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生若烟云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孟静)

​浮生若烟云0

民国版《红楼梦》

对于在电视机前成长的一代人,《京华烟云》留给他们的回忆就是上世纪80年代赵雅芝扮演的“姚木兰”,近两年,已经淡出的赵雅芝因为保养得当突然成为很多年轻人的新偶像,于是,她的代表作《京华烟云》也被反复提及。杨善朴就是一个赵雅芝迷,他承认,新版的《京华烟云》不可能再达到旧版播出时万人空巷的盛况。但旧版是不是真的领会到原著的真谛,也未可知。

抗战前,旅居在巴黎的林语堂一直打算把《红楼梦》翻译成英文,他虽是福建人,却对北京官话非常着迷,后来发现这是个不可能的任务,于是他决定按照《红楼梦》的结构写一套英文小说,这也是编剧张永琛发现《京华烟云》极难改编的原因之一:它起初是由三四本小说组成的,线索芜杂,主人公有好几组。林语堂的初衷是想把当时的中国介绍给西方,让西方人消除误解。因此中国人看中译本的《京华烟云》会觉得过于浅近,作者不断简化背景,还不厌其烦地解释。这缘于林语堂非常清楚西方读者的口味,有一次他和陶行知、胡秋原共同演讲关于“七七事变”的话题,只有他反复解说“张”和“蒋”不是一家人,结果他得到的掌声最多。

这种思维模式体现在了《京华烟云》中,这部书有三个译本:郁达夫、郁飞父子译的《瞬息京华》;张振玉译的《京华烟云》;杨芹等改编的《瞬息京华》绘画本。林语堂曾公开登报声明过对中译本的不满,并说“劝国内作家勿轻易翻译”。郁达夫是他亲自找来的,并预付了5000美元,但郁达夫只译了个开头就停下,后来林语堂还打电话催促,郁口头答应却没有动笔,最终由他的儿子践约。为什么林语堂一定要找郁达夫来翻译呢?他应该是希望中译本能被中国读者完全接受,可是现实并非他想象,这部被提名诺贝尔奖的小说在国内一直没有达到海外的反响。

林语堂的女儿林如斯曾用“浮生若梦”来概括这本书,她认为,此书的最大优点不在性格描写得生动,不在风景形容得宛如在目前,不在心理绘画的巧妙,而是其在哲学的意义。女主角姚木兰的父亲用佛学治家,最终离家学道,也是这本书有别于其他小说之处。

​浮生若烟云1( 《京华烟云》以几个女性的成长故事贯穿始终 )

《京华烟云》曾打算作为抗战大戏在7月播出,因为审查的缘故拖到了10月。这本书曾被称为“第一部描写抗战的小说”。林语堂是在1939年写完全书的,张永琛说,对于现在的读者,只有三章的抗战内容显得单薄,而且人物脸谱化,但考虑到当时还是抗日初期,林语堂是真实客观地反映了当时的局势。

改编的难度

​浮生若烟云2

《京华烟云》是以几个女性的成长故事贯穿始终,从1900〜1938年,人物包含了姚家、曾家、牛家的三代人,又以姚木兰为代表的第二代为主。张永琛说,林语堂给女主角起名为“木兰”,不仅寄托了他对中国女性的理想:贤淑、聪慧、柔美、包容,也有他作为文人的追求。他曾在书前自序中说:“既不是现代中国生活的辩护书,也不是其大暴露,那是近年许多中国黑幕小说的意图。本书也没有讴歌旧的生活方式或者偏袒新的生活方式。这部故事叙述的不外是当代男女如何成长,如何学会共同生活,他们的爱和憎、争吵和宽恕、苦难与欢乐、一些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如何形成,以及最主要的:他们如何适应这种‘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尘世生活的境地。”

这个序言虽短,但却中的,比他的那个题记要准确得多。题记是:献给英勇的中国士兵,他们牺牲了自己的生命,我们的子孙后代才能成为自由的男女。这题记,显然是受了血与泪时代的感召。

​浮生若烟云3( 电视剧《京华烟云》剧照 )

