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诺来得正是时候

作者:袁越

(文 / 袁越)

​老诺来得正是时候0( 罗宾·沃伦(左)和巴里·马歇尔(右) )

今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颁给了澳大利亚科学家巴里·马歇尔和罗宾·沃伦,以表彰他们发现了胃溃疡的真正元凶——幽门螺杆菌。这项大奖来得正是时候,因为马歇尔和罗宾的这项划时代的发现多年来一直被“另类医学”的拥护者们用来攻击“故步自封”的主流医学。

按照那些江湖郎中的说法,当初马歇尔和沃伦的惊人发现一直被主流医学界当作异类,遭到了医学权威们的一致排斥。为了和主流医学“抗争”,马歇尔甚至拿自己做实验,服用了活的菌株,却仍然没有说服“守旧”的主流科学界。以此类推,如今在地下诊所活跃着的众多另类的“赤脚医生”们也应该得到主流科学界的尊重才对。

那么,实际情况是怎样的呢?去年年底《怀疑的探索者》杂志刊登了医学博士金保尔·阿特伍德四世撰写的文章,详细说明了这项伟大的发现为什么会被主流医学界“耽搁”了几年的真正原因。

众所周知,此前医学界都认为胃溃疡是由于不良饮食习惯或者生活压力所引起的胃酸过多造成的,医生给病人开的药方也大都是抗胃酸药。1979年沃伦在观察胃粘膜样本时发现了一种螺旋杆状细菌,细心的他继而发现这种细菌只在胃溃疡病人的样本中才能找到,于是他头脑中产生了一个新的假说——幽门螺杆菌才是胃溃疡的真正元凶。这一假说第一次在正式医学杂志上发表是1983年,沃伦和马歇尔以“读者来信”的方式,在英国医学杂志《柳叶刀》上发表了两篇短文,世界医学界这才第一次知道有这么一回事。

第二年,也就是1984年,两人的第一篇正式论文在《柳叶刀》杂志发表,不过他们使用的语言十分谨慎:“虽然这项实验并不能证明胃溃疡的确切病因,但我们认为该病与这种新发现的病菌有关⋯⋯”需要指出的是,那时他们对这种细菌的分类仍然没有准确的定论,“幽门螺杆菌”这个名字还是论文发表之后才终于被确定的。

这篇论文的发表确实引发过很多争议,但反对者并不像“另类医生”们所说的那样,是由于他们不相信细菌能在胃酸中存活。因为微生物学家们早就知道,比胃酸更严酷的环境里都能找到细菌的踪迹。当时持反对意见的人最需要的是科学的证据,而国际微生物学界早就公认,要想确定一种疾病是由于某种微生物的感染所引起,必须满足4项条件:

1.每一例病人体内都可以分离到该病菌。

2.该病菌可以在体外培养数代。

3.培养了数代的细菌可以使实验动物引发同样的疾病。

4.被接种的动物中可以分离到同样的病菌。

这就是著名的“科霍氏法则”(Koch’Postulates)。最早总结出这个法则的罗伯特·科霍博士是公认的微生物学鼻祖之一,是他最先发现了炭疽病的原因,也是他最先找到了结核病的致病菌。

这项法则直到今天仍然有效。可到了幽门螺杆菌这里,问题来了。马歇尔和沃伦没能找到任何一种动物可以作为幽门螺杆菌的宿主,所以大规模试验一直无法进行。勇敢的马歇尔决定拿自己做实验,吞下了一试管培养菌,结果他虽然得了病,但很快又好了。其实,即使他真的得了胃溃疡,也不能说明问题。一来样本过少,二来医生拿自己做实验,无法保证其公正性。于是,两位科学家准备招募志愿者进行大规模的临床实验。有人参与的临床实验可不是说做就做的,需要立项,申请,获得经费,而且需要时间。最后,两人找到了100名志愿者,并于1988年底完成了第一次大规模临床实验,结果进一步证明了幽门螺杆菌与胃溃疡之间的联系。

值得一提的是,他俩并不是孤军奋战。全世界很多科学家都积极参与了这项研究。这一点仅从一项硬指标——论文被引用次数——就可以说明。两人在《柳叶刀》上发表的第一篇文章被引用的次数在1984年是16次,到了1988年就达到了283次,而到1993年更是跃至762次之多。截止到1992年,全世界至少有3组大规模临床实验证实了该假说。在此基础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于1994年召开了一次大会,基本上同意幽门螺杆菌是胃溃疡的元凶。此时距离两人在《柳叶刀》杂志上第一次发表论文的时间正好过去了10年。

这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假说又经过了11年的考验,这才终于获得了诺贝尔奖。这一推迟恰恰向世人展示了什么是严谨的科学态度。作为世界科学界的最高权威,诺贝尔奖的认可终于让那些对科学持怀疑态度的江湖医生们闭嘴了。从这个意义上说,老诺来得正是时候。■

上一篇: ​网 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