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达州“7·8”洪水的真实面孔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蔡崇达)

​​四川达州“7·8”洪水的真实面孔0( 由于去年洪灾的影响尚未消失,灾后重建工作面临很多困难 )

半小时:生与死的距离

关于这次洪水的最早记录,应该是达州宣汉气象局局长朱平在6月6日和6月27日先后两次长期预报中提到的“7月8日左右可能有局部暴雨的过程”。进入7月之后,经历过去年洪水的朱平就派人在气象局守着卫星云图。7月7日凌晨3点多,留守的工作人员发觉情况有异样而通知朱平,朱平赶过来一看卫星云图“人一阵慌”,赶忙通知凌晨5点召开紧急会议,并开始用手机群发短信给所有党政机关的一把手。他已经明确表达他的担心,“预防山地灾害的发生”。

7月14日,还在这个气象局,朱平局长用电脑打开了7月7日他们接收到的让他开始慌张的那张卫星云图,只见一个核心以黑色标示、整体以红色标示的大片云系从西南方向开始挪动。这个庞大的躯体7月8日〜10日缓慢爬过整个达州,而且代表危险警示的黑色核心一直在达州上空——这就是洪水的第一张面孔。

不过“事实上我当时还是没有想到会这么大,水一落到地面,我们才知道这次灾难的恐怖。”朱平对记者这么承认。落到地面的洪水变成什么样子?居住在达州黄金镇镇区对面葛坝村的葛大妈向记者描述的时候依然掩饰不住恐惧:“我听着轰轰的水声,害怕得往山上跑,才刚跑了不到20分钟,一回头,没了,整个村子没了,当时雨水打得我眼睛花,我拼命揉眼睛,只看到一团沉沉的黄色——都是水,四处都是水。我都看呆了。”

慌乱的她没能给记者说出确切时间,不过黄金镇党委书记周辉一切记得很清楚,那大概是7月8日凌晨3点多。他记得那么清楚的原因在于他“常常想来后怕,如果那3个小时耽误一刻,死掉的就不知道多少人了”。事实上那时候,位于黄金镇上游黄金水文站的工作人员余冬正叫自己的亲属刘驰代替受伤的自己赶忙用手机向达州水文局局长吴敏汇报,汇报中对这次洪水的形容词也是充满惊叹和恐惧的“前所未有”。刚说完这句话,手机就没了信号,洪水已经冲垮了信息站,也切断了整个地区对外联系的方式——道路和桥梁早在两点多钟就被冲垮了。“那感觉就像突然陷入一个孤岛。”

( 7月10日,洪水退后的四川达州万源市固军乡街道 )

据周辉的介绍,达州地区有三条河——前河、中河、后河,“去年的洪水主要集中在后河,今年雨主要集中在前河和中河,事实上,可能中河最大”。周辉所在的黄金镇就处在中河的上游地带,而余冬和李明远所在的黄金水文站就在黄金镇上游的乡六村。

7月8日凌晨2点左右,轮流值班的余冬和李明远听到水的声音有异常,他们起身检查仪器,发觉水位飞涨,最高时候,甚至10分钟就涨了近两米。余冬和李明远在恐慌中用手机赶忙通知水文局、防汛办和下游的黄金镇。

​​四川达州“7·8”洪水的真实面孔2

这时候守在镇政府里面的周辉被叫醒了,刚挂断李明远带着颤音的电话,派驻巡河的镇干部就急匆匆地回来通知说河水涨得很快,就要漫过河道。周辉赶紧通知所有干部,赶快转移群众。“我们黄金镇有三条街,老街河坝街是最低的沿着河梗,再上来高一点的是新街,然后是后街。我心里算过了,据上面水文站人的说法,估算最临近河的河坝街是肯定要淹的。其实我也没有想到水会这么凶猛,因为根据我的经验,水最大就到脚踝,所以此前我只通知所有人把财产转移到二楼。但是当我们一出门,一踏进水里心就开始发虚——怎么流得这么冲这么快,我们跑到河坝街,水都开始进房子了。我们一个个敲门,偏偏这里很多户年轻人都去外面打工,留下很多老人,水声雨声大,住在楼上的老人根本听不见我们的叫喊,我们一急就直接撞门了。”时至7月14日,周辉还是异常激动。

