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狱厨房”与明星厨师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于萍)

​“地狱厨房”与明星厨师0( 真人秀节目“地狱厨房” )

戈登·拉姆齐(Gordon Ramsay)有个段子。他在日本接受《GQ》杂志采访,记者问:“为什么日本就没有像您这么脾气暴躁的厨师呢?”拉姆齐答:“要怪你们他妈的寿司。你们根本不在厨房开火,厨师怎么会有热情?”

戈登·拉姆齐是英国名厨。他有米其林三星的头衔,对手下如骡子般使唤,还出过几本畅销书,经常上电视,曾经在一次节目中说了111次“F”打头的粗口。但在英国这个不出美食只出名厨的国家,拉姆齐由于不招家庭主妇喜爱,名气不比英俊的“赤裸厨师”杰米·奥利佛,也抵不上漂亮的寡妇厨师尼杰娜·劳森——她饮食节目的开场白喜欢说“他妈的!咱吃点好的”,反映了英国女性的坚强。但这是2005年前的事了。今年3月,英国ITV台一个以戈登·拉姆齐为主角的真人秀节目“地狱厨房”(Hell’s Kitchen)让他火了一把。5月,这个节目又被美国FOX电视台买去,8月7日10集的“地狱厨房”播完,戈登·拉姆齐如同明星一般频频在报章荧屏露面,俨然天下名厨,舍我其谁。

“地狱厨房”并没什么特别创意。12个厨艺爱好者接受戈登·拉姆齐调教,逐步淘汰,胜出的一位将获得价值200万美元的“地狱厨房”所有权,并与戈登·拉姆齐共同经营餐厅(与“学徒”相似)。这12位共同生活了3个月,生活细节被全程拍摄(与“老大哥”相似)。但根据FOX的收视统计,“地狱厨房”是FOX电视网络18〜49岁成年人最喜爱的晚间节目之一,最后一集收看人数达到894万。连FOX执行总裁麦克·丹耐尔对此也很不解:“许多同类真人秀节目都不成功,除了‘地狱厨房’。”

按照另一个美国名厨安东尼·伯尔顿的说法,厨师与摇滚歌星一起,是最让人艳羡的职业,除了那身白袍带来的制服式英俊,“人们对他们在案板前的投入以及在食品库里大汗淋漓的混乱状态做最大胆的感性猜想”。“地狱厨房”满足了这种猜想:它先演厨师是怎么炼成的,再演美食如何变出来。

12名参赛者身份各异,有厨房的帮工,也有公司职员、厨师学校的学生。他们因为共同的对厨房的热爱走到一起,但在残忍的戈登·拉姆齐手下,这帮人每天钻进厨房,像特洛伊人一样埋头苦干,还随时会被骂个狗血喷头。拉姆齐为每个人起了绰号,比如“蠢货克里斯托弗”,“胖子迈克尔”,一旦有一颗蚕豆没有剥开,或者油脂里有一星污渍,他就会咆哮着走来,怒斥这种背叛行为。即使有人想讨好这位导师,也会招来一顿痛骂。“自由人拉尔夫”在清晨9点听完拉姆齐的训导后,谄媚地来了句法语:“Bonsoir.”拉姆齐随即大骂:“蠢材,Bonsoir是晚上好的意思。”学员们每集都要款待一桌明星嘉宾,在拉姆齐的指导下准备出从头盘到甜点的完整菜单。Ame Lame曾在“地狱厨房”吃过一顿晚饭,事后她说:“看过节目后,我知道餐厅菜单上写的蒸、煮、烤都是幌子,所有食物都是在一个平底锅里用黄油炸出来的,热量不低于麦当劳。赴宴时我自带了食物,并且心里老大不愿意,但一想到这顿饭不要钱,还给我50美元⋯⋯”

​“地狱厨房”与明星厨师1( 刘仪伟 )

这样一个以“真实”为要素的节目中,最真实的莫过于主角戈登·拉姆齐。他在生活中已把自己塑造成一个暴躁、粗野、恃强凌弱的厨师,只要本色出演就是个脸谱化的个性小生。但有人批评拉姆齐的暴戾完全是在做戏,“演着演着都忘了自己是个厨师”,这被看成不了解厨师行当的外行话。美国厨师安东尼·伯尔顿这样解释拉姆齐的坏脾气:“紧张繁重的工作压力,不停喂饱那无底洞一样的饥饿公众,每天源源不断地把菜肴输送给餐厅里那些无形的大胃,反反复复,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看不到尽头。这时候如果他看着一个人的眼睛然后骂:‘你这个好吃懒做、一文不值的废物’,这通常并非表示不喜欢这人,而是,一种昵称。”■

与厨房有关的明星

刘仪伟也有个段子。他在街上遇到办证的拍自己肩膀:“毕业证、身份证要吗?”刘仪伟一回头,办证人感叹:“这不是刘仪伟吗,厨师证来一张?”

