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青年》:脸谱化的戏剧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孟静)

​《新青年》:脸谱化的戏剧0( 话剧《新青年之愤怒年代》剧照 )

7月15日首演的荒诞话剧《新青年之愤怒年代》(以下简称《新青年》是北京儿艺的第一出成人大戏,它的导演是记者出身的杭程,此前杭程导演过《丑儿的春夏秋冬》,这出戏也使他脱离了记者岗位,成为“戏虫”中少有的能自己导戏的幸运儿。

《新青年》是目前话剧界“玩道具”最多的一出戏,它在舞台上开上了拖拉机、碰碰车、一头活驴拉的车,还有滑梯,一个名为“幸福机器”的巨大转盘,宛如游乐园里的摩天轮,上面可以坐满六个演员。那些演员也花里胡哨,带个彩色头套,穿得宛如太空人,可是这前卫的包装下掩盖不了它传统的本质。

与其说《新青年》是荒诞剧,不如说它是一出社会问题剧。第一幕是“五四”时代,学生孔子舟丢了爸爸——儒家学者孔默然,在寻找的过程中他碰到了激进派学生李太炎,那些上蹿下跳的学生们消灭一切旧事物,包括旧人物的肉体。孔子舟没有找回爸爸,却拾了一个漂亮女生灵儿。第二幕转向现代,灵儿沉迷于网络游戏《新青年》,在这个游戏中每人都可以成为领袖。游戏的设计者正是李太炎,孔子舟又站在他的对立面。第三幕按杭程的话说进入一个未来的网络虚拟时代,孔子舟制造了六个门徒,其中一个叫犹大,这时舞台背景也换作《最后的晚餐》。孔子舟承诺满足每个门徒的愿望,让他们幸福,自己却在苦苦追寻灵儿——一个陷入毒瘾的女孩。世界末日到了,象征各行各业的人都跳出来表现垂死前的挣扎。

杭程说,这出戏里的人物都是强烈的符号:“爸爸”象征传统道德观念,从“五四”起人们就丢失了。“灵儿”是美好的事物,孔子舟和李太炎都是实用主义者,只不过一个是陈独秀,另一个类似于陈天桥的位置。

这样脸谱化的戏剧倒是把观众逗得开怀大笑,一个观众看完戏后给杭程发短信说:“我看所有的话剧都睡着过,惟独你这个没有。”杭程认为这是最大的奖励。对于习惯了快餐式话剧的观众来说,让他们通过一部戏去思考“盛世下的乱象”,简直是一桩不可能的任务。在密密麻麻的台词里,导演提到了无数社会现象,杭程说:“我和其他话剧的区别就是,他们是破坏性的,我是建设性的。”意即他的话剧解决了这些社会问题,他也把自己和愤青严格区分开来。但实际上,最终他也没解决其中任何一个问题,因为他自己也说:“指望一部戏去触动观众,改变社会根本不可能。”

这样的自相矛盾使得剧中人也只是一味地呼喊口号,像没头苍蝇一样乱撞。最后一幕,世界在一群人的呼号中毁灭后,杭程说:“未来如果按照现在这个路线走下去,肯定不是人们所期待的那样美好,而是很糟糕的。”可是怎么解决这种糟糕,他显然也不知道。著名导演林兆华称赞这部戏在当前的戏剧环境下有力量,他指的是目前戏剧已经成为小品荟萃,一定要不断地抖包袱才能留住观众。可是理想主义究竟能走多远?杭程对票房的担心就证明了这一点:“市场要求我们只演三场,我自己主观当然希望演得越多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