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酒杯里的男女平等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李孟苏)
酒杯受害者
一年多来,英国上下讨论得最热烈的问题是:酒馆是否可以24小时营业?根据现有的法案,酒馆在晚上11点必须打烊,而工党政府去年提出修改现有法案,延长酒馆、酒吧的营业时间,引发了绵延不断的争论。最近反对派的风头人物是大法官、王室法律顾问查尔斯·哈里斯。哈里斯高调批评说,深夜仍在营业的酒馆扰乱了社会治安,提高了犯罪率,将有更多的女性成为酒后性犯罪的受害者。政府不能只盯着酒精饮料市场带来的高额税收,否则,国家将为犯罪率、女性健康买大单。
哈里斯不过是重复了一个早已众所周知的现实,今天英国酒精饮料市场的支柱是女人,就连从事酿酒业的女人也越来越多。2003年,英国酒类市场价值267亿英镑,到2008年预计将达到291亿英镑,人均消费酒精饮料625英镑。市场扩大要归功于娘子军。但是女性酗酒已经引发了诸多社会问题。
据英国国家统计局8月中旬发布的最新调查结果,英国女性越来越喜欢喝酒,喝酒人数在欧洲国家居首位,女性人均饮酒量在1998〜2003年增加了25%,并呈持续上升趋势。那些经济宽裕、总是嫁不出去的布里切特·琼斯们最愿意在杯中消磨闲暇人生,最有消费能力,是市场主力军。年轻女孩也不甘示弱,18〜24岁的女孩人均年消费203升酒,同龄的意大利女孩只喝63升。就连14〜15岁女孩每周至少喝一次酒的也有44%,同龄男孩只有42%。
在罗马人统治时期,英国女人是不许喝酒的,尤其是葡萄酒。直到20世纪,正派女人在公共场合喝酒才被社会接受,此前只能在私人场所自斟自酌。现在没有了约束,一周7天晚上泡在酒馆、餐馆、地中海风格的咖啡馆、主题酒吧、派对里的女孩不在少数。
这带来的直接后果是性犯罪率上升。2003年,英国做了第一次全国犯罪调查,发现有120万件暴力案件、36万起家庭暴力和饮酒有关,每周有30名醉酒女性成为强奸犯罪的受害者。不法之徒看上去都是友善殷勤的绅士,热心为猎物买香槟,趁机在酒中下了迷幻剂等药物。而浸泡在酒盅里的女人往往缺乏警惕,她们喝酒要喝到醉为止,25%的女性在酒馆等场所喝醉过,醉了以后根本不知道自己是被陌生男人带走还是被朋友送回了家,给了他人可乘之际。由于迷幻剂12小时就能通过新陈代谢排出体外,警方很难掌握到证据,不好立案。专家们估计实际受害的女性更多。
酗酒引发的健康问题就更严重了。15年来,18〜24岁的女孩喝酒超过安全数量的人数翻了一倍,达33%。全英国每年有9500万英镑用于治疗酒精综合症,5万名女性患上喝酒引发的疾病,3.3万名不治而亡。2000〜2004年,英格兰和威尔士死于酒精综合症的人数比例上升了18.4%。这种不顾健康的豪饮可以说是英国特色,欧美其他国家绝无仅有。
四类女酒仙
相比男人,英国女人颇有梁山好汉的豪放,喜欢喝烈性酒、葡萄酒、混合果汁酒,饮酒风格属于“豪饮”。她们喝酒似乎没别的目的,就是要喝醉!尽快喝醉!然后耷拉着脑袋坐在街边发呆。口袋里装了多少钱,就花多少钱,一晚上跑六七家酒馆也不怕麻烦,只要能把钱花出去买酒。
著名的品酒专栏作家简·麦奎特曾打趣地给嗜酒如命的女郎们画像,把她们分为四类:
霞多丽女孩。她们是最典型的那一类,一个晚上会叫十四五次酒。收入不高的女孩,一个月的酒钱是薪水的一半。喝酒是为了喝醉,如果一定要说深层次的原因,那就是醉了以后可以说清醒时不能说的话,做清醒时不能做的事。“霞多丽女孩”这个名称来自流行的时装肥皂剧《球星的妻子》,剧中女主角名叫“霞多丽”,是一种酿造葡萄酒的优质葡萄品种的名字。
霞多丽女孩从不关心酒的产地,只要是便宜、香喷喷、水果味道浓郁的酒。因此她们喜欢产自加利福尼亚、新大陆和南非的白酒,这些酒要比法国和意大利的酒便宜很多。霞多丽女孩对酒精有着经久不衰的热情、永无止境的欲望,当然成为酒商的尖端目标。
霞多丽女孩再长几岁就变成了“喝谁谁小姐”,意思是不管什么酒,来一个。这时她们的酒龄已有20年以上,却仍然没有长进,还是一如既往热爱香甜、水果味的酒,从不理会报纸杂志上专栏作家的建议,图的还是便宜。每晚和闺中密友一起去酒馆喝酒是例行公事。
来者不拒型。只要是酒,就有兴趣喝上一杯,越是奇怪的酒越要喝。这一类酒仙很传统,认为最好的酒伴侣是食物。
