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黑社会》 : 超越类型的黑帮作者电影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关雅荻)
内地公映了被称为《龙城岁月》的黑帮写实电影,从电影叙事角度,这次可以说杜琪峰狠狠地给了徐克一个耳光。90分钟的《黑社会》显然比两个半小时的《七剑》叙事更加紧凑和完整,更能牢牢牵住观众的神经。这部黑色风格的黑帮电影一如坚持了多年来杜琪峰在商业和艺术两者间寻找平衡的创作路线,而且导演令人惊异地在狭小的空间内展现了极为丰富的香港黑帮文化,以及网络关系复杂的人物群像,这已经足够让人觉察到杜琪峰的野心和气魄绝没有局限在眼前公映的这个版本上。《黑社会》虽有遗憾,比如片尾3分钟生生将“黑社会”给“扭转”成“和谐社会”,看上去颇有荒诞感。但除此之外,杜琪峰对香港黑帮电影宏大叙事的尝试,让人再次感到香港电影的魅力和激情。
影片故事的线索很简单,香港一黑帮社团迎来两年一度的当家人选举,社团中的阿洛(任达华)和大D(梁家辉)都在争取,最终阿洛当选,但却要拿到社团信物龙头棍才能真正生效。结果阿洛和大D两帮人马展开了龙头棍的争夺。大D当选不成,反有私立帮会之心,但被阿洛说服,并一起联手干掉了另一社团头目。本来以为社团终于平静下来,不想大D试图分享当家人的念头,最终还是引得阿洛痛下杀手。
作为今年戛纳电影节的正式竞赛单元的入围影片,戛纳电影节选片主席福茂对《黑社会》的评价令人印象深刻。他说,《黑社会》“超越了所有类型片的语码,在香港商业电影中创作了独特的作者风格”。这部影片对香港黑帮文化的展现并没有因为影片的压缩而受到损害,影片通过三代不同的黑帮人物,让观众基本了解到了黑帮的诞生和发展、各种帮规,以及黑帮究竟在香港社会中所处的微妙的地位,甚至不同年代不同黑帮人物的不同手势和体态,这些都在短短的90分钟内一一得到展现。影片开场,“飞机”(张家辉)面对阿洛生吃搪瓷勺子的戏就已经奠定了全片阴冷写实的风格,这种写实的朴实风格还体现在全片甚至连一把手枪都没有出现。就像导演自己所说,本来生活中的黑帮就很少人用枪,但《黑社会》枪的缺失,却提供给了导演另一种别样创造剧情张力的可能。
影片令人叹为观止的一段就是片中的各路黑帮人马集体出动追拿龙头棍的一组连串的戏。几路人马从广州一直追到香港,不同帮派,各色人物,逐一出场,每场戏的连接感觉都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直到最后“飞机”和Jimmy(古天乐)街头相遇,亦敌亦友,联手夺龙头棍的动作戏是全片最精彩的一段。影片动静节奏的交错处理,极具电影化风格的场面调度和多变的镜头运用,将一场普通的街头遭遇战重重打上了杜琪峰的个人烙印。
当然影片最迷人之处,还在于影片里如此众多的男性角色都有空间展现出了自身的巨大魅力。片中的郑伯(王天林)属于上世纪70年代老一辈当家人,稳重、识大局,这也是他力挺类似性格的阿洛做当家人的主要原因。而中生代的黑帮人物里,大D代表一切用武力和金钱说话、简单思维的黑帮人物。阿洛和大D两个一正一反的中生代老大形象,其实并不见得就是影片真正着力描绘的主角,只是因为为完成目前90分钟版本的叙事,阿洛和大D两人戏份最多而已。我们能清楚地感觉到作为新生代黑帮代表的Jimmy和“飞机”,其实可能才是全片人物刻画的重心。毫不客气地说,古天乐扮演的Jimmy应该才是杜琪峰全片最看重的主角。所以,黑帮中年轻一代,包括在争夺龙头棍当中同样出力的东莞仔(林家栋)等三人,相信他们在完整版本里有更多精彩的戏份。
因为《黑社会》全片内在表现的内容就是香港黑帮一代又一代的发展交替,每一代都有自己不同的时代特点,比如Jimmy竟然是个读经济管理专业的大学生。新生代才是社会发展的主角,对于黑帮也是一样。无论片中剧情、人物怎么起承转合,其实是被一种中国传统的思想观念所引导和制约,那就是在遵循长幼尊卑前提下的“礼仪忠信的”秩序感。正是这种浸淫中国人几千年的传统思想,让被黑帮电影始终吸引的观众产生一种内心的归属感。将《黑社会》和《七剑》做比较,《七剑》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也是一种形而上的传统意念作为支撑,只要能将人物和故事这种传统观念合理地结合,作为电影来说,就已经处在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