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宛然流转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林鹤)

​宛然流转0( 位于传统面目的邻里之间,这个“弹性筑B”本身就好比一件雕塑作品,斜斜欹着的柱子更只是雕塑品罢了 )

若干年以前,我们看建筑和做建筑时,都习惯于按图索骥。如果没有像盖里这样古怪的人物,做出像毕尔巴鄂的古根海姆那一类古怪的房子,可能我还需要多用几年才会恍然发觉,由于电脑加盟设计的全过程,导致建筑师的思维模式发生了彻底地更改,以往只依赖尺规图纸时想不出来、画不清楚的空间和造型,都已在悄然之间纷至沓来了。

既然建筑的外表面可以用金属板材做成一朵蜷曲的花,那么,在花心儿里包裹着的室内空间,自然也可以随之蜷曲着了。话虽是这么说,盖里在毕尔巴鄂做的设计终归是个庞然大物,有得是空间和面积可以用来浪费在蜷曲感上,其实他那里真正的功能空间仍然大致照例地横着地板立着墙。如果单从这一个细节上纠缠起来,那倒还是另有一位建筑师,可以和豪名盖世的盖里较一较劲的。

这是一位日本建筑师,名字叫做远藤秀平(Shuhei Endo),1960年生人,26岁时从京都市艺术大学得了硕士学位,28岁创办了远藤秀平建筑研究室,2004年复于母校获得了博士学位。以他的年资而论,绝对属于新锐分子,比盖里更有锐气也算是应当应分。

远藤的建筑理念,和近些年里全球建筑界的普遍趋势相一致,并不做出跟现代主义建筑势不两立的激烈姿势来,而只耐心对它进行深入的拓展。上世纪80年代前后腻烦了簇新都市那幅僵化嘴脸的后现代建筑师们想出的辙,是求救于古典元素的改头换面,那一波折衷浪潮在解构主义的持续冲击下,如今已然销声匿迹。而最近一些年来建成的新建筑,比起刻意颠倒结构逻辑的解构做势时期,则又越发松弛自然了许多。在如此局面下,远藤亮出了一个自己的说辞,“超现代主义”,还是用着工业化批量生产的原材料,还是说着抽象的几何语言,但是却在试着颠覆现代主义所固有的某些特性,比如说,他盯上了让我们大家都啧有烦言的方盒子。

远藤自立门户以后,做成的第一个设计是1988年的大阪U住宅,日后令他成名的独特构想,彼时还没来得及现形呢。到了1994年,他设计出了一个非常小的方案;在一般人的眼里,它的小,大概已经小到了卑微的程度,不值得职业建筑师一哂。可正是由这个方案起步,远藤却展开了一段不凡的建筑实验。1994年的这个方案名叫“自行车站M”,是远藤在滋贺县米原町的设计竞标中获得的机会,也是他所谓“非组合性建筑”的第一个实例。要盖这么个算不得建筑的东西,可以理解,滋贺县的地方官儿就没怎么拿它当回事儿,对方案的模样儿也没什么奢求,只要这位毛头小子设计师注意俭省着点儿,最后盖出的棚子里可以存得下300辆自行车就行。为此,年轻的远藤选用的建筑材料是廉价的波纹钢板,看似被迫迁就着拮据的工程预算,实则开创了一种别无分店的建筑手段。这简单的工业材料,被弯曲着,扭转着,纠结着,是最经济俭省的方式,却不能掩盖他实际上最关注的环节:建筑空间的连续性。他所追求的连续性,与现代主义早期强调室内外空间之间的流动有所不同,在他做成的室内外之间,就连分界线上的那一层膜,也是流转着的。

​宛然流转1( 不但两层,而且两进,波纹钢板的流转塑形能力极强 )

远藤提出了“非组合性建筑”的概念,当然是相对于“组合性建筑”而言,而“组合性建筑”,则是他对现代主义建筑的界定。在他看来,所谓建筑,本该是一个完整的个体,却在科学分析的成习下,被分解成了梁、柱子、墙面、地面和天花板等等各自孤立的片段,然后再由不同的设计师、根据不同的思路把它们重新装配组合起来,依循着这样一种设计程式做出来的建筑就属于“组合性建筑”,线性的思维模式注定了最终的成品会带着些单调和僵化的味道。远藤的理想不单是要打破室内外空间之间的区分,还要打破各个建筑组合构件之间的区分,让建筑中所有元素的面目都于混沌暧昧中自己主动浮现出来,该是内,该是外,该是墙,该是地,都由那元素依据自己所在的位置随机去决定。由此看来,远藤追求的可不仅是建筑外观上的醒人耳目而已,他所尝试的,是对设计思想的全新演绎。

