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奔驰更换“发动机”
作者:李三(文 / 李三)
施伦普近年来主推戴姆勒-克莱斯勒亚洲战略,而中国战略在其中可谓重中之重,如今,施伦普“壮志未酬身先去”,戴-克下一步中国战略的走向又将如何?
按照底特律和斯图加特方面的分析,迪特尔·泽金时代将是一个新的戴-克,尤其是一个新的克莱斯勒,分析人士认为,新的管理团队将对施伦普制定的“世界汽车公司”战略进行调整,对其分布在全球各地的市场也将重新定位。
戴姆勒-克莱斯勒公司中国区副总裁李洁博士回答了本刊记者的提问。
三联生活周刊:2006年即将上任的新总裁是否了解中国汽车行业?
李洁:迪特尔·泽金先生比较了解中国,他在出任克莱斯勒总裁之前是奔驰公司的销售总裁,曾经多次来过中国。在担任克莱斯勒总裁的时候,他也经常来中国,因为北京吉普是与克莱斯勒的合资公司。
三联生活周刊:迪特尔·泽金先生如何评价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
李洁:在过去几年,迪特尔·泽金先生是克莱斯勒的总裁,也是戴姆勒-克莱斯勒董事会的副总裁,他在汽车行业很多年,很清楚中国的轿车市场是世界上潜力最大、发展势头最快的市场。戴姆勒-克莱斯勒在中国有很多合作项目,在公司发展战略中,中国市场是重中之重。
三联生活周刊:总裁更换是否影响到戴姆勒-克莱斯勒既定的中国战略?
李洁:多年来,奔驰轿车一直是最受中国消费者信赖的品牌之一,尤其在高档进口车市场,奔驰一直保持旺盛的增长势头。可以肯定,无论谁出任戴姆勒-克莱斯勒公司总裁,都必须优先考虑中国市场的战略地位。
三联生活周刊:施伦普离职的决定非常突然,而此前他一直是奔驰“北京项目”的积极推进者,这个变化是否会影响正在进行中的“项目”?
李洁:北京奔驰项目不会因为总裁职位的变化而产生负面的影响,我几天前还到过北京亦庄经济开发区奔驰的工厂,北京奔驰的国产工作仍在稳步推进中,那里的建设工作一切都在按照计划进行,厂房修建已接近完工,正在安装门窗,所有与轿车生产的工作都在积极推进中。■
新总裁将如何“奔驰”?
迪特尔·泽金今年52岁,他出生在土耳其,在德国法兰克福长大。1976年泽金从卡尔斯鲁厄大学获得电子工程硕士学位后进入戴姆勒,随后担任几个工程和管理方面的工作,他的进步非常快,往往一个岗位没做多久就被提拔到更高的岗位,1992年成为戴姆勒管理委员会成员。1998年,奔驰并购克莱斯勒后,他成为克莱斯勒董事会成员。
5年前,美国子公司克莱斯勒近于破产的边缘时,47岁的迪特尔·泽金被总裁施伦普派到克莱斯勒。当时美国子公司克莱斯勒的状况岌岌可危,果敢的泽金制定了一系列止血降低成本的计划,并且大刀阔斧推进,终于力挽狂澜。2005年第二季度,迪特尔·泽金向总公司上缴5亿欧元的盈利,给那些认为美国市场上不易挣钱的言论以响亮的回击。
电器工程师出身的迪特尔·泽金是一个地道的技术专家,他对技术几乎苛刻的要求,在业界有很高的声望。
迪特尔·泽金一直是施伦普的追随者,他与即将离任的老板是一起在巴西创业的战友,1988年,他与施伦普都为巴西的奔驰公司工作,施伦普调任奔驰总部以后,迪特尔·泽金也很快回到了德国,1992年开始负责奔驰轿车的研发工作,并进入公司董事会,1995年成为奔驰公司的销售总裁,1998年成为合并后的公司董事会成员。这位留着胡子的德国人是奔驰公司多年着力培养的接班人,他在克莱斯勒的业绩为他从2006年成为总公司总裁奠定了基础。
当然,新总裁要面临很多的问题。前任总裁要把奔驰公司打造成一个世界汽车王国,但与日本三菱和韩国大宇的合作并不是非常成功,美国克莱斯勒也是通过多年的整顿才刚刚摆脱亏损,与日本三菱的合作最后的失败,导致奔驰公司的市值严重缩水,奔驰公司的股民对施伦普总裁怨声载道,新任总裁迪特尔·泽金是否要继续全球化汽车王国的理念?还是要重回专注打造豪华轿车的轨道?
