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头号悍匪的末路江湖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程义峰)

​台湾头号悍匪的末路江湖0( 2004年7月,警方围捕张锡铭,现场弹痕累累 )

来之不易的结局

“他手腕上的骨头都被打碎了,表情很痛苦,我们用的是NP5冲锋步枪。”接受记者采访时,台湾“刑事侦察局‘猎龙’专案组”负责人刘章远说。在警方喊话劝降后,张锡铭丢出一颗手榴弹,因在慌乱中操作失误,手榴弹并未爆炸。当张扔出一支长枪要翻墙的时候,刘章远等警告他“不要翻墙,否则开枪”,张用冲锋枪射击,反被警方射伤由墙上掉到地上,几秒后被捕,整个战斗仅持续15分钟。

除手提包、防弹衣、防弹盾外,警方在台中沙鹿张锡铭的住处搜到大量武器,包括美国军方专业配备的M4A1步枪和27枚威力巨大的手榴弹。警方表示“这是第一次在台湾民间发现这种枪支”,很显然,如果不是警方设计周密,一场恶战将在所难免。

与张锡铭一起落网的还有其党羽林泰亨,后者是张最后一次绑架的合作者。根据警方的介绍,林酷爱上网,而逃亡中的张锡铭也受其影响爱上网络,有时候“一天七个小时泡在网上”,或以“独来独往”为名在网上指挥手下,或玩网络游戏,最终被侦察队锁定IP和具体位置。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是突破张案的关键。

刘章远介绍说,警方长期以来最苦恼的是信息收集。“张锡铭冷静而多疑,不好女色,在他的师父詹龙栏因吸毒泄露行踪落网后,张戒了毒品。”而在警方的追捕中,女色和毒品,向来是两个主要线索。于是,对张锡铭来说,除了后来喜爱的互联网,他的弱点只剩下一个:嗜酒,而且是威士忌那样的烈酒,在一宗绑架中,张锡铭因酒醉致使被绑者逃脱,结果一分钱也没拿到。这次,当张托人买酒时,又被警方跟踪。

​台湾头号悍匪的末路江湖1( 中弹落网的张锡铭被送往医院急救 )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台湾“刑事侦察局”的高层人士并不否认上述的两个线索源。但“整个侦破工作复杂得多”,为了抓到张锡铭,“动用了全岛上百万人次警力,清查了20万条通讯记录,过滤了1000多名可疑分子,逮捕近40名疑犯”。

在电话那端,台湾犯罪心理学教授黄富源总结警方的三个步骤分别是:坚壁清野,每到一个地方都进行彻底搜查,让其无立足之地;断其手足,就是抓可能帮助张锡铭的人;驱龙下山,将张赶出他最熟悉的山区,使其处于劣势。

​台湾头号悍匪的末路江湖2( 2004年,张锡铭在与警方激战中,挟持人质逃走 )

与去年7月的那次交战相比,这次警方显得更加小心。“在台南东山乡附近搜山上百次后,”刘章远说,“我们确认他已经离开他所熟悉的故乡,于是将侦察重点放在台中等附近县份。”

在确定张锡铭落脚处后,警方多次勘查地形,甚至拍了空照图,发现“目前怀疑的地点与前几次张锡铭的藏身地点很像”,又以热感应仪发现屋内地下室有两个人,于是开始制定具体抓捕计划。在历经18小时的沙盘推演、实地再勘查和动员会议后,警方共出动126位警察,另有空勤直升机支持,并以军方拨给的装甲车正面冲撞出租屋的铁卷门。

“对于时间的选择,警方也很慎重。”攻击开始后赶到现场的台湾《时报周刊》记者林朝生说,“张锡铭的一名落网手下曾交代,为了确保自身安全,张白天睡觉,晚上活动。所以攻击在上午9点开始,张锡铭在沉睡中惊醒后,不得不穿着一条短裤仓促应战,根本没有时间穿防弹衣。”

从小马仔到头号通缉犯

在台湾“中央警察大学”犯罪防治系教授周文勇的眼里,张锡铭的经历是一个典型的台湾黑道青年成长史。“我听说警方在他的车上找到一本翻旧的佛经,可见他也希望自己过得安宁。”而刘章远记得的一个细节是“攻击结束后,地上除了弹壳,就是一大片槟榔”。吃槟榔是张锡铭从小养成的习惯,似乎也是他的主要乐趣之一。那么,是谁让一个台南农村青年变成一个职业绑架者和岛内头号通缉犯?

