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到现在还没想好
作者:马戎戎(文 / 马戎戎)
( 《到现在还没想好》剧照 )
还没上演之前,从8月15日到9月4日在人艺小剧场连演26场的《到现在还没想好》就被定义为“爱情落地喜剧”。因为经常有人称70年代生人是“飘一族”,所以,他们说,这一次,他们想“落”下来。
“你是不是经常抱怨这个世界没有你爱的人,但是如果真正遇见了爱情,你又会怎么样?你敢告诉他吗?”这是《到现在还没想好》剧中的台词,其实,这就是整个故事:一个不着调的“傻”女孩,一个没脑子的“笨”小子,一个号称爱神,一个自诩情圣,感情伤痕累累的两个人去祈求爱情的出现,可当在现实生活中相遇的时候,却成了“爱你在心口难开”⋯⋯戏就这样开始了,一大堆的问题摆在观众面前,答案却是未知的,也许大家都是一样的困惑,就像编剧喻江所说的,这部戏是在表现70年代人面对爱情的迷茫。
《到现在还没想好》的导演李欣磬,是李苦禅的孙女。李欣磬把这部戏剧的表现方式定义为“非动向戏剧”,意思是演员的表演和所要表达的内容毫不搭界,还可能会根据现场的一个词汇、一个人、一个物品,甚至是当天的天气来决定他们当晚的表演方式。说得形象一点,演员和观众在演出时会集体“找不着北”。主创人员认为,他们要的正是这种“找不着北”的感觉,因为现实生活中,人们的心情总是复杂而迷茫。不过,从演出效果看,该剧的“非动向”形式并没有引起观众们的过分关注,倒是剧中那些调侃社会现象的角色:美女作家、发嗲的年轻女演员、饿得走不动道儿的话剧演员、假酷的帅男和唱歌找不着调儿却信心百倍的群众演员照例博得了许多热烈的掌声。
尽管在表演状态上一再强调“找不着北”,制作人关皓月却坚决认为自己找到了北。这话的底气是由票房撑着的——在戏剧圈里,《到现在还没想好》的票房确实算得上不错。上演7天,票房收入10万元,显然,爱情、70年代、迷茫这些词汇的组合对观众还是有吸引力的,《到现在还没想好》这样不着四六的名字也多少起了作用。对于这个自己想出的名字,关皓月很得意。
在剧组里,关皓月被称为小关,其实他也是70年代生人,30岁了。小关体重200多斤,脸上总是带着弥勒佛似的笑容。小关并不是做戏剧出身,他的经历很复杂,打过灯光,搞过舞美,做过会计、玩过演唱会,去年还做过小剧场戏剧《门背后》的制作人。作为非圈内人,小关“进入状况”非常快。《到现在还没想好》的企宣老象这样形容他:“到人艺还没几天,上上下下全混熟了。那种熟和咱们不一样,咱们也熟,但是总觉得隔着一层。但他就是打成一片。”打成一片的小关做了一件很让大家咋舌的事:他把后半年的人艺小剧场“包”下来了:“我们与人艺实验剧场的合约已经签到了年底。”
小剧场戏剧不赚钱,这是目前戏剧界的现实。小关敢于一下子签半年的约,秘密在于“打包”。小关说,在为《门背后》拉投资的时候,他发现,投资商都不爱给单部戏投钱,因为单部戏的场次少、观众少,投资和社会影响都很难收回来。但如果是几十部戏打包在一起就不一样了,规模上去了,赔和赚就不会以一部戏计算,而时间线也拉长了,主办方就更容易回收投资,社会效益也比较大。在做完《门背后》之后,小关认为自己对小剧场的运作有了新的认识,“小剧场赚钱不在首轮,而在于后面的开发。我有了一批剧本的版权在手里,又签了固定的剧场,今后再演的成本就降了下来,盈利就比较容易”。
小关给自己的计划取名为“戏逍堂”,《到现在还没想好》是戏逍堂的第一部试水之作:“这是我们小剧场戏剧类型的第一开端,之后我们要打造‘情感剧系列’、‘古装剧系列’、‘悬疑剧系列’、‘经典剧系列’等多种类型。我们会像打造电视剧一样打造戏剧。我们的计划是,一年出20部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