事实上,就在李明远打电话给周辉的时候,洪水沿着河道已经以惊人的速度呼啸而下。根据周辉的回忆,3点多河坝村开始进水,3点10分到腰部,3点20分水就淹到了这条街的1.7米高。“还好我们转移人很迅速,在半小时里把所有人都转移了。”周辉还是觉得庆幸。他反复讲述一个片段——我们有个干部不放心从新街折回想再去巡查一下有没有人落下,但“那时候根本无法通行了,一走向河坝街,水就往心口上涌,还在迟疑,就感觉水直往脖子上冒。你想想多可怕,要是迟个10分钟,多少人就死了。半小时,整条街的人可能就全没了”。周辉激动地对记者说,事实上事后据水文部门测量,黄金镇水位整整上升了15米,也因此那些被村民转移到二楼的1752头猪、532头羊和121头牛全部被活活淹死。得知记者过来采访,当地一个居民哭着一定要对记者说些话,“要不晚上总是做不好的梦”。他告诉记者,当他们撤退到镇里位置最高的镇政府,不断看到水面上有猪、羊、牛的躯体漂过的时候,身体就直发颤,“想想,要是我们不够快,漂在上面的会是我们啊!”该居民说。

2米:差点没顶的3670条人命

家住普光镇巴人古街的周老先生本来不愿意离开房子撤到高处,他和来劝的干部急——我活了几个年头你活几个年头?我就从没听说过能有水把我的房子两层全淹了。他们争执的时候是在凌晨3点多,他不知道从前河和中河汇集的洪水正朝这里涌来。

根据普光镇党委副书记侯春林对记者的描述:“7月8日凌晨3点多,我们感到雨突然大了,而镇上水利站的人也回来汇报说,水位正在以每分钟10厘米的速度攀升。我们赶忙派人紧急疏散位于最下游的巴人老街的居民,不过很多人不信,他们说这些房子是祖祖辈辈留下来,以前历史这么久都没有被淹过,这次怎么可能淹到。那时候电话已经不能打了,手机也没有信号,不能知道上面情况。事实上当时我心里想的也是淹到膝盖高就很离谱了,不过在电话断线前,县委书记肖雷的指示是要把所有人集中到最高点。”

事后证明,周老先生的判断完全错误,凌晨4点左右,从上面的远处突然传来巨大的水声,“所有动物开始惊恐地叫起来,水的流速开始增大。其他人都差不多转移完了,大家聚在最高的镇政府,突然听见“轰”的一声巨响,所有人涌向窗边,喊老街没了,老街没了。只看到浑浊的水一下子吞进老街,水面上翻滚着瓦片和石头,声音大得恐怖。”侯春林说,“而且那时候水越来越高,像舌头一样,一扫过就把所有东西卷进去。所有人都不敢吭声,只有小孩子开始哭起来,更多人不敢看窗外了,找了个地方蜷缩成一团。”

那时候可以清晰地感到地在动,水似乎正朝镇政府这个方向涌来,在普光镇这个地方,最高的就是镇政府和对面的小学,整个镇区的人都在这里,大家连大气都不敢出。“后来洪水退后,我们走出来倒吸一口气,从公路上的痕迹看,洪水已经快冲到镇政府差两米的地方,你想象一下升高两米会是什么样子?就是整个镇子都像巴人老街一样被冲得一干二净,全镇区3670人都得死。”

怕记者体会不到这种恐怖,侯春林还特意带记者到巴人老街,整条街500多间房子被连根拔起,只留有路的模糊轮廓和仅剩的地基。而在街旁一个沿着山坡而建的钢筋水泥房被硬生生撕成两半,只剩下筑在最高处的庭院的门,沿途垃圾、杂物、塑料布等在水面漂浮,由于连续浸泡家禽的尸体、生活污水、农药等在水下腐烂,恶臭难当。“这就是洪水吞进去的后果。”侯春林有点后怕地说。