迪特尔·泽金2006年1月才正式执掌戴姆勒-克莱斯勒大权,他的合同任期是5年。有消息说,在泽金登顶之后,他将可能担任该集团旗舰公司梅赛德斯CEO的重任,原首席执行官艾克哈德·克德斯(Eckhard Cordes)已经在7月31日向监事会递交了辞呈,如果监事会接受了辞呈,而接替克德斯的还没有合适的人选,迪特尔·泽金先生很可能先要成为梅赛德斯CEO。
无论如何,戴姆勒-克莱斯勒的接力棒已经到了交接的关键时刻,在中国战略未来走向问题上,迪特尔·泽金将起到决定作用。于是,重新审视揣摩他说过的话、他做过的事,在这个充满玄机和变数的季节,也许能参悟其中的蛛丝马迹。
在商务部发布的《北美商情》上,记者看到了时任克莱斯勒集团首席执行官的迪特尔·泽金曾经发表的一番高见,他认为中国生产的汽车可分为三类:一是外国汽车公司在中国生产的汽车,原则上多在中国市场销售;二是中外合资公司生产的汽车,若出口海外,则会受到合资外方全球分区销售规则的影响,不宜实施;三是中国汽车公司独立生产的汽车,但其性能和质量较差,难以通过美国交通部和环保署的测试。■
跨国收购之尴尬案例
当下,有一种舆论认为,施伦普下课的原因是当年轰动一时的戴-克并购。
施伦普于1998年主持了戴姆勒-奔驰和克莱斯勒公司的并购,5月6日,兼并协议在伦敦签署,1998年11月12日并购正式完成。那个惊世之作绝对是施伦普职业生涯中的大手笔,但大手笔未必得大奖,戴-克股票于1998年11月17日在包括法兰克福和纽约在内的全球20多个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初期,戴-克公司的市值一度攀升到1080亿美元,目前却只有380亿美元左右,成为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欧洲汽车板块股指中表现最差的一支。
在就离职一事给全球约38.5万名员工的邮件中,施伦普说,戴-克已经完成了两个汽车公司之间的磨合,这已经初步为它们成为世界级大型汽车公司奠定了基础,而且他本人对实现既定目标有极大的信心。他本人和公司的监事会一致同意他选择在这样的时刻退场。
施伦普辞职正值公司发布第二季度业绩报告之际。有人说,施伦普是个登山发烧友,他和所有的攀登者一样感觉敏锐,知道在什么时间下撤最好。戴-克第二季度表现不错,与去年相比增长了28%。
即便如此,汽车业仍有一些专家认为,戴-克的合并根本就是错误的,因为“戴姆勒-奔驰主打豪华车,而克莱斯勒是一家普通车生产公司”。持这种观点的专家认为,施伦普错上加错,希望克莱斯勒通过发展豪华车摆脱困境,“事实上,消费者已习惯于将克莱斯勒定位为普通车品牌,因此,克莱斯勒发展豪华车难度很大”。
其实,遭遇跨国收购尴尬的,并非只有戴-克公司一家。
1994年,英国老牌的汽车公司罗孚汽车集团被德国宝马以8亿英镑接手,到1998年底,罗孚已经成了宝马的最大累赘,带给宝马的亏损超过30亿美元。2000年,宝马将罗孚拆分,留下了MINI品牌,将路虎越野车转手卖给了美国福特汽车,罗孚汽车及MG跑车被英国私人投资商凤凰集团购回英国,遗憾的是大势已去,2005年4月,罗孚宣布破产。几经转手的罗孚在今年7月下旬被我国南京汽车集团有限公司以5078万英镑购得,目前,这起并购的前景难料,罗孚究竟是“馅饼”还是“陷阱”还是未知。
通用汽车与意大利菲亚特汽车也是一对冤家,这两家公司在2000年曾经有过一段蜜月期,当时还在世的菲亚特集团老板阿涅利与通用汽车签署了一份合作协议,通用汽车买下菲亚特汽车公司20%的股份,菲亚特集团拥有5%的通用汽车的股份,双方还建立了两个合资企业,各拥有50%的股份。在今年2月,这种你中有我的关系终于走到尽头,通用汽车以向菲亚特支付约19.9亿美元的高昂代价终止了两公司的合作关系。■ 更换发动机罗孚奔驰汽车德国汽车豪华车奔驰戴姆勒-克莱斯勒公司奔驰中国跑车汽车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