娱乐人生者。这一类女人什么酒都喝,喝酒只是为了高兴。她们的朋友圈子很广,周末一般是不会自己呆在家里的,一定要和朋友们喝一圈。但她们很会过日子,勤俭持家,不会在酒上花太多钱,通常在超市买酒回家喝,且一般不买超过6英镑的酒,会为了买到促销的酒起个大早去排队。
有个玩笑说,女酒仙们最喜欢听的两句话是:你中了乐透奖;请你喝杯酒吧!还有的女孩说,喝酒,尤其是啤酒,有助于减肥。因为酒的主要成分是水,喝多了会一次次去卫生间,从而消耗掉多余的卡路里。
女性大量喝酒有其历史背景。18世纪,英式酒馆(Pub)产生,既卖酒也提供简餐,成为劳动阶层男性的聚会场所。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和禁酒令后,酒馆仍然不失生机,顾客群大大增加,逐渐成为英国人生活的中心。此时,传统的家族型酿酒业垮台,新的酿酒商不再顾忌社会道德,把目标瞄向年轻人和女性。比如最受英国女孩欢迎的一种产自加州,名叫“芭比”的酒,酒瓶就设计成可爱的粉红色,广告词也富有煽动性:“给那些渴望拥有一切的女孩!我们给她想要的一切!”由于未成年人不能买酒,酒商们于1995年专为他们开发了一种含果汁的酒精饮料Alcopop。自然,酒馆也抛弃了传统的道德观。他们换上了漂亮的酒杯,甚至用高脚杯装啤酒,暗示这样看上去很优雅,目的是要吸引女顾客多点酒。
杯中何来男女平等
对女性酗酒问题的深入让一部分研究者震惊,诱导女人喝酒、酗酒的一个重要因素竟然是女性几千年来一直追求的“男女平等”。
按传统说法,立定在酒馆柜台前的都是男人,他们流连酒馆的原因不外乎:饥饿(hungry),郁闷(angry),孤独(lonely),劳累(tired),合起来简称正好是“立定”(HALT)。到了今天的平等社会,就男女通用了。男人想和漂亮姑娘搭讪,“我能请你喝杯酒吗?”成了最好的开场白。
英国较早开展女权运动。19世纪初,由于丈夫们下班后就泡在酒馆里,全然忘记了家庭、责任,并实施家庭暴力,妇女们发起禁酒运动。这是英国妇女运动取得的第一个胜利。今天,女权主义已经成为英国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但女性仍然没有取得和男性相同的权利。女性付出的努力更大,机会并不多,在工作、社会中的影响力很小。这种苦恼,越成功的女性越重,不得不靠杜康解忧。今年3月《职业和环境医学》杂志上发表一篇论文,公布了英国政府一项20年的研究结果。研究调查了伦敦20个政府部门的一万名公务员,其中1/3为女性,发现成功女性更喜欢喝酒;酗酒、有酒精综合症的女性高层管理人员的人数是女秘书的3倍;周薪1000英镑的高收入女性1/3经常喝酒。
女人们从另一个角度理解,像男人那样喝酒、喝醉,则成了表现“男女平等”的方式。奶奶、妈妈喝沁扎诺苦艾酒,芬芳香甜,酒精度只有7%;我们要畅饮威士忌、伏特加、淡色啤酒。再加上职业带来自己可以掌握的收入,酒饮料的消费自然上升。
这种肤浅但很有市场的男女平等受到了一些人的批评。专栏作家吉莉安·波迪克指出:今天的女权主义,是和“治疗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种女权思想以及社会,鼓励女人把自己看作男女不平等的受害者,认为女人无需对自己的所作所为、错误、问题负责,更鼓励女性率性而为,做自己想做的事,似乎一切都不会付出代价。女性解放运动的这种能量,还有充斥在生活方方面面的男女平等思想,让我们无法对女人喝酒提出批评。你怎么能规定酒馆卖给女人的酒要比男顾客的少一半?你又怎么能劝一个喝高了的女人别喝了,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那是要被打出酒馆的。
女权主义者往往认为男女是无条件平等的,实际上她们最不明白,正是在喝酒问题上,男女根本不可能平等。女性的生理结构使她们更容易成为酒精的受害者。女性身体中脂肪比例高于男性,水的比例低于男性,体重相同的男女喝同量的酒,女人比男性更容易醉酒,醉酒的时间也更长。由于女性体内的酒精消化酶也少于男性,她们对酒精的新陈代谢较慢,比男性更容易患脑损伤和肝硬化。酗酒女孩在今后的生活中更容易碰到心脏病、乳腺癌、超重、不孕、早产等麻烦——不公平。但自然法则是不讲男女平等的。在这时候,最好不要谈什么女权主义。■ 男女平等酒杯红酒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