多次到张锡铭家乡采访的台湾《时报周刊》记者林朝生说,他印象最深的是张锡铭在他的小学毕业纪念册上留下的豪言壮语是,“走,闯天下去”,对于当时的一个穷苦人家的小孩来说,闯天下,只能以“力”搏“利”。

一位知情人介绍,张锡铭所在的台南县东山乡,是台湾南部的农业区域,经济落后,四个小孩的张家仅靠父亲张达雄做零工来生活。厌恶学业的张锡铭喜欢听别人讲江湖大哥闯天下的故事,他最先接触的一个黑道人士名叫苏木林,因被仇家泼硫酸,留下视弱后遗症,在东山乡修养,张锡铭成了他的小跟班。

这个时期是张走上黑道的重要一步。很快,1995年初,张锡铭与伙伴李政洲到一家酒店玩的时候,因对酒店服务不满意,枪杀了酒店经理林庆益。

当时的张锡铭27岁,他的另一个身份是詹龙栏(师父兼老乡)的贴身保镖。根据台湾警方提供的资料,詹年轻时就曾与十多名年轻人北上谋生,因为来自乡下又没钱,被北部的黑帮欺负,只好“有样学样”,靠拳头闯天下,继而动刀动枪,案子愈做愈大。1995年6月,詹龙栏与张锡铭联手,绑架了泰雅度假村董事长陈明干等二人,勒索两亿赎金,得手两千万。案发后,詹龙栏潜往大陆,销声匿迹。而张锡铭拿了父亲一笔积蓄,和友人开了一家精品服饰店,但仅一年多就因为亏本而关门。

生意失败的张锡铭,随即偷渡到大陆云南省与詹龙栏会合,靠为台商讨债维生,不久詹龙栏被大陆警方抓获,并于2002年遣回台湾,此后张锡铭开始“自立门户”。刘章远说,张锡铭回到台南东山老家后,认识了黑道大哥邓永燃,后者跟军火商来往密切,拥有最先进的武器,两人从此开始合作绑架勒索。

林朝生说,2002年以后,张锡铭连续做了几起大绑架案。而且行事麻利大胆,“敢于在光天化日之下,身穿迷彩服到当铺扫射示威”,至于赎金动则上亿,在黑道上声名大振。“在台湾媒体的描述中,张锡铭永远穿着黑衣、抽黑色包装的香烟,而且长枪不离身。”由于张锡铭将一些钱投资到家乡,而且“凡东山乡有婚丧嫁娶,张都会送红包”,张锡铭很快成了家乡年轻人眼里的英雄,甚至有人愿意配合他作案。刘章远说,张锡铭屡屡犯案得逞,从旁协助掩护他的人不少,多数是来自东山乡的后辈。警方总共逮捕帮助张锡铭逃亡的外围分子43人。

张锡铭的影响远远超过家乡的范围。警方介绍说,2005年5月,远在台中的一位企业家被绑架,勒索的赎金是1亿台币,最终以3000万成交。当时,绑匪打的就是张锡铭的旗号,但警方经过查实,证明这桩绑架案并不是张锡铭所为。

张锡铭案的背后

张锡铭的武器从何而来?他为何如此大胆?他的信息系统为什么那么灵敏?所有这些,令警方怀疑其身后有黑帮集团支持。记者从台湾警方了解到的情况是,张锡铭作案前,都会从幕后唆使者处拿到作案的枪支军火武器,作案后,这些枪支都归张锡铭所有。而每次绑架,张锡铭开价后,都有重量级黑帮人士出面保证赎款没有问题后放人,与一般绑架犯直接向家属勒赎手法完全不同。

“台湾黑社会组织多,为了争地夺权,斗得也很厉害,”中国社科院台湾研究所滕维多说,“有的黑道老大招募新人后,双方的关系十分隐蔽。往往由一方在台前作案,另一方在幕后指挥,这很正常。”在滕维多的分析中,张锡铭只是一颗“棋子”,下棋的可能是一个人,也可能是多人。

