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不是文学巨匠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李浔阳​)

百岁老人巴金逝世,央视报道时,用了“文学巨匠”、“知识分子的良心”、“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代表”等一连串大词。是的,巴金确实写了很多作品,也感动过很多人,包括我。但张恨水也写过很多作品,也感动过很多人,仅凭作品数量和读者数量,并不能成就“文学巨匠”的名声。

巴金作品的动人之处,是那种发自内心的真诚和激情,无论是他的成名作《家》,还是后期声誉很高的《随想录》,都贯穿着他特有的情感色彩。不过除了激情,巴金小说能给人的并不多。他基本上属于本色作家,作品的社会意义大于文学意义。与那个时代的多数作家一样,巴金的作品是服务于其政治理想的。这当然不能成为贬低其作品的理由,但正如他自己后来反思的,年轻时思想过于激进,期盼着能够建立理想社会,而这种理想主义在事实上损害了他们对理想的追求。“文革”后,巴金开始反思,因为个性和知识视野,这种对历史的审视更多处于一种感想式批评,只是因为他的资历,这种批评才显得格外引人注目。

巴金是非常优秀、非常有特点的作家,但是与那个时代的大多数作家一样,他们的作品都显示出现代转型之初的单纯和幼稚,如果因此称为“文学巨匠”,我们对“巨匠”的期待未免太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