根据达州市政府的初步统计,这次洪水共造成256个镇、385.9万人受灾,其中直接倒塌房屋26890间,估计直接损失达到35.6亿元。■

达州洪灾:峡谷型山区的求生困境

本该所谓“百年不遇”的洪水,却在不到一年间接连发生了两次,在采访中记者听到从天灾到人祸的各种解释,不过或许更应该考虑的是,事实上这里的人已经陷入求生的困境,2004年9月洪灾后当地政府刚组织新建的房子,在今年的“7·3”洪灾中又被冲垮,虽然这些房子在地势上增加了许多高度,然而今年的洪水却比去年增高3米以上。人在往上移水在往上追,在这个必须靠着临水的田地才能生活的农业大县,每次洪水冲掉的不止是今年的收成,还有许多人一辈子的辛苦。此次洪水中,达州临时转移了上百万人,最终只有27人伤亡,然而这些避开洪水转移的人在洪水退去后,面临的还是随时可能被洪水带走一切的生活,而且这样的生活因地势和经济发展的原因甚至无处“转移”。

“如果宣汉县是一个企业的话,它早就倒闭了。”达州受灾最严重的宣汉县的副县长梅辉太用这样的比喻来表达他苦恼的困境,“宣汉全年的财政收入才7000多万,而2004年洪水宣汉损失大概是1.6亿,今年的这次洪水,根据初步统计已经达到了1.8亿。我们可以换算一下,两次洪灾宣汉要多少年才能重新建设好。”

“达州这个地方是所谓七山二水一田,可以种植粮食的土地还占不到全部土地的1/10,而且田地都是分布在峡谷中间,由水冲刷成的田地里面,也因为靠着这么一片田吃饭,人们不得不把房子建设在水旁。”达州市水文局局长吴敏对记者说,“这里的地质在北部区域构造上属大巴山张弧形与川东新华夏系构造的复合交接部位,出露地层为震旦系——白垩系的碳酸盐岩和碎屑岩类。而西南部低山,侏罗系紫红色砂岩、页岩被河流侵蚀切割为桌状、台状、浑元状丘陵。这样的地质有一个共同特点容易崩塌,而且山上异常贫瘠,这就造成了人们很难在山上求得生存,而只能在河边——正是崩塌的土壤被河水冲刷而成的低洼区是惟一可以种粮食的地方。”

正是出于这样的原因,在达州,有水的地方就有人,有人的地方就有道——因为水边的田地是这个农业大县最大的经济来源,“也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达州可以说是陷入一个无解的困境,为了生存一定要居住在水边,但正是因为居住在水边,在洪水面前,达州甚至无法做任何的抵抗。”清华大学水利系教授杨大文说。

困境还不仅于此,“因为这样的地形,他们必须居住在水边,但也恰是这样的地形容易引发降水,而且也决定性地导致很难排水,从而经常形成洪水。”杨大文说,“达州处在四川盆地的边缘,从喜马拉雅山和孟加拉湾来的水汽从高处进入四川盆地是由高入低,气温升高并不会产生雨,但是地处四川盆地边缘的达州则像是这个盆的盆侧,地势陡然升高,一路运行聚集的水汽集中到这个时候通常比较容易饱和,一升高,水气遇冷结成水就特别容易下雨。而且这里又相对陡峭,海拔1000〜2372米,相对高差600〜800米,所以一降水就特别容易形成洪水。”“这里维持着脆弱的生存环境,一旦出现异常就容易酿成无法预计的灾难。”

在上游的新华镇采访的时候,记者看到一间房子刻了三道印记,屋主告诉记者这是三次大洪水的标志,1982年的洪水是接近脚踝的刻痕,2004年9月的洪水是在头顶的那条,今年的则是他头顶以上一人高那条。他还告诉记者,他老母亲说活了70多个年头,第一次看到这么离谱的洪水。事实上,2004年9月洪灾后当地政府刚组织新建的房子,在今年的洪灾中又被冲垮,虽然这些房子在地势上增加了许多高度,然而今年的洪水却比去年增高3米以上。

