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成祖朱棣

作者:朱伟

(文 / 朱 伟)

从政治家的角度,在明朝十五个皇帝中,朱棣有可能是最出色者。朱元璋一共有26个儿子18个女儿,在他渡江攻下南京前后生下的前7个儿子中,朱棣的个性应该最像他。他在朱棣7岁时才给他一个“棣”字,棣只是蔷薇科的落叶灌木,春天开金黄色花,不能成材。其延伸意,一是因通达而兄弟相亲——《诗经·小雅·常棣》传说是周公宴请兄弟唱的歌,所以“棣”即“弟”。我相信朱元璋看中的延伸意不是这“弟”,而是《诗经·邶风·柏舟》中的“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威仪棣棣,不可选也。”正是这“威仪棣棣”,朱元璋在他10岁时就封他为“燕王”,将最重要的领地划给他。

朱棣在洪武十三年(1380)21岁正式上任成为燕王,当时朱元璋已经对长子朱标极端不满,他在朱棣上任前还专给他配上德高权重的徐达长女为妻,显然是让他大权在握。从洪武十三年到建文元年,朱棣雄霸一方19年。也许正因为朱元璋晚年看他太过出众,所以在洪武二十五年朱标病逝,秦王、晋王随后又相继去世的前提下,也没有将皇权交给他。史学家们都认为这是迫于宗法伦理的抑制,我倒觉得,从朱标到朱标的长子朱允,朱元璋这样的皇帝,一般都会选择相对懦弱的继承者。

朱棣因建文帝“削藩”而发动“靖难”之战,无论是被逼起兵还是以此作为起兵借口,都不过是无数历史重复,没什么新鲜的。我感兴趣的是,作为政治家他的韬略。他7月起兵,为蒙蔽建文帝,5月还敢派他3个儿子一起进京城参加朱元璋逝世一周年的纪念,然后6月装疯一个月,那么热的天还能坚持围着火炉烤火。

朱棣后来承担的恶名,主要一是因为“诛十族”、“瓜蔓抄”的暴戾;二是因为自他始真正完整架构了宦官政治,创立了东厂。被“诛十族”的方孝孺,也不知为什么不怎么使我同情。因为身边的第一谋士姚广孝事先曾嘱咐过朱棣——杀了方孝孺,读书人的种子就绝了,所以他一心要召用方孝孺。方孝孺两次为建文帝穿孝服,当着百官之面号哭,第一次朱棣未追究,第二次还专门从殿上走下来,要他学“周公辅成王”。我以为是方孝孺在大庭广众之下逼得朱棣毫无威仪——一个已逼成怒极:“诏天下,非先生草不可。”一个还是倔着刚硬:“死即死耳,诏不可草!”“即死,独不顾九族乎?”“便十族奈我何!”到这种时候,也就不能不杀了。朱棣让把方孝孺的嘴两边都割到耳朵,到处搜捕他的朋友门生,每抓一个,他都不看一眼。这十族一共杀873人,我从《明诗综》中查方孝孺有一首《感怀韵》,感叹“翠鸟质微细,乃以羽自戕。犀象兽之雄,每因齿角亡。物生无巨小,适用反相伤。犬羊死柔弱,虎豹死暴强。彭聃死于寿,夭者死于殇。万生谁长存,所贵德誉光。”对人生何为价值早就有深切体会。

相比方孝孺,我更同情当时的太常寺卿黄子澄。在建文帝旧臣中朱棣最恨他,所以首先就要杀他。朱棣审他时,他鄙视道,“殿下以兵力取富贵,”“况富贵瞬息,何足重轻!”朱棣将他宗族老少65人、妻族外亲380人全部押来,“哀号震天”,让他把自己的罪写在纸上,他写道:“本为先帝文臣,不职谏削藩权不早,以成此凶残。后嗣慎不足法。”朱棣先砍他双手,又砍他双腿,当即磔杀;全家老少斩首,妻子送到教坊任人任意凌辱。他留下的诗只有一首《枯梅》:“百千年树未全枯,三五个花何太疏。闻道石门春意动,不知曾有暗香无。”

《明史纪事本末》中还记载兵部尚书铁铉因坚持以背面对朱棣,不屑正面看他,被割掉耳鼻,还是绝不转身。朱棣让烧他身上割下的肉塞进他嘴里,问他“好吃吗”,他厉声说,忠臣孝子的肉为什么不好吃!于是凌迟致死,骂声不绝。朱棣随后让架上大锅,油烧熟后将尸骨投入而成焦炭;让尸骨朝上,却始终不能;又让内侍用十几根铁棒夹住,才强翻过来。朱棣笑道,“你今天也朝我耶!”没想话声刚落,锅中油溅起丈余,那些内侍的手都被烫伤而弃棒,“尸仍反背如初”。

宦者早时就是帝王的奴隶。要说宦官政治,其实从战国时期,赵国就有宦者令。秦汉时,宦官属少府,少府就是皇帝的内府。隋开始变成内侍,但在明之前,宦官没有直接统帅军队的,没有那么大权力。到朱棣始,宦官权限极端放大。拿郑和来说,他首先是个战将,在靖难之役中就“多立奇功”。他第一次出航,整个船队共有两万七千多人,本身就有很强的威慑力。在朱棣大权在握的年代,宦官共有十二监、四司、八局,合称二十四衙门。至于东厂,按《明通鉴》记载,创立于永乐十八年(1420)。

朱棣43岁登基,做了22年皇帝。登基后,永乐元年他一方面先恢复被削藩的诸王,另一方面先组织三千文士编书:用三年时间编成总数3亿多字的《永乐大典》。然后,在安定诸王后,第二年他就开始实施更严厉的削藩和藩禁,彻底解决中央集权问题。永乐三年他就派郑和出使西洋,永乐四年就开始打安南,从永乐八年开始,率大军五次亲征漠北。我以为,打安南与郑和屡屡出使,都是为了南方的安全与稳定;而征漠北是他迁都北京的前提——野心勃勃的他显然想以北京为国家的轴心。这五次亲征,永乐十九年正式迁都北京后,他从永乐二十年开始连征三年,其实大部分时间都是无仗可打。晁中辰先生《明成祖传》中,分析他后三次连续出征的原因,认为一是为了相传落入蒙古的玉玺,二是因为他晚年的阳痿,“不愿生活在被嫔妃包围的宫中”。关于他阳痿,其实是吴晗先生当年引朝鲜《李朝实录》“鱼吕之乱”中一个要处死宫女的说法,说他“自家阳衰,故私年少寺人,何咎之有!”但我以为,这后三次亲征一定与迁都后那场三殿大火有关——朱棣认为威胁还是来自北方。

我不知道像刘彻、朱棣这样强悍的皇帝集权统治国家好,还是“文景之治”的“无为而治”好。但作为政治家,无论用什么手段,能否推动国家强盛似乎还是第一标准。晁中辰先生《明成祖传》最后用了朱棣死后150多年,晚明思想家李贽对他的评介:“我国家二百余年以来,休养生息,遂至于今。士安于饱暖,人忘其战争,皆我成祖文皇帝与姚少师之力也。”今天想想,仍然深有感触。■ 历史中国古代史朱棣明成祖汉书元朝明朝明朝历史西汉方孝孺朱元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