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理解1200点
作者:邢海洋(文 / 邢海洋)
自6月7日股改前发行的最后一只股票三花股份上市,深沪股市已经3个多月没有发行上市过新股。休养生息的结果是大盘重上1200点。
很多人,或者说大多数人不如是观,多数人更相信,5年的慢慢熊途,市场终于转势。转势的标志是什么?按照道-琼斯的波浪理论,牛市总是以一浪高过一浪的姿态出现,1200点甚至连昔日政策底1300点都未触及,何谈牛市确立。不过,20%的上涨幅度毕竟是相当可观的升幅,抵得上10年的存款收益了,把6月来的上涨理解为一个局部牛市也不过分。
200点上涨的内在原因是什么?仅从时间的角度衡量,再也没有资金推动型更合适了。大盘最低点出现在6月6日,与三花股份上市的6月7日只一天的差距。而股改始于4月份,第一批试点公布于5月10日,第一批试点公布后,大盘从1165.39点大跌35点,随后一路下跌,于6月6日跌破了千点关口,收于998.23点。如此看,至少开始时,股改并不构成上涨的理由,反而是恐慌的理由。
如果说,随着认识的进步,股改深入人心,反映民意,促进了随后的上涨,在股市的第一轮涨跌中也找不到充足的理由。第二批试点公司名单在6月20日公布,当天大盘指数1115.62点。但是随着第二批方案的逐步公布,市场再次发出失望信号,上证指数一路走低,又重新考验1000点,最低探至7月19日的1004点。两次连续的下跌说明,至少这一阶段,投资者并没有把股改当做好消息。两次下跌之间的“井喷”式反弹,两天喷高148点,成交超过600个亿,也就很难用股改激发起人气来解释。
剩下的,惟有“资金推动型”和“业绩推动型”两种可能的解释。6月初的井喷,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巨量神秘资金进入市场,十分明显是为第一批试点企业保驾护航。但随后,市场开始了跨度两个月之久的,慢牛市上涨,资金就以不同的方式出现了。比如随后出台的“在股权分置改革实施新老划断前暂停新股发行”和“再增加60亿美元的投资额度”等等都是长期的输血措施,并非立竿见影,却是实实在在地在市值不多的情况下,向“股票池”中注水,而市场也在潜移默化中缓步登高了。
至于“业绩推动型”,并不能找到很好的解释。上半年,上市公司的总体盈利增幅有所回落,上市公司净利润同比增长仅4.2%。但若把股改公司和普通上市公司剥离开分析,就会发现整体的增速下降被股改的成果掩饰,市场出现了少有的绩优价升的“大团圆”结局。46家股改公司中38家于9月前公布了半年报,其主营业务收入总额同比增长31.66%,高出上市公司整体主营业务收入增幅近8个百分点;净利润总额同比上升14.39%,领先整体公司净利润增幅9个多百分点。把股改和业绩巧妙地编制在一起,正是管理层的高明之处,七八月间,几乎每一只G股复牌后都填权,最初的甚至是暴利,G三一和G金牛双双放巨量封涨停板,G传化收盘涨幅达27.46%,G敖东收盘实际涨幅达18.32%;更有G龙盛、G明珠上涨27.5%和23.32%;而“巨无霸”G长电和G宝钢复牌当天,涨幅也都超过了10%。第二批股改试点公司平均涨幅达到19%,造成股改赚钱的直观效果,于是乎,投资者从对股改的恐惧变成期待,到了46家上市公司试点完成,股改将要全面推进的时候,市场已经笑脸相迎了。
股改是否真的能带来业绩提升?恐怕不能,股改是1300多只股票的股改,并非几只绩优股的改革。就像每年的年报期,绩优的报完了,总会轮到业绩稍差的乃至不敢公布的。那个时候,还有更多的问题不得不面对:新老划断后,又会有新股融资;一年的禁售期后,国有股和法人股也会上市流通,使市场陡然增大。所有的风险后置都造成了潜在的隐患。不过这些并不构成现实的威胁,于是,顺着股改的思路,1200点后,市场又从绩优转战到ST股票,那些连年亏损,颇有退市风险的股票。把劣质公司也拉进股改的范畴,使之分享绩优公司带来的“余温”也体现出管理层的一番苦心:管理层明确表示允许以注入优质资产等资产重组的方式支付对价,使得绩差股的壳资源价值得以提升。并且,一两元的“仙股”价格,动辄50%〜100%的涨幅,造成的示范效应远比大盘的20%更吸引场外资金。
资金推动型的推断如果成立,对1200点以上市场的判断就只能有一个:翻天覆地的大牛市远没有开始,市场只会尽量在1300点的政策底下寻找着获利空间。1200点后,随着顶部临近,加之投资者对“风险置后”的疑惧,行情会愈来愈保守,而不是趋向激进。6月初的爆发早写进了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