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尔根·施伦普下课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李意)

​于尔根·施伦普下课0

7月28日,戴姆勒-克莱斯勒公司(Daimler Chrysler)首席执行官于尔根·施伦普宣布辞职,他的离职将于今年年底生效。施伦普离职时将不会得到补偿,他的辞职时间较合同到期日提前了两年多。他表示,由于公司的重大问题都已解决,现在是他离开的“合适时机”。

在他任内,戴姆勒和克莱斯勒完成了全球规模最大也最受争议的企业合并交易,戴姆勒-奔驰于1998年收购了美国第三大汽车制造商克莱斯勒,但收购后公司状况一直不佳,为此施伦普先生遭到了金融界的批评。公司市值已从巅峰时期的950亿欧元跌至现在的370亿欧元。施伦普还被迫放弃了与三菱汽车(Mitsubishi Motors)和现代汽车(Hyundai)不成功的合作。

施伦普将于今年12月31日退休,距离任职期满还有3年。与这条消息同时宣布的还有,公司最大的股东德意志银行(Deutsche Bank AG)已开始大举抛售戴姆勒-克莱斯勒股票,计划将持股比例从10.4%降至6.9%。

施伦普现年60岁,已经在戴姆勒-克莱斯勒度过了44年。他的继任人选是曾经成功扭转克莱斯勒子公司局面、现任该子公司总裁的迪特尔·泽金(Dieter Zetsche)。这也表明公司眼下不愿打破旗下德美两家子公司的联姻,虽然有些股东一直在积极呼吁这样做。

《华尔街日报》报道说,戴姆勒-克莱斯勒公司宣布第二财政季度净利润增长28%,至7.37亿欧元(8.9亿美元);销售额增长3.6%,至384亿欧元。利润增长的主要动力来自克莱斯勒集团,虽然美国汽车市场价格战已呈白热化状态,克莱斯勒的营运利润仍然提高了4%,而梅赛德斯子公司颓势不改,净利润暴跌98%。

《华尔街日报》评论说,德意志银行减持股份,标志着德国银行界和德国企业界密切融洽关系网的重要支柱之一轰然倒塌。这套被誉为“德国公司”的体系曾为德国各大公司提供了坚实的后盾,让他们免受股市动荡的压力,让公司的其他股东几乎无法发挥影响力。这套体系运作之有效在施伦普身上表现得登峰造极。在德意志银行前任首席执行长科珀(Hilmar Kopper)的大力支持下,施伦普于1998年主持完成了戴姆勒-奔驰(Daimler-Benz)和克莱斯勒公司的并购案。

施伦普当年的宏伟构想是将德国和美国的两家知名汽车生产商融为一体,创建出全球最盈利的汽车生产企业。但当克莱斯勒出现数百万美元亏损后,公司市值一落千丈,为此很多股东纷纷反对施伦普。但科珀一直支持他。

最近几个月,德意志银行内部势力强大的伦敦银行家们一直在敦促减持戴姆勒-克莱斯勒股票,收回资金。而施伦普也在戴姆勒-克莱斯勒内部遭遇了新一轮批评,这次的罪魁祸首是梅赛德斯。由于质量缺陷、销售低迷以及Smart微型车巨额亏损等原因,梅赛德斯出现了十年来的第一次季度亏损。在4月6日的年度股东大会上,施伦普和科珀遭到机构股东的猛烈抨击。

作为戴姆勒的大股东,德意志银行时任首席执行长科珀兼任了戴姆勒-克莱斯勒监事会主席一职。施伦普说,大约两个月前,他和科珀曾讨论过公司的未来,他说,“监事会和我都认为是时候交出公司管理大权了”。虽然他的任期还有3年,但科珀的监事会主席一职将在2007年春季届满。他承认,合并之后公司的道路“起起伏伏”,但坚信这是一条“方向正确”的道路。施伦普不会接替科珀的监事会主席一职(德国公司的监事会相当于美国公司的董事会),由此也打破了德国公司一向由退休后的首席执行长接任监事会主席的传统。

英国《金融时报》报道说,投资者对管理层的变动感到高兴,消息一出,公司股票上涨8.7%,至39.49欧元。德意志银行基金管理部门DWS的德国股票业务负责人亨宁·格布哈特(Henning Gebhardt)说:“德国的公司治理又向前迈出了一步。”

熟悉戴姆勒的一位人士表示:“施伦普意识到,他将无法在剩余任期内实现他的计划了,因此他认为现在是离开的合适时机。”■ 于尔根施伦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