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布朗内的节日
作者:王星(文 / 王星)
开车出去玩时经常使用一种专门的旅游公路图,在这种地图上,除了普通的公路图示,部分公路旁会加上绿色边线,说明这条路沿途“风景秀丽”,我们管这种路叫“绿道”。
布朗内(La Planee)是法国东北部距离瑞士边境不过几十公里的一个山区小村,选择这里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它位于一条“绿道”的尽头。当然,最终目的地是距离布朗内不远的两个湖泊:圣博安湖(Lac de St.Point)与赫莫内-布雍湖(Lac de Remonay-Boujeons)。选中这两个湖也是因为看了地图。两个湖泊一大一小,几乎相连,夹在山间,四周“绿道”纵横,想来是风景不错的地方。上网查查,知道这一带被称为“两湖及金山地区”,夏季靠湖景招徕游客,冬季靠对面山上的滑雪场。此时正近秋季,恰好是两个旅游旺季之间,或许反倒能找到便宜的住处。按当地旅游办公室网站的介绍,我们计划到达的当天布朗内村正值一年一度的全村节日。法国的大城市去得多了,偶尔到山区小村住几天应该不错,何况还能凑上当地人过节的热闹,于是选定布朗内。
接着从网上查到布朗内一家收费不高的度假屋,打电话过去,度假屋的老板果然说现在是旅游淡季,考虑到我们的实际情况,可以以极低的价格租给我们一个“特号大套间”。虽然不是很明白“特号”的概念,我们还是订下了房间。老板详细记下我们到达的时间,说是要提前通知当地雇员给我们开门。
进入法国东北部后就一直阴雨绵绵。过了贝桑松(Besancon)开始缓缓上山,路边的标志牌上显示着海拔高度,先是迅速从500米上升到700米,然后逐渐平缓下来。我们要去的布朗内海拔950米,还有一段路。雨越下越大,雾也越来越浓,公路两旁白茫茫一片,什么也看不见,偶尔雾散一些,隐约看到路边是长满牧草的山坡。间或也看到有“农家住宿”的广告牌,遥遥地指向迷雾深处,看不清是什么样的地方。仍在远处的布朗内度假屋也不知是什么状况,我开始有些担心。
蓬达列(Pontarlier)是距离布朗内最近的大城市。尽管雾气已经尽散,但还是在城中绕了两圈才找到通向布朗内的乡级公路。穿过三个空不见人的村落,又绕了个圈子,总算找到那条“绿道”。“风景秀丽”可能有很多种定义,也许是周围视野开阔,也许是两侧依山傍涧,我们遇到的则是一条林间小路。两侧参天的树木确实壮观,只是在这种阴雨天里让狭窄的道路显得益发阴暗。坡度有点陡,感觉又在翻山,路边不时能见到被撞死的狐狸的尸体。许久未见到人烟之际,半途对面突然杀出一辆车,可能是当地人,车速很快,见我们的车子也显然吃了一惊,猛打个弯擦了过去,于是车窗前又只剩黑森森的树林。穿过树林,眼前明亮了些,朝着几处稀落的屋舍开过去,终于看到布朗内的界牌。
风雨中,“村庄节”的大横幅飘零在村口,村里一个人也没有。度假屋老板提供的路线图只到布朗内村,没有说明进村后如何寻找,想来村子不大,应该不难找。按习惯找到位于村子中心地带的教堂,仍没见人影。教堂斜对面有个房门半敞的小屋,下车进去查看,屋里空荡荡的,四处弥漫朽木的潮味,墙上胡乱贴着些酒窖广告,地上散乱着空啤酒罐。总算在门上发现张不显眼的告示,上面印着村庄节的日程安排。大致是下午开始游艺活动,晚上有聚餐,晚餐过后是舞会,但没有写明地点。在屋里躲了阵雨,街上总算出现了行人,告诉我们那家度假屋就在距离我们停车处不远的地方。
度假屋是标准的山区木屋(Chalet)造型,上下两层,巨大的三角形木制屋顶,粉刷过,但已经显旧。我们比约定时间早到了两个小时,自知不会有人,只试探性地推推大门,门却是开着的。进门走廊墙上贴着些注意事项,另一侧是大型公用厨房,六个炉台,六个冰箱,分别标着房号。我们的套间有自己的厨房,理应不在这里。再往里走,进了所谓的游戏厅,一台电视,一张乒乓球桌,两个木人足球台。还是没有人。
