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可持续建筑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胡解)
建筑能够可持续发展吗?这是Holcim可持续建筑大奖赛的理念。
2005年9月23日,总奖金额为22万美元的Holcim可持续建筑大奖赛亚太地区各奖项在北京揭晓。在近300件参赛作品中,上海建筑师常青教授的参赛作品“杭州氏族聚落重建方案”获得亚太地区价值10万美元的金奖,价值5万美元的银奖授予菲律宾的可加速珊瑚礁生长恢复的水下混凝土构件项目,该项目的设计者是Ronald Roland Cesar Rodriguez先生,日本广岛的建筑师Kazuhide Doi为当地居民住宅设计的创新项目“航天服”夺得了价值2.5万美元的铜奖。
可持续建筑是指在满足当前的住房和基础设施需求的同时,而不会危及到未来子孙后代满足其自身需要的要求。简言之,这反映了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对可持续建筑的定义,即可持续建筑是“建筑行业将环境、社会经济和文化因素考虑在内,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具体而言,它涉及到建筑设计和管理、原料和建筑性能、能源和资源消耗等多个问题——所有这些均属于城市发展与管理的范畴”。
Holcim基金会主席Markus Akermann认为:“可持续建筑意味着对建筑材料的节能利用,对美学以及合理的住房条件和基础设施的全面考虑,这些对于发展中国家尤其具有重要意义。作为生产商,我们希望了解我们所生产的产品在建筑过程中的使用情况,以及我们能够为可持续发展所做的贡献。”中国同济大学教授吴志强认为:“可持续建筑还意味着我们不能建造太多建筑。如果我们现在在所有地方开展建设,而不为子孙后代留下任何空间,那么我们将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
为此,Holcim可持续建筑基金会极力推行“三重底线”理论。该理论主张,要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首先必须达到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和社会责任三方的平衡发展。这表明,一个社会在环境质量、社会进步和社会福利等方面得到的利益,要超过人们为获得这三大利益时所付出的成本和努力。基于这个理念,Holcim基金会的合作大学界定了可持续建筑的五项评选指标——重大变革和可移植性,道德标准和社会平等,生态质量和能源保存,经济效能和适应性,文脉的呼应和美学影响。
此次亚太区获奖的三件作品正是这些理念的体现。金奖获得者,上海建筑师常青教授的参赛作品“杭州氏族聚落重建方案”是对位于杭州钱塘江南岸的长河镇进行重建,长河镇是一座有900年历史的来姓望族聚落。常青教授的创新之处在于充分考虑到了中国城市的老龄化问题,该方案成功展示了如何在不需大规模破坏或完全替换传统居住小区结构的情况下,将新的城市居住空间融入到传统社区中,因此加深了人们对可持续性重要性的认识。同时,该项目还充分契合了当地居民的民族特性,更深刻体现了大家庭的实质。它对文化和环境因素进行充分考察,提出了一些有关社会和物理空间的严格标准。在生态意义上,该项目是节能的一大典范,它提出对现有条件进行适应性重建,充分利用当地资源,以确保设计的经济高效性。该项目因为提出应减少材料资源使用,提高设计更新能力,从而寻求到一条经济平衡的合理途径。这个方案所提供的思考,还包括在当代城市环境建设过程中,应该如何将传统建筑打造为艺术资产。
菲律宾的可加速珊瑚礁生长恢复的水下混凝土构件项目,提出了改善海洋生态环境的创新方法。目前,海洋环境正在日趋恶化,严重阻碍了许多小型沿海社区的生存和发展,该项目的特殊之处在于提出要采取措施努力恢复海洋环境。项目中所提及的措施不但能为珊瑚虫生长提供一种有效的生态催化剂,从而改善自然环境;还能因此丰富鱼类的数量和品种,改善渔业社区境况。
日本广岛的建筑师Kazuhide Doi设计的“航天服”项目,能彻底改变当前的城市建筑,设计合理、新颖,也是节约能源的典范。■ 可持续建筑可持续可持续发展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