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悲惨式竞争
作者:邢海洋(文 / 邢海洋)
《商业周刊》网站上,两篇分别介绍印度和我国经济的文章被排在一起。印度的,题目是《拼命找寻人才》;我国的,大意是中国居民存款:世界经济助推剂一类。如果不看别的题目,只看这两个,你一定会想当然地认为,希望全寄托在我们两个发展中国家上了。
印度最大的建筑工程企业Larsen & Toubro刚给它的工程师涨了薪水:25%,刚毕业的入门级工程师年薪达到5700美元。即便如此,老板仍然忧心忡忡,软件公司,跨国企业和海湾国家前来招聘的竞争对手给的更多,甚或多一倍。Larsen & Toubro去年的销售额增长了35%,可是,到处都是高增长的行业和企业,大家都感到人才,尤其是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手紧缺,工资也就水涨船高了。确切地说,印度的人才稀缺始于去年,与印度国内经济起飞同时,离职率在一些行业达到了25%,高科技公司管理人员的工资涨了30%。非但高科技人手紧张,传统行业,比如纺织业也是如此,纺织厂里半熟练的工人的工资都上涨了10%,管理工人更上涨20%。整体上,印度的工薪收入上涨率12.8%,远高于5.5%的通货膨胀率。
12.8%,与我国职工去年的收入增长率14%比还算不上什么。但当我们分析数字,就会觉得颇有可圈可点之处,去年我国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为16024元,月均工资1337元。而大学生就业的工资也没高到哪里去,前程无忧网的统计大部分行业的初级职位月薪都不超过2000元,中华英才网提供的高级白领的薪资,31岁到45岁年龄段的薪资相对各年龄段最丰厚,年薪均值超过了50000元。也就是说,我们这里的高薪还不及印度建筑业的入门工资。这就耐人寻味了。更何况,大量流水线上的外来工都没有在统计范围。
全球化使得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的劳动所得趋向扁平化,这些还可以理解。3年前,我国IT业的程序员月薪动辄万元,且跳槽频频,那时印度程序员在收入方面不是很高,大约相当于3000~4000元人民币,项目经理为4000~5000元人民币。现在,印度IT员工的工资涨上来了,我们的工资下来了,上海今年首次发布的软件业工资指导价,从事基本编程工作的程序员,平均年工资为4.8万元,这些都比印度低。据美国《Information Week》杂志对中国软件工程师薪水的调查,在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级城市,一个软件程序员的平均月工资为600美元至960美元,这个数字大约相当于印度程序员的一半,比美国程序员的1/4还要少;而在大连等其他城市,程序员的月工资平均在450美元左右。
不知道看了这些数字,一般人的心情该是如何。经济学家和官员们一定高兴,我们有成本优势,又可以大规模招商了。教育界也会高兴,因为他们培养了大量受过良好教育的软件人才,人才多得乃至过剩,以至到了入职的学生自相杀价的程度。实际上,印度人工资飞涨,也是因为人员匮乏的因素,价格信号刺激下,印度的大学加大了招生力度,私立学校如雨后春笋般冒出,去年,印度工科新生才有25万,今年暴升到45万人。25万的工科生,相当于多年前我国的大学招生量。其实,真不妨把印度现在的状况和我国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经济腾飞时的状况相比,那时候,教育还是紧缺资源,经济马达开动的时候,人手,尤其受过训练的人手一下子捉襟见肘,于是全面抢手工资飞涨,全国人民都沉浸在对未来的憧憬中。
这个世界上,经济学家毕竟是少数,企业家也是少数,面对低薪,绝大多数的工薪阶层难道会高兴吗?一定不会的。网上流传着一个年轻人在广东打工,辗转7家工厂的记录,8小时工作,大多仅够在厂里的食宿费用,员工们能攒下两三百元,靠的都是每天12到14个小时的超时劳动。这些,显然是不在我国城镇在岗职工工资统计范围之内的,若要统计上,年收入16000元的水平恐怕要拉低不少。有人说,我们的低薪是为了保持竞争力,确保自己世界工厂的地位。但印度,一个人均国民收入还不到600美元的国家,很多岗位的从业人员收入都比我们高,难道我们的薪资就合理么。按照马克思理论,劳动力价格,不仅包括用于简单劳动力再生产的生存需求,还有劳动者用于住房、教育、医疗、养老和子女抚养的更高级的再生产需求,而如今,就像计算GDP时,从不计算投入与消耗,我们在计算劳动者的报酬时,也只是以简单再生产的态度,把人等同于机器。即使在印度,一个火车时有脱轨的地方,劳动力的生产价值都超出了我们,就不由得使人怀疑是我们这里的定价制度出了问题。
说到劳动力定价,当然,现实的角度是从竞争上考虑价格水平。全世界范围内,第一世界不用说,劳动力都高过我们几十倍,第二世界也高出几倍。实际上,在一个相当宽泛的范围内,我们有一个很宽的定价自由度,至少,劳动力价格定在东南亚几千美元之后,放眼世界还没有什么国家能和我们13亿人口抢一个饭碗。但假如我们不争上游,却要向下竞争,和印度的10亿人口碰到一起,才真是悲惨的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