从“自行车站M”开始,波纹钢板就成了远藤非常独特的个人“签名”。这种廉价工业材料的波纹构造提高了钢板的结构强度,既有很好的变形潜力,又具备了钢材的耐久性与可回收性,显然与环保思潮非常合拍。另一个好处是,远藤只以标准化的成品螺钉螺母当作连接件,因此非常适合现场干作业的装配施工方法,于是建造过程也同样是快捷、经济而环保的。同时,这种材料的“低技术”特征,还让它永远不必与高新技术一较短长,反而用不着担心有朝一日会有过时之虞。

​宛然流转2( 黑白砖墙成为进一步混淆室内外边界的壁画 )

随着时间的推移,远藤发明了一系列新的词汇,用以命名与界定他所理解和探讨的建筑。可以看见的新名称包括:“健筑”(Healtecture,1996年,大阪的一个家庭诊所)、“皮筑”(Skintecture I,1996年,兵库县鱼类研究中心)、“半筑”(Halftecture,多例)、“屋顶筑”(Rooftecture,多例)、“弹性筑”(Springtecture,多例),“慢筑”(Slowtecture,2002年,滋贺县米原町文化中心)、“生长筑”(Growtecture S,2002年,大阪市内办公楼),以及最近的新尝试“泡泡筑”(Bubbletecture M,2002年,滋贺县米原町,幼儿园)。

自1997年开始出现的“半筑”,主要挑衅着室内外空间的差异,企图直接把户外的景色组织在建筑内部,因此是以开放空间为突出特征的;至今建成的项目中,包括了火车站台和配有大量设施的城市公园设计这两种类型。而“屋顶筑”同样肇始于1997年,同样以设施广场开篇,却在后来演化出了文化中心、疗养Spa、办公楼、厂房、居住建筑等不同的类型,甚至还在2002年演变出了兵库县的一个火葬场,显然适应性要比“半筑”广得多。原因在于,这种类型只集中探讨单一建筑元素的延伸和变化,用波纹钢板做成的流动面来围合与划分建筑中的各个功能区域,属于纯粹的空间蛇行试验,更容易含混些,自然也就可以多变一点儿了。为这种类型取名为“屋顶筑”,其用意就是强调以屋顶条带为惟一的主角,让它连续不断地翻转、流动、混淆相邻空间的边界,变幻出蜿蜒的建筑体态。据后来附会的解释,远藤这些想法的起源颇有些东方传奇的气味,那就是传统的书法。虽然日本的书法内容完全不同于中国的行草,它却也同样是在毛笔宣纸间,让整篇文字连绵不断地随着书写者的呼吸心境、随着水和墨去流转。乍一看,篇篇都是大同小异的满纸黑白道道,但每一篇随手随心的自由发挥,在解者的眼里则是迥然各别。这般不可言说之玄妙,按理说是挺让一个设计者动心的。

​宛然流转3( 榻榻米小屋的精致和冷,是不是有点像舞台布景? )

“弹性筑”比“屋顶筑”更强调波纹钢板的延伸能力,经典的柱、梁和六个围合面都好像是由乌东面变来的。这个类型的诞生比“自行车站M”更特异,最早的实例是1998年建在兵库县的一个公共厕所。最新建成的“弹性筑”则盖在了离东京一个多小时高速列车车程的滋贺县琵琶湖畔。2002年5月,远藤在这里做了一个约200平方米的工作室兼住宅,“弹性筑B”。它占地862平方米,两层高,名字里字母B的意思是指地段所在的地区,琵琶町(Biwa-cho)。小镇上的人口不足八千,是个宁静的风景名胜之地,也是著名的传统文乐木偶戏之乡。

像以往的方案一样,“弹性筑B”利用波纹钢板,做出了跨度比较大的流转界面,同时也混淆了室内外空间。不过,在这个建筑里出现了一点比较新的特色,除了隐身于无形的玻璃以外,多用了另一种实体建筑材料,砖;更多出了一种视觉元素:零散支离的纤长钢柱。这些柱子显然与结构体系无关,只是房间里的装饰而已,点缀出了钢板所做不出的轻盈感,可以视之为建筑性的室内陈设或雕塑。直砖墙有一段被粉刷成白色,上面寥落地嵌着几块黑,与起伏绵延的钢板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在冷峻的钢环境里造出了一点温厚,则是有如壁画的功用。在钢板的底子上,低头看见露出来的边际内外也是多变的:水面、碎石院落,还有一间榻榻米屋轻盈地栖在金属板的地面那一截上。波纹钢板已经用得很纯熟之后,远藤也在拓宽着他的材料谱系了吗?

不知是不是由于日本的岛国身份让人痛感资源的可贵,似乎日本建筑师特别有兴趣去尝试不同的廉价建筑材料,而且并不以此为托辞,容忍建筑设计本身的水准低劣。此前还有阪茂所实验的纸管建筑也是一个突出的例子。这该和日本菜式的精工细做是一样的理路,但是做了建筑师,要如远藤这样不惮于放低身段,也只是说起来容易罢了,真去用心设计公共厕所的大师,你在身边给我找出一位来?■

下一篇: ​权比性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