悻悻地出了门,见雨小了些,就在村里转悠。村子很小,一不小心就走到相邻的其他村子里。几乎家家门户紧闭,汽车与拖拉机并排停在车库里,整个村子只有一条和我们一样无聊的黑狗抖着耳朵在泥地上溜达。
反正也是等,不如先去看看湖。开车往山谷方向走,经过一个名称让我们发笑的村子:马勒巴斯(Malpas),给迎面晃来的拖拉机让了路,最后到了圣博安湖岸边的村子。
这个村子与圣博安湖同名,比布朗内大些、热闹些。村里到处是刻意装饰过的度假木屋,白白的粉墙衬着堆垒得密密匝匝的窗台花卉,不少木屋阳台上还挂着“出租家具”的广告。圣博安湖是片狭长的水域,比想象的大些,但不至于像日内瓦湖那样大得近乎奢侈。对岸山坡上参差密布着更多的度假木屋,虽然色泽艳丽,但在蒙蒙细雨中平平得有点假。趁着雨小到湖边坐坐,刚刚坐下,就有群野鸭簇着只天鹅摇晃过来要吃的,显然是被游客喂惯了。
15点过后,圣博安村的大喇叭响起来。更多的车子赶来停在湖边空地旁,车上下来拎着小包的老老少少。从网上看到过,今天下午在这里有法国传统的掷铁球(petanque)比赛。比赛组委会架起帐篷,支上桌子,排出一杯杯葡萄酒。一通乱哄哄的寒暄中,也不知道是哪片场子掷出了第一个球。雨忽然大了,大家扣上雨帽接着扔球。又热闹了一阵,雨仍不见小,年轻些的选手先放弃了,收拾起自己的铁球缩着头离去,留下些老人气定神闲地继续在雨中扔球,裁判也一丝不苟地拿着丈量的细绳守在一边。帐篷里依然热闹,葡萄酒销量很好。
快到和度假屋老板约定的时间了,我们返回布朗内。果然是“特号”大套间:共分两层,楼下有厨房、洗手间和十个床位,楼上还有除厨房外同样的一套设施。厨房大概是用以前的老厨房改建的,还保留着烤面包的炉口,打开壁橱,认识不认识的法国传统炊具济济一堂。
所谓的“村庄节”仍没打听出在哪里,也许是因为下雨取消了,但以早先看到的掷铁球比赛选手的执著看,这种可能性又不大。无论如何,先趁天黑前张罗晚餐的材料。再检查一番厨房里可用的东西,然后开车去蓬达列的超市采购。
回来时企图抄近路,结果误闯进林中伐木的土路。前方道路越来越窄,阴暗的树林中似乎藏着某种拒我们于千里之外的东西,我们只能调头。折回到原先那条绿道上,两侧的树木方显得亲近了些,毕竟这里才是地图上留给观光客的风景。
吃过晚饭,在屋里隐约听见外面有音乐声,心想大概是村庄节日程里提到的舞会。赶个晚集也成。虽然外面仍旧飘着细雨,还是出门循着音乐的方向一路摸过去。村里只有不多的几盏路灯,而音乐的源头似乎在路灯尽处的黑暗里。站在灯光和黑暗的交界处,犹豫了一阵,决定继续找。眼前一时看不清东西,只觉得远处“咚咚”的音乐声震得黑黑的空气乱颤。差点撞上团更黑的影子,定下神才发现有人擦肩而过。
再接着往前走,总算有了些亮光,音乐声也更响了。光亮越来越大,最终我们来到山间空地里搭起的两个帐篷边。网上介绍说布朗内村现有居民216人,在村中几乎一整天不见人影后,我们终于看到了这216个人。左边人声鼎沸的帐篷显然是聚餐所在地,桌上的食物已是狼藉一片,但杯盏之声仍不绝于耳。右边帐篷下搭起个台子,台上的音响放着80年代风格的舞曲,DJ在不停地招呼大家出来跳舞。响应DJ的大多是些十几岁的孩子,几个人拉成一队踏着音乐的节拍在雨中转着圈子。偶尔有成年人出来凑热闹,还有人挺着肚腩玩小孩的滑车。细细的雨丝在人工架设的聚光灯下飘着,我们站在灯光与音乐之外的阴影处,没有人留意我们的存在。这是他们的节日。
第二天,雨过天晴。走出房门发现度假屋中其实还住着其他游客。暖洋洋的阳光下,布朗内村又变成了旅游网站上所说的寂静迷人的度假胜地,村里的妇女赶出马车拉游客游玩,圣博安湖一片湖光山色。我们坐在湖边,看着明信片般的风景,终于心安理得无比。■ 布朗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