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剪刀手哈维
作者:于萍(困困)( 米拉麦克斯的创始人哈维·温斯坦(左)和鲍勃·温斯坦 )
哈维·温斯坦今年53岁,其中有27年他是个珠宝商的儿子,26年是米拉麦克斯电影公司的老板。
1979年,他跟弟弟鲍勃共同组建了米拉麦克斯(Miramax)电影工作室,单从名字看,那就是个家族作坊——Miramax是母亲Miriam和父亲Max名字的组合。两人干的事儿是低价买来独立制作的电影,加工改造后卖给影院,从中赚取差价。80年代这种二道贩子式的电影工作室可算应景,好莱坞受家庭录影带的影响票房萧条,大电影公司发片谨慎,无数独立制作的影片流落各处无人问津。温斯坦兄弟的“电影倒卖事业”占了天时、地利,但在人和上却差点劲:他们太注重个人趣味。两人从众多待售影片中挑出入眼的,按自己的方式重新剪辑拍摄,发行时已面目全非。“剪刀手哈维”的绰号由此而来。虽然起初电影人叫起这个名字来恶狠狠的,却不得不承认他们的品位。以1989年一炮而红的《性、谎言和录像带》为例,米拉麦克斯100万美元买来,票房收入250万美元;导演斯蒂夫·索得伯格虽不满电影经了温斯坦兄弟的手,却因为他们,电影才上了戛纳得了奖,电影世界的组合有无穷可能性,温斯坦兄弟的方式也许让人恼火,却产生了不错的效果:既好看又好卖。
作为兄弟中的大哥,哈维·温斯坦更受人瞩目。他外形剽悍,性格与外形一致。关于他傲慢无礼、喜怒无常的段子有许多,比如他曾把一个独立制片人关在戛纳酒店的房间里,直到此人同意将电影卖给米拉麦克斯才重获自由;他还在讲述米拉麦克斯发家史的新书《沮丧而肮脏的电影》发布会上,将一名记者摔倒在地扔出酒会,只因为此人说米拉麦克斯果真是“沮丧而肮脏”;他还因不满《时代周刊》的报道,一天给编辑打18个电话;奥斯卡一到他就恬不知耻地到处拉票⋯⋯哈维·温斯坦虽然粗鲁,却不乏智慧,他暴躁行事的结果是发行了《英国病人》、《纽约黑帮》、《冷山》、《芝加哥》⋯⋯到2004年,米拉麦克斯累计票房收入45亿美元,有249部电影获奥斯卡提名。这样的成绩让人们对他既感到不可理喻又敬若神明,就像对待一个性格强硬的酒鬼,动不动要发顿脾气,却给人尊贵的感觉,一旦与他拉上关系,还让人不由自主地骄傲自大。当人们把“剪刀手哈维”的绰号叫得亲切万分时,哈维本人不以为然,他说他可不是剪着玩的,而是变废为宝(原话为:“I’m cutting for the shit to work”)。
1993年,温斯坦兄弟连同米拉麦克斯一起卖给了迪斯尼,售价8000万美元。这个联姻,怎么看都不够门当户对,但他们还是共享了蜜月期。形象健康的迪斯尼暂且容忍米拉麦克斯引进了同性恋电影《神父》,NC-17级电影《低俗小说》,暴力电影《杀死比尔》⋯⋯米拉麦克斯也如愿赚来了钱。温斯坦兄弟保持着小作坊习气,绝招就是亲自动手,怎么便宜怎么干。90年代,好莱坞一般电影公司投资一部电影平均花费为400万美元,他们只花100万美元;还避开了大牌明星,选取新人,比如马特·戴蒙,或过气演员,比如约翰·屈伏塔(当然,他们现在都红了);倒卖电影的传统也并未扔掉,1997年25万美元买下《Chasing Amy》,收益120万美元;30万美元买的《跳跳舞,谈谈情》,票房950万美元⋯⋯温斯坦兄弟既勤勤恳恳又品位不凡,自1997年起使迪斯尼平均每年票房收入增加7亿美元,1998年在奥斯卡大胜的《莎翁情史》更使两方合作达到高潮。
但以哈维·温斯坦的脾气,他怎么会服管,而恰好迪斯尼的老板迈克尔·埃斯纳(Michael Eisner)也不是个随和的人。有个说法:在这个王国里,那个叫迈克尔的国王不能忍受下属的狷狂;那个叫哈维的王子不能忍受上司的独断。钱是矛盾的引子。按照合同,米拉麦克斯可以每年独立结算,赢利电影利润的30%〜35%作为红利分给哈维;但为了限制哈维乱花钱,迈克尔又加了补充条款:电影投资超出预算一分钱,就要从红利中扣掉一分钱。这个条款可以解释“压片大王哈维”这一绰号。2001年,哈维·温斯坦买下周星驰《少林足球》的北美播映权,但一直存着压箱底;2002年他又花200万美元买下张艺谋的《英雄》,一直拖到2004年才发行。他是为了避免扣除红利,拖延大成本电影发行时间,待到红利足够扣了,再发行。哈维寄人篱下的日子除了金钱管制,还有精神压迫:当哈维打算投资《指环王》三部曲时,迈克尔说,不;哈维打算引进争议电影《教条》,迈克尔说,不;哈维打算重新发行《华氏911》,迈克尔说,不⋯⋯哈维说2005年9月合同到期,老子不干了。迈克尔说,好吧。
( 惊悚片《八面埋伏》 (Mind-hunters)。两年前就已制作完成,据说全美放映时间虽没确定,但也不远了 )
实际上在与迪斯尼不愉快的几年里,哈维·温斯坦也试图干点别的。1998年他与《纽约客》前主编蒂娜·布朗合办了本叫《TALK》的杂志,2002年倒闭了;2000年他还参与政治,投资饭馆,但最终还是回到了米拉麦克斯。打点人生,去芜存菁,是个了不起的欲望,转了一圈的哈维仅仅证明,他能干的还是电影。9月,哈维带着弟弟鲍勃离开了一手创办,充满家族痕迹的米拉麦克斯。悲观一点看,53岁离开家族企业,过高的声誉与成就让他似乎没有庙门可以投靠;但也有乐观的说法:他们可是温斯坦兄弟,只要有两把椅子,两部电话,他们就可以开始赚钱。9月底,哈维·温斯坦的新公司“温斯坦电影公司”成立,10月5日,纽约证券交易委员会报告显示,“温斯坦电影公司”已筹集资金2.3亿美元。剪刀手哈维看上去依旧无坚不摧,他脱掉了迪斯尼这副天鹅绒手套,又露出了那一双铁手。■
( 温斯坦兄弟离任之际,米拉麦克斯火速发行了一些压箱底影片:
二战题材电影《大偷袭》 (The Great Raid)。约翰·戴尔执导,耗资8000万美元,根据同名畅销小说改编,本杰明·布拉特主演,重现了二战结束前夕著名的“巴坦死亡行军”,8月16日在全美公映 )
( 《少女初体验》 (Prozac Nation)。克里斯蒂娜·里奇主演,根据畅销小说改编,探讨了当代离婚、毒品、乱性等社会问题,已被压箱底整整4年多,刚刚卖给Starz!有线电视网,将会以DVD的形式出现在公众面前 )
( 《求证》 (Proof)。约翰·麦登执导,格温妮斯·帕特洛、安东尼奥·霍普金斯主演,在今年威尼斯电影节上亮相,9月16日全美公映 ) 剪刀手哈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