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嚎叫背后
作者:薛巍1923年,蒙克60岁生日的那天晚上,有人暗示说在他家附近将有一场举着火把的游行向他表示敬意。蒙克招了一辆出租车,让司机围着镇子转圈,直到威胁消除。他不是一个喜欢交际的人,而是一个饱受摧残的挪威天才。
“疾病、发疯和死亡是盘旋在我摇篮上方的黑天使。”他由当军医的穷困的父亲在奥斯陆抚养成人。他们家一样生活在赤贫的边缘。其母在他只有5岁的时候死于肺结核,12岁的时候,他心爱的姐姐苏菲也死于此病。蒙克自己小时候也差点夭折。他早年在床上度过了太多的时间,以至于对床的恐惧让他年老的时候宁愿睡在椅子上。
成年之后,蒙克有几次险些死于肺病。但他比他看上去要强壮很多,结核病、营养不良、西班牙流感、常年酗酒、无数次互殴和一次轻微的枪伤都没能夺去他的生命。1944年,80岁的蒙克死于年老,那时挪威被德国占领着,戈培尔狂热地崇敬他,下葬的时候他身上盖着纳粹的旗子。他从没期望要活这么久。
二三十岁的蒙克有好多年都过着穷困潦倒的日子,有时几个星期也吃不到一顿饱饭,不知从哪儿弄钱交房租。一位模特回忆说有位债权人夺走他的画架,他就在凳子上安静地接着画。通常在那段时期他喝下半瓶葡萄酒之后就在早上开始画画。1900年前后他不停地多少喝一点。
在好多方面,蒙克跟凡·高很相似。虽然二人从未会面,但是他们的艺术生涯是平行展开的。二者都来自新教家庭,孩童时蒙克被教导不要表现自己的感情,母亲和姐姐去世的时候大人告诉他不要哭,她们是去跟上帝一起过好日子去了,小时候他过着漠然、死板的生活,后来反叛为纵乐的波希米亚生活。在奥斯陆的酒吧,他混迹于虚无主义者、无政府主义者和恶魔崇拜者之中,却对谁的信条也不予理睬。
他跟凡·高都努力在印象派现实主义领域创造出自己的风格。从休·普瑞德克斯(Sue Prideaux)所著《蒙克:在嚎叫背后》一书中可以看出,他也患上了狂躁症。书中逐一记录了他的症状——强烈的情感波动、高度兴奋和抑郁的交替出现、幻觉、错觉、酗酒和易怒。他不仅打过好多次架,有时甚至是跟陌生人打架,有一次他还向一位跟他争吵的朋友开枪,结果没打到对方反而伤了自己。此类事件最具戏剧性的一幕是,蒙克跟他的继承人杜拉·拉尔森闹翻了,1902年拉尔森的一位女友告诉蒙克,她刚刚救下服了过量吗啡的拉尔森。蒙克乘船前往拉尔森的房子,看到拉尔森像死尸一样躺在一具棺材上,脑袋周围摆满了蜡烛,摆出了蒙克油画中画出的花饰的样子。随后蒙克的左手中了一枪,伤到了中指。蒙克说他的手在流血的时候,拉尔森从棺材上起身下地,用布擦拭地板。一位医生马上被招了过来,受伤的艺术家被送到医院。由于蒙克拒绝接受麻醉药注射,他得以目睹了手术的整个过程,不久他画了一幅可怕的画叫“在手术台上”,画上他光着身子躺在血迹斑斑的白色床单上。手术结束后,蒙克问医生他的手还能不能用,医生的回答是:“我们希望你能。”绷带拆开之后,手“变形了,难看且用不了了”。他自残左手的行为跟凡·高割自己的耳朵的行为如出一辙。
蒙克很有女人缘,但是没跟任何一位建立两情相悦的长久关系。他要画的是他的灵魂——传达他内心的痛苦和后浪漫主义对中产阶级和高档艺术的拒绝。在生命的尽头,他觉得灵魂受到两种折磨,不是善和恶之间的撕扯,而是绝望和自我憎恨。为了摆脱心魔,他过着边缘化的生活,好饮酒而不是好吃,接近恶魔而不是朋友,爱恋不忠的情人而不是忠心的妻子。
1907年,酗酒导致他肢体麻木、瘫痪,他前往丹麦的哥本哈根就医。加科布森医生给他使用了电压很低的电击,治疗效果不错,他还给加科布森和一位年轻的护士画了漫画像,画上的题字表明他还能够自嘲:“加科布森教授将电流穿过著名画家蒙克,用阳极的积极力量和阴极的消极力量改变了他发疯的大脑。”在医生的建议之下,他戒掉了烟、酒和妇女。这对作为人而不是作为艺术家的他来说是好事。作为画家的他最鼎盛的时期是他最疯狂、饮酒最凶的时期;后十来年他生活得更平静、更避世、更富有,作品也不那么有冲击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