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设计,新故事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钟和晏 )

​新设计,新故事0( Cibic & Partners设计事务所为德拉·维尔第公司设计的位于蒙特其奥·马乔雷的公司总部,一幢约1000平方米的多功能建筑,建筑的强烈视觉冲击力使它成为那个已经以罗密欧·朱丽叶城堡闻名的地区的地标性建筑 )

一个巨大的深灰色全金属外壳,像天外来物般停落在一片浓郁的绿色葡萄园中,这是意大利建筑设计师Aldo Cibic为莫德纳市(Modena)玛莎拉蒂汽车博物馆提供的设计方案。这个地处乡村地带、热衷于美食美酒和漂亮女人的地中海小城是法拉利、玛莎拉蒂等高级跑车的发源地,也是恩佐·法拉利的故乡。在Aldo Cibic的设想中,跑车就是某个以金属作为外表、能源作为灵魂的躯体,走进这个大门形状好像跑车进气管一样的博物馆里,你就进入了一辆汽车的躯体内部,它实际上是有灵魂的。

Aldo Cibic一再地重复着“灵魂”这个词。汽车博物馆旁边覆盖着碳纤维瓦片的二层红色楼房是恩佐·法拉利的故居,Cibic的设计方案基本上是用保护性的修缮手段保留了房子的原样,连院子里铺设的小石子、小沙子也都是百年前的风貌,“让人觉得法拉利先生的灵魂还继续存在于这座房子中”。

今年50岁的Aldo Cibic似乎不是一个常规意义上的建筑设计师,他喜欢用“叙述故事”来定义自己的身份——“用建筑和设计的语言来讲述一个区域、一些人的生活,曾经发生什么、正在发生什么和将要发生什么”。他说他的工作是观察与找寻,“从无数的现实中搜索,从经常看似匆忙怠惰并且让我们躲之不及的现实中寻找”,他的空间与物体主要是叙述,使用形式本身来接近这个日常世界的同时叙述生活中其他的可能性。

在意大利工业设计史上,Aldo Cibic的名字是“孟菲斯设计小组”彼此关联与相互留存的。25岁那年进入埃托·索托萨斯(Ettore Sottsass)的公司后,他在这位著名设计师从精神到实践的双重指导下工作。作为后现代设计思潮中最引人注目的事件,“孟菲斯”这个名称就是诞生于索托萨斯房间里反复播放的鲍勃·迪伦唱片中的某一首歌名。

年轻的Cibic为孟菲斯设计灯具、家具和日常用品。即使那个时候,他说自己虽然对于将从令人厌烦的好品位与因循守旧的平庸设计中解放出来的孟菲斯充满敬意,他也很难接受让那些具有强烈反现代概念的设计物品如此侵袭人们日常生活环境的想法。Cibic在规则之外行事,经常创造一些尺寸错误的产品,比如恐龙形状的茶杯和果盘或者可以当作健身器材的梯子与书柜,并非出于挑衅,而是试图讲述一些人与物品之间的友好故事。对于一名设计师的责任他有自我的见解——“我们的工作是去影响现实,但是比起仅仅设计一些房子和家具,我们其实可以做更多的事情来提高人们生活和工作的各种潜在可能性。”

​新设计,新故事1( 一个形状如同一辆跑车的深灰色全金属外壳,这是Aldo Cibic为莫德纳市玛莎拉蒂汽车博物馆提供的设计方案 )

Aldo Cibic的表情中仍然有种孩子般的天真与热情,绝大部分时候他强调的是自己的兴趣而不是设计师的责任。也许,去年他参加威尼斯建筑双年展的《微观现实》可以很好地体现出他过去十几年中的兴趣所在,那就是在城市中的人、人的活动与场所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让人重新回到选择的中心。