杨善朴介绍说,改编剧本时曾面临三大难题。一是林语堂散淡舒缓的风格和哲学精神,与电视剧所需要的强烈戏剧冲突有差距。原书中姚木兰除了丧女,没经历过任何大悲伤。她的丈夫虽然在晚年曾有出轨的打算,也被木兰轻易化解了。一个没有痛苦的“乱世佳人”怎么能让观众喜爱呢?电视剧中,原本是木兰哥哥的外遇被安排给了木兰的丈夫荪亚,他俩的婚事也不像书中描述的青梅竹马,而是完全的乱点鸳鸯谱,本来木兰对妹夫孔立夫是淡淡的情愫,在电视中被放大到两人已经有了吻戏。书中木兰一过门就深得公婆宠爱,当家主事,在电视剧中,为了给她设置障碍,把婆婆设计成厉害人物,还给公公加了一个二姨太,好让木兰处境艰难。姚木兰要运用自己的聪颖和善于周旋的天赋,逐渐影响曾家,进而改变曾家,最终则成为了曾家的主心骨。杨善朴说,当初赵薇对演这个角色犹豫不决就是因为木兰缺乏主动性,一个没有女主角“离婚、生死”的戏很难博得观众的同情,必须给她足够大的压力让她接招。

原著中,木兰的主要敌人就是二嫂牛素云,但是这个敌人早早和丈夫离婚,对木兰不构成威胁,新版中素云迟迟没有离开曾家,就是为了逼迫木兰成长。第一次改编时,姚木兰曾被设计成王熙凤时的权力女人,后来发现和林语堂的原意差得太远,如果这样,林语堂最喜爱的隐忍、宽容这些美德就不可能在木兰身上存在。

​浮生若烟云4

第二个问题是原著中有十几个主角,现在的观众根本搞不清人物关系,新版中三代人只剩下了两代。像木兰哥哥与侍女银屏凄厉的爱情故事被移植到了木兰丈夫身上,他们的私生子也变成了木兰丈夫和女学生所生。

书中姚木兰从1900年只有9岁时就登场,到了电视剧中,第一场戏就是木兰结婚。张永琛谈起这样改写的用意说:“如改编时按照原著的结构顺序走,不仅会增加拍摄难度,也会使戏剧冲突减弱,我建议可将姚木兰小时候的‘逃难’、‘被曾家解救’等等,化成背景戏在剧中交代即可,而不必正面拍摄。这样,全剧的开始,姚木兰、莫愁和曼妮、牛素云都已经是十七八岁,正面临谈婚论嫁之时。在她们的姻缘中设置矛盾冲突,以此来展开全剧。舍弃‘拳匪之乱’显然会削弱原著的厚重和分量,但换来的是故事更为凝练集中,能抓住观众。”

​浮生若烟云5

张永琛从感情上更喜欢原著那种淡淡的氛围,林语堂因为心疼木兰,才让她在乱世中难得地保有一份宁静。结尾处木兰实现了理想,从大家闺秀成为了农妇,过于理想化却不够真实。林语堂那个年代对女人的要求也和现在多有不符,比如姚木兰很想裹脚,让人觉得她哪像个上过洋学堂的新女性。另一个前后矛盾的地方是她一直想给丈夫纳个妾,而且是发自内心的,可是当她丈夫自己找了个女学生时,她又想尽办法击退情敌,这合理却不合情,似乎木兰是个口是心非的女人。今天的女性也不会觉得给丈夫纳妾是女性该有的宽容美德。张永琛说,考虑到林语堂的创作年代和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喜爱,他不可能塑造一个真正前卫的女人。其实他的内心也是挣扎的,一方面他谴责辜鸿铭的“茶杯茶壶论”(一个茶壶需配多个杯子,就如同一个丈夫需要多个妻子),另一方面,他又希望理想中的女性应该像木兰这样,有为丈夫纳妾的大度。但是写到最后,他可能发觉生活中的木兰绝不可能这样做。

赵雅芝的“姚木兰”还梳着髻,穿着清末服装,到了赵薇这版,已经是民国后的打扮,两条长辫子和女学生装。杨善朴表示,对于赵薇来说,她的难度在于怎样通过这部戏从小花旦变成大青衣,“她以前演的是杨排风,现在突然成了穆桂英。”他说。■ 文学郁达夫林语堂张永琛赵雅芝浮生姚木兰京华烟云烟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