水文局局长康宁对记者介绍说,一次暴雨天气过程应具备两个主要条件:一是源源不断的水汽供应。监测表明,这次暴雨的水汽主要来自我国南海和孟加拉湾等海域。二是要有持续的辐合上升运动,形成这种运动的条件是低压低槽系统与之配合。这次暴雨天气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是西南低涡,其辐合上升运动比较强烈,把低层大量的水汽带到高空,形成云和降水。据他的看法,这是全球气候影响下的地区气候异常。

然而在当地的居民当中有许多质疑这样的气候是三峡水库改变的,有一个居民告诉记者,自从开始修建三峡水电站以来,这里就变得很潮湿,连水稻都开始生病了,他们认为正是三峡的水汽聚集到这里导致了雨量增加。

对此,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主任董文杰表示,按设计,三峡工程建成后最高蓄水位可达175米,将增加水面1084平方公里。这对周围的小气候可能会有一些影响,比如降水次数有所增加,降水更加均匀。但是这种影响对一个大的天气系统来说,是非常微弱的。对三峡库区近50年气候监测数据分析和气候数值模式模拟结果分析表明,目前发生的气候变化仍属自然变化,三峡周围的气候变化与整个西南地区的气候变化趋势是一致的。国家气候中心气候影响评估实验室主任张强说,三峡蓄水仅对局部地区气候产生很小影响,影响范围在20公里以内。接近湖面地区降水可能减少,远离湖面在15公里左右的地区年降水量可能增加10毫米左右;受水库蓄水影响,库区夏季的气温可能会降低0.5至1摄氏度,而冬季的气温可能会升高0.3至1摄氏度,变化幅度不大,库区温度可能会更加均衡;由于水面扩大,可能会出现雾气增加、风力加大,但在不同季节情况也不尽相同。

张强同时表示,在人们想象中,蓄水对湿度的增高可能影响比较大,但从监测结果看,整个区域相对湿度今年反而是51年以来的次少年份,除了1977年以外,今年是最低的。因此,库区蓄水的影响范围是很小的。对于整个四川盆地东部及重庆整个地区来说,几乎没有什么影响。

而在杨大文教授看来,洪水水位的升高,可能不止和雨量增大有关,还和被人工开发改变的河道有关。“许多城镇为了开发经济占用河道,河道一窄水就更容易漫上来。”达州水文局的相关总结材料中也指出了这一点——“达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位于州河右岸,是在建的达州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幅员面积16.8平方公里,规划城区人口20万人。在新区的建设过程中,由于一些单位或业主未按照法律、法规要求,擅自改河、盖河,缩小河道行洪断面,降低河道行洪能力,给今后新区防洪安全带来了严重隐患。这一现象尤以塔石河、新酢坊村万家河段、双龙河蒲家嘴段较严重。”

不过杨大文教授认为更大的危险可能还在于水库和水电站的影响。“拦水建坝本来是有助于抗洪的,一个很容易理解的道理,在洪水到来之前把水库的水放掉,洪水一来空着的坝就能承载一定的水量,缓解灾情。然而恰恰像达州这样的峡谷型山区是不适合修库建坝的,因为这样的地区容易堆积滑落的石头,造成河床不断抬高。”据相关数据,2004年进入达州前河的泥石流量达6500万立方米,如果其中一半是石块,那么砾卵石量就高达3250多万立方米,超过5000万吨。这些砾卵石最终都要进入川江的。川江上游有多少像前河这样的河?砾卵石在峡谷型河流中的危害,不是组成死库容,而是在河道狭窄处形成水下堆石坝,抬高水位,增加洪水危害。而在什么时候,在什么地点形成水下堆石坝,都无法预测,也无法采取有效的防御措施。事实上,在资源贫乏的达州,水利资源已经成了不可或缺的主要资源,仅在州河上就有8座中小型水库。“达州的洪水有这么大的破坏力也和这个有关,因为达州的地质容易滑落,水当中有许多上吨重的石头,而且峡谷型河道又陡,就不难想象这样水的破坏力,也不难理解为什么达州的水能抹平冲击过的所有地区了。”杨大文教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