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某些时刻必须有牛排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殳俏)
某些时刻,你会觉得你的眼前必须出现一块牛排,这种欲望如此强烈,以至于你每一闭眼,或每一走神,就仿佛看到一块煎成金棕色闪闪发光的牛排被盛在一个干净的白瓷盘中,并饰以新鲜的蔬菜,冥冥中则有利刃伸向它,一刀下去,就流出鲜红的血水,露出深粉红色魅惑的内层切面来。这个时候,仅仅配上些许胡椒和柠檬汁,这便是真正肉食动物的一道至高美餐。
这种欲望时隔不久就会发作一次,在一时得不到满足的时候,你会到处跟人打听有没有好的吃牛排的去处。而这也几乎成了检验同道的最好标准——那些与你一样打心底里爱吃肉的人会发出哀号说:“受不了了,我也想要。”而剩下来的眼光则是疑惑而空洞的,你确定不是黑胡椒粤式牛排吗?不是番茄炖煮牛排吗?不是共产主义生活象征的土豆烧牛肉吗?那种茹毛饮血的东西,吃不饱,还不消化,完了还胃疼,你确定你真的想吃吗?如果你回答是,那你一定不是个哗众取宠的女人,就是个政客了。
西方有古谚说:“当我能吃到最完美牛排时,我已失去了满口的牙齿。”如果你是个真正的牛排爱好者,当然不会与那些给你的嗜肉行为扣帽子的无聊者多说一句废话,所以你会继续孜孜不倦地寻找那块就在今天必须出现的牛排。但是,有些问题确实是值得思考的。在欧洲大陆的古菜谱中,牛排确实是政客们相见时的必备菜式,且会指定由男性烹制。到了现代,从东亚到欧美,又有多少摩登女郎在厨房中高歌着,穿着高跟鞋和迷你裙为晚归的男人煎这一块暧昧的肉。手起刀落之间,究竟是大卸八块逐鹿六国的意味多一点,还是汁液横流人欲悠悠的隐喻多一点,已经不得而知。但是,牛排作为最生猛痛快的菜式,却要经历精细繁复的切割煎烤熬汁好几道工序,你,作为一个牛排爱好者,大刀阔斧性格背后的焦虑完美主义也被暴露得淋漓尽致了。
就算你已经暗暗地对自己的这种欲望做了一番心理分析,在寻找完美牛排的路上你仍然不愿意有任何放松。并且,通过一些经验,你知道,在家庭式西餐店,你找不到你心目中的那块牛排,因为那里的牛排通常都和油腻腻的铁板一同送上来,一直到你鼻尖前,还肆意地喷薄着激烈的油花,并且你永远别想在家庭式西餐店吃到真正带着血水的牛排,那里的牛排更像是超级扁平的没有切开的炒洋葱牛肉块。你也知道,在出售比萨和意大利面的专门店,你也找不到你心目中的那块牛排,因为在那里,每一块牛排永远都不知道自己是沙朗还是菲力,它们被切成几片,配合着薯条和番茄酱一起被做成售价不菲的中等店铺的高消费食品,用这笔钱,你完全可以买一块美国进口冷藏菲力自己回家用橄榄油煎。而你也一定知道,在那最迷惑人的,被称为“牛排馆”的所在,则是对牛排最最危险的地方。大多数的牛排馆,都充斥着红白格子小花布铺就的餐桌和质量并不高的用来做饮料的汽水和咖啡,还有一些一到8点就开场的莫名其妙的西班牙歌舞。要怎样才能告诉人们,喜爱斗牛和擅长做牛排不能画上等号呢?更糟糕的是,每一块端上来的牛排,尽管它们都顶着非同一般的花色名目,菲力牛排、沙朗牛排、小牛排、T骨牛排⋯⋯甚至还有海鲜牛排、鸡排配牛排等奇奇怪怪的名头,但它们一律都是油到了极点的,让人怀疑那煎牛排的油是否是重复使用的。且牛排的形状也是一律平平摊开,厚度近似猪大排,而一块货真价实不做花哨文章的菲力牛排,它至少应该是圆柱体!是圆柱体的!
最终,忍无可忍愿意付出一切代价吃到一块完美牛排的你,拖着疲惫的步子,来到了某家看似不起眼的小餐馆,它也许擅长意大利菜,也许专精法国菜,但那都不重要,因为单凭它低调的外表,柔和颜色的砖墙,还有villa上撑出的精巧白布伞,都可以证明那极可能就是一块完美牛排现身的地方。你走进去,点的是三分熟的圆柱体的肉质滑嫩鲜美的一块菲力,不需要红酒酱汁樱桃酱汁百香果酱汁蛋黄酱汁,只要挤上新鲜柠檬汁即可品尝出那种原汁原味的悍然。终于,牛排出现了,如预期般闪着深金棕色的光泽,顶端还附着一片意外惊喜的香煎鹅肝,一侧斜倚着两根翠绿的芦笋。一刀下去,血水涌出,你的牙齿舌头因为兴奋而微微颤抖,你对自己说这一天的辛苦没有白费。■ 美食葡萄酒黑胡椒红酒牛排菲力牛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