与张锡铭合作绑架电玩大亨于国柱的李再干,2004年5月落网后在台南狱中上吊,死前曾写一封遗书给检察官,透露幕后确实有指挥者,而且“至少有5人”。

林朝生说,近半年来,应警方的要求,张锡铭的妻子曾多次在报纸、电台表示,希望丈夫向警方自首,几乎成功。因为神出鬼没的张偷偷跑回家的时候,曾对妻子说“警方能放过我,还有一些人不会放过我”,显得十分犹豫。“显然,有人向张锡铭施加了压力。”林朝生说。

和许多绑匪不同的是,张在被警方射伤后,并没有举枪自杀,而是大声喊叫: “我的手断了,快救我!”不想死,是张锡铭的强烈求生欲望使然,还是不想做幕后操纵者的替死鬼?

即使与其他绑架者相比,张锡铭的特点也是很鲜明的。黄富源教授说,“9年前,陈进兴绑架并杀害了白小燕,还砍下她的手指,岛内一片愤怒。而张锡铭要聪明得多,他懂得不犯众怒,劫持人质逃走的时候也只是朝天鸣枪”。另外一点,“陈进兴喜欢独来独往,十分残忍,而张锡铭一般跟几个同伙一起作案,人质生病的时候,还亲自为其买药”。

尽管张锡铭犯下多起绑架案,而且都是高额赎金,但据警方介绍,其实在总共5亿赎金中,他拿到手的只有3000万元(相当于人民币750万元)。而另一方面,张的花费很大,因为“逃亡的成本高,有时会遇到黑吃黑,何况还要洗钱”。于是,在内在要求和外在压力下,张锡铭频频实施绑架。■

台湾黑道与军火走私

台湾地区到底有多少黑社会组织?这是一个不容易回答的问题。1996年3月,台湾“警政署刑事局”的调查结果发现,台湾有大小帮派和犯罪组织1000个,已具组织形态的帮派和犯罪组织126个,成员5800余人,其中对社会治安危害较大的帮派和犯罪组织有59个,成员2067人。目前,黑道帮派势力不仅打入了政界,其渗透台湾社会各方面的程度之深已到了难以想象的地步。

与黑社会伴生的是军火市场的兴盛。警方保守估计,台湾黑枪数目超过40000支,而黑道装备超越警方配备,早就是公开秘密。1984年初的屏东林边军火走私案爆出之后,黑枪在台湾就没有杜绝过。枪械数目不断增多,而且愈来愈多元化及国际化。据警方调查,台湾的地下军火主要来自菲律宾、美国等地,枪械走私集团为逃避警方查缉,手法花样百出,与警方斗智周旋。走私最难查的数海上交易,警方发现,不少军火集团利用台湾四周的无人岛屿充当“黑枪储仓”。■

“他首先是狡猾的, 其次才是凶悍的”

访台湾“中央警察大学”教务长、 犯罪心理学教授黄富源

三联生活周刊:我们注意到,张锡铭落网后,一些人认为他有道义,因为他不撕票。有的甚至称他为“侠盗”,因为他绑架的人都有“黑道背景”,而非正当生意人。怎么看待这种现象?

黄富源:我觉得他首先是狡猾、狡诈的。他只绑票不撕票,其实是对自己的一种保护。因为他不杀人的话,一旦落入法网,会被判得轻一些。另外,不撕票的原则,让社会对他的恶感会降低很多,逃亡的空间也大一些。我们不能因为他的危害性降低就称之为“道”,这是对犯罪行为的一种美化和合理化。

三联生活周刊:从一个学者的角度,怎么看待张锡铭案?

黄富源:因为工作关系,我近几年来一直在研究张锡铭这个案例,特别是他从大陆偷渡回来后的心理发展。在张锡铭案里,处于第一位的还是家庭因素、性格因素。他读书不顺利,也不喜欢读书,这条社会赞许的管道对他来说是一条死胡同。相应地,他必须找到其他路径,实现自己的价值。张锡铭年轻时候,受不良团体影响,认识到闯世界要靠自己,他发现要从小马仔混出来,必须好勇斗狠,以“力”搏“利”。当他发现武器可以扩展自己暴力的时候,就千方百计弄到最精良的枪支。慢慢地,他会形成一种超常的反社会心理和人格。

三联生活周刊:在人们印象中,张锡铭好像是一个胆色超过谋略的绑架者,是这样吗?

