蝉联了两届欧洲电影奖最佳影片。这是一部根据《圣经》中的古老意念重新加以诠释的系列片,每一诫都可以成为各自独立的单元,用了不同的演员和摄影师,却有着贯穿始终的基调和作者风格,至今被视为电视电影作为独立艺术形式的最完美演绎。从长远来看,法国“25画面集团”对于电视电影的新定位显然找准了市场脉络。■
( 2. 电影《黑色的夜》剧照 )
( 3. 电影《狐狸的罪恶》剧照
)
( 1. 《希望的战壕》在细处所表现的战争中的人性冷暖,更接近于法国艺术电影的传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