以动画表现的《微观现实》包含了城市之门、城市花园、购物中心和上海100个新地铁站等4个方案,其实更像是一系列微小的乌托邦建议,用一种弱思考的力量进入建筑的场景。在那里,建筑只是扮演了一个边缘的角色,只有特定区域中的人际关系才是中心所在。其中为上海地铁公司构想的“100个地铁站”方案中,了解到未来5年到10年中上海将要建设450个地铁和轻轨列车车站,Aldo Cibic考虑的是人的社会生活如何与地铁站这样一个建筑内容联系起来。他在设计中赋予这些郊区车站优美的环境和幼儿园、小学、停车场、图书馆等多种功能,通过建筑学让它成为周围15公里范围内的人群聚集点,在城市的边界重新创造出一个恢复社会关系和身份归属感的地方。

​新设计,新故事2( Aldo Cibic )

当Aldo Cibic试图为一个新的城市图景贡献他的建议时,他其实是完全献给人的。他相信人们如果被提供接触和交流的机会与空间和一些分享集体生活的时刻,人的行动本身就可以决定一个场所的身份。在《微型现实》中,他在提供观念的同时并没有最后的解决方案,只是让我们想象一下可能发生的变化。更早之前的《新设计、新故事》展览中,他同样用6个不同的建议试图在城市社会关系中创造出新的网络和空间可能性,甚至可以说是建立一种微观经济模式——比如其中的“儿童旅馆”是一个有趣方便的照料儿童的服务场所,“厨房间”是一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可以在那里烹调、交换信息以及和别人分享口味的公共厨房空间,而“像素酒店”是一个可以短暂居住在城市里一些普通人家的订房网络。

Aldo Cibic说:“这样一类设计它会有不同的出发点,关注建筑物或建筑学所产生的社会效益以及它们在建立人和人的关系上所做的贡献。”显然,相对于线条的纯粹性、功能的合理性或者技术的无限可能性,Aldo Cibic更关心的是人以及人与真实世界之间的关系,或者说如何通过设计让人们以一种更加快乐的方式来体验日常生活的常态。■

​新设计,新故事3

人总是需要聚集在一起

三联生活周刊:你为什么一直把你的设计定义为“叙述故事”?

Aldo Cibic:我在做建筑设计之前是从事产品和室内设计,在我看来一切都是故事——电影导演通过胶片讲故事,而我是通过建筑与日常物品,讲述人能够以怎样的状态生活。相对于具体的项目委托,我更希望能够给我一个空间,在这个空间我自己去发现其中的故事,然后再讲给别人听。

三联生活周刊:如果以讲故事为题,那么你的故事是什么样的?你希望打动别人的又是什么?

Aldo Cibic:为人创造一个合适的环境,在那里人与人之间仍然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在这样一个主题周围发展和延伸我的故事。我觉得人总有各种各样的理由需要聚集在一起,所以我把郊外地铁站从概念上设计成为人聚集的地方,我也感兴趣如何提高公共场所的生活质量。按照现在的城市规划和发展方向,人们越来越分离和疏远,而我认为首先人与人不要断绝联系,并且创造出更紧密的联系,这才是世界发展的一个更好的方向。

三联生活周刊:所以,让人们之间更紧密成了你的建筑设计的出发点?

Aldo Cibic:从根本上说这决定了我的设计,指导我在各种项目中朝这一方向努力。我们在上海、北京做的设计都是想探讨一种混合状态,将一个简单的公共空间赋予很多实用的功能,记录一年中这样一个将不同目的、不同来源的人结合在一起的混合体能发生些什么事情,这些事情在整个建筑物的持续年代中又有什么意思,这是我想体验的。我的梦想是创造真正有意义、有灵魂的生活,所有有灵魂的地方必须有人的故事在里面。

三联生活周刊:这应该不是对立的,任何建筑不都是为人的存在而存在的吗?

Aldo Cibic:并不总是如此,有很多时候人待在一个建筑物里并不舒服,因为它不是给身处其中的人设计的,而是为了表现其他人的权力、金钱等等。比如最近一次威尼斯双年展上,我看到了大量的建筑物的设计,却看不到人。大概创造人与人的关系不是一项赚钱的生意。但从我的角度来说,只有在和谐的环境里人才会觉得舒服,才会有更多的消费,所以创造这种和谐同样可以是赢利的商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