黄富源:表面上看,张锡铭很凶悍,要知道,台湾用手榴弹与警方对垒的黑道分子只有三例,前两例都是20年前的事了。他的狠劲来源于他的武器,也许还有幕后黑道的支持,但大家不要低估了张锡铭的智商,他能从一个小马仔混到所谓的“头号悍匪”,更靠他的心思缜密。他在这一个行当有更多的投入,你看他挑的躲藏之地,警察根本无法找到他。他在柬埔寨受过游击战训练,加上自小生长在山区,十分熟悉山区特性,警方平日疏于山区治安,如果他不离开山区,警方要抓到他是相当难的。至于通讯方式,更是张锡铭作案的特色,警方曾经从张的落网同伙身上找到一个呼叫器,看到一堆密密麻麻的数字和加减符号,起初以为是莫尔斯密码,甚至连康熙字典都搬出来。后来才发现是张锡铭发明的“张氏密码”,他利用字典的页数加上该字在该页的排数,变成和同伙间联络的讯息。另外,一般罪犯用手机跟别人联系,张锡铭几乎不用手机,即使用,也是一次性的。

三联生活周刊:这样说,张锡铭是一名高智商的绑架者?

黄富源:他对警方的追捕方式十分熟悉,比如警车在后面追他的时候,他会在路上撒很多鸡爪钉,这一招是跟他的师父詹龙栏学的。也不排除他的背后有大的黑道集团为他提供信息。我发现,张锡铭生性多疑,跟手下的固定联系一般只持续两三个月,之后马上换人。在这种情况下,警方经常跟着他手下的人几个月,却一点也得不到他的消息。警方曾在张锡铭同伙所驾驶的接应车辆上装置卫星定位仪,因为要长期使用,卫星定位仪电池体积过大,几次都被张锡铭发现。还有,张锡铭利用手下租屋,绝不会直接进住,而是事先观察一段时日,确定安全无虑才会入住。所以我一直认为他是“狡匪”,这样的人是警方最难对付的。

三联生活周刊:最后一个问题,怎么理解他被警察射中时求救的表现?

黄富源:说起来这是一种求生本能和自然反应。但深层次地说,还是他的一种狡猾,他懂得让他的状况最佳化。对于这样的头号通缉犯来说,被警方抓获的场景肯定是他在内心多次演练过的。他向警方示弱,我想有他的理由,估计还是不甘心被人利用。■

台湾黑道与军火走私

台湾地区到底有多少黑社会组织?这是一个不容易回答的问题。1996年3月,台湾“警政署刑事局”的调查结果发现,台湾有大小帮派和犯罪组织1000个,已具组织形态的帮派和犯罪组织126个,成员5800余人,其中对社会治安危害较大的帮派和犯罪组织有59个,成员2067人。目前,黑道帮派势力不仅打入了政界,其渗透台湾社会各方面的程度之深已到了难以想象的地步。

与黑社会伴生的是军火市场的兴盛。警方保守估计,台湾黑枪数目超过40000支,而黑道装备超越警方配备,早就是公开秘密。1984年初的屏东林边军火走私案爆出之后,黑枪在台湾就没有杜绝过。枪械数目不断增多,而且愈来愈多元化及国际化。据警方调查,台湾的地下军火主要来自菲律宾、美国等地,枪械走私集团为逃避警方查缉,手法花样百出,与警方斗智周旋。走私最难查的数海上交易,警方发现,不少军火集团利用台湾四周的无人岛屿充当“黑枪储仓”。■

张锡铭犯案录

●2005年:传绑架台南“县长”吴健保,勒索3000万元(新台币,下同),当事人否认;

●2005年:绑架网络赌场老板于国柱,勒索40亿元,得手3亿元,人质最后脱逃;

●2004年:绑架中兴广播电台DJ洪俊彦,勒索1亿元,人质脱逃未得手;

●2004年:在嘉义绑架冯姓商人,勒索1000万元,得手;

●2004年:在台南绑架国光、大佳当铺老板郑进富,勒索3000万元,得手1500万元;

●2004年:在台南绑架富商,勒索3000万元,得手;

●2004年:在台南七股绑架和欣客运少东,勒索3600万元,得手;

●1996年:绑架台南陈姓夫妇,勒索1亿元;

●1995年:绑架泰雅度假村董事长、助理,勒索2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