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食物之友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小宝)
去年,严搏非要做艾柯《带着鲑鱼去旅行》的大陆版,很兴奋地说,他找到一位非常聪明的译者。这位译者就是上海女子殳俏。她把艾柯几十年前的老书译得很时髦,很风情。艾柯写下那些俏皮文章的时候,谢霆锋大概只是谢贤体内等待出游的蛋白质,到了殳俏笔端,却有了“泻停封”的品牌。有点时空错乱的游戏译法非常配合原作的游戏趣味,艾柯如果懂中文,应该不会怪罪。
今年,殳俏又出版了她的食品文章集《人和食物是平等的》(新星出版社2005年4月第1版)。她说她不是美食家,而且讨厌美食家“那种居高临下品评食物的态度”,她宁愿把这本书写成“我们和食物的《老友记》”。
虽然食物之友的姿态有点假惺惺——交友之道怎么能以吃掉对方为快事?不过文章写得真漂亮。作者一肚子时尚的杂学,食物、风俗、时装、八卦、文学、历史、电影、电视、地理、各国的美食、欧美日韩各路明星……一切没用的知识她似乎都知道。一个女孩子懂那么多想干什么?当然懂那么多不写出来就太可惜了。
我没见过殳俏,知道她是上海人,知道她现在远嫁北京,知道她作为一个渊博的食经写手,年轻得不成体统。
殳俏文章难得不张狂,不做作,她的见识埋在嘻嘻哈哈的谈笑中。她有过比较丰富的国际餐饮经验,字里行间能读到她对重油主义的中华美食一点点的不以为然,但她不明说,她只是引用《成长的烦恼》小儿子本的话,把中国餐馆外卖的蟹粉豆腐说成“那个像鼻涕一样的东西”。
她对自己的故乡倒是很体贴,经常说一些为上海人提气的掌故。“20世纪30年代便有人参公司老板重金请了当时上海滩最有名的医学家和出版家丁福宝为其人参做形象代言,据说是丁老先生有一把白雪飘飘的美髯,形象酷似老神仙。可是丁福宝做完广告后却坦言自己从不吃人参保养,并说只要一天一个sunkist橙,平时多看佛经和Esquire杂志就可以颐养天年。这样酷的老先生,想必现在的代言人是一个也比不上了。”
读王朔小说、听崔健摇滚长大的北京青年终于变老了,他们已经写出很有资格的回忆录,回味他们的青春骚狂岁月。《18岁,给我一个姑娘》(冯唐著,重庆出版社2005年6月第1版)应该是近年来同类小说中最好的一部,相当真实。不过冯唐似乎还是在王朔的阴影下写作,《18岁》里看得到《动物凶猛》的影响,《18岁》没有《动物凶猛》好看。上世纪70年代出生的人的校园青春说得多,想得多,做得少,甚至什么都不做。他们18岁时没有故事,他们的故事在毕业之后。
亚洲是全世界地下社会最发达的地区,地下社会的别名叫江湖。可惜的是,以江湖之大,竟摆不满一书架:我们很少读到有关地下社会的真实记载,江湖人士比生意人士的素质还要高,几乎没有任何虚荣心,无论在岗还是退休的大哥从来不会写书谈一谈他们亲历江湖的掌故。因此,下九流中突然有人冒出来写了一本回忆录,一定会被读者视为奇书。
湖南人李小牧17年前东渡日本,一脚踩进东京新宿红灯区,成为街头引客的导游,混迹色情暴力的黑色行业,沉浮于黑白两道之间,他把这段经历写成一本书《歌舞伎町案内人》(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5年5月第1版),3年前由日本角川书店出版,今年终于登陆中国。“案内人”是日文,中文的意思就是皮条客。李小牧是位很敬业的“案内人”,现在他的皮条生意已经具有公司规模,他今天应该当得起王安石对孟尝君的考语——“鸡鸣狗盗之雄”。
书中的故事真实直接,李小牧的写作态度相当坦白,当然他不会交代要害的关节,但足以给生活沉闷的读者提供新鲜刺激的阅读经验。和一般人的想象不一样,李小牧对生活充满热情,思想开朗,他的文字很有青春作赋的气息,风格接近国内的励志刊物《读者》。他写道:“我伫立在歌舞伎町的喧嚣当中。身穿浅灰色范思哲西装套服,专门定做的衬衣衣袖上是镶嵌着钻石的迪法尼制的扣纽,脖子上系着圣罗朗领带。脚上是在去纽约时一次就买了10双的费雷牌皮鞋。手腕上的金表是芬迪的。头发梳理得像英国绅士般一丝不苟,胡须剃的不留任何痕迹。身高一米七八,体重54公斤。对自己的外表充满信心。我笔直站立在大街上,不管天气有多炎热,也不会改变我不愿脱去一件衣服的决心。头上的汗水可以用女友送的夏奈尔手绢拭去,腋下也自然不会忘记及时喷上除汗香剂,所以,不用担心过往行人会从自己身上嗅到异味。一切都是那般完美,简直无法言说。”
无法言说的完美——李小牧拥有的良好感觉,连李小龙、李嘉诚、李连杰都会羡慕。 李小牧之友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