有传闻说刘仪伟担任“天天饮食”节目主持人之前当过厨师,有一张如假包换的厨师证。刘仪伟强调:“我确实没当过厨师,只是爱好烹饪。”1999年他在中央电视台做文案,受命策划一个饮食节目。“当时并不觉得这类节目会多好看,但我觉得主持人要男的,特别一点的,好玩的。”找了几个主持人后,节目组觉得刘仪伟本人更符合要求。事后刘仪伟总结这个烹饪节目意外受欢迎的原因:“不仅仅是教做菜,还有提供了许多资讯。”对真人秀形式的饮食节目,他认为在中国很难做得成功:“制作成本太高。许多国外真人秀节目能够花高成本真实记录烹饪过程;而国内节目由于时间限制,机位不够多,还包括奖金、厨师有手艺不上镜等问题,往往节目不理想。如同拍一场赛跑,人家20个机位全程拍摄;我们拍10分钟,就得停下来,再摆出跑的姿态继续拍。我曾经当过一个竞技性饮食节目的评委,等到吃菜都凉了。”

刘仪伟却是通过饮食节目成名。他普通话不标准还贫,肢体语言又丰富,这使“天天饮食”节目与众不同,此后的主持人也延续了这一风格。“天天饮食”栏目总监程仁沛曾评价他:“在我国的主持人里,我还没发现谁比他更适合做饮食类节目主持人。他的形象比较卡通,具有居家小男人的亲和力。”

另一个形象卡通的饮食节目主持人是那威。他主持的美食脱口秀节目“那小嘴”从去年10月在旅游卫视播出,三周内升至频道收视率第一。“那小嘴”节目的介绍语为:“以‘小嘴说天下’立意,志在遍访天下美食,结交四方饕餮精英,考察美食秘门绝技,报道美食传奇人物。”节目确实将资讯、美食、脱口秀结合一处,而主持人那威不能不说是“那小嘴”的灵魂人物。他脸大嘴小,一看就有口福,并且也是能说会道之人,“虽不能口吐莲花,字字珠玑,却也是字正腔圆、满腹经纶”。但另一个饮食节目“满汉全席”的制片人戴文海,却对主持人奠定节目风格的做法不以为然:“‘满汉全席’的主持人必须符合节目的整体氛围。”

“满汉全席”确实不强调主持人,不管换谁,女的永远叫“花娇”,男的叫“大料”。制片人戴文海说:“节目创意来自电影《满汉全席》,借鉴了电影中的擂台形式,并将其节目化。《满汉全席》节目吸纳了古人的胸怀,透过具有浓郁戏剧色彩和强烈民族气息的舞美设计和人物造型,展示中华美食文化,观众感受到的是极强的视觉冲击和深厚的传统文化内涵。”戴文海将这个饮食节目比作餐饮业的“巴黎时装台”,“它不教你一道菜具体是怎么做的,但却反映一种风格和走向。”对于节目成功的关键,他认为不论哪类节目,都要把它当作一个节目来“做”。这种与真人秀节目截然相反的思路在中国却实实在在受欢迎。2001年,节目由青岛广电中视文化有限公司制作后,当年就登上中央电视台黄金时间,成为国内惟一一个由地方台制作直接在中央电视台播出的电视节目,并在此基础上举办了“首届全国电视烹饪大赛”。

饮食节目确实各有路数,但与西餐世界不同的是,中国通过饮食节目出名的往往不是厨师。《厨师之旅》一书中说在美国厨师是最不赖的职业,不但有额外名气,而且“没人比厨师吃得再好”。我们的厨师吃得怎么样不得而知,但有些跟饮食沾边的非厨师却过得着实不错。据说一位在广州的以写美食闻名的专栏作家就过着吃香的喝辣的可神气啦的生活。他不但篡改饭馆名号,用餐时厨师还亲自上菜,并半躬着腰问:“老师,您觉得哪里需要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