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苏丝黄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江川澜)

亲爱的苏丝黄0

影片《甜蜜蜜》里有个细节,黎明的姑妈至死珍藏着一张照片,是威廉·霍顿与她年轻时的合影。霍顿60年代到香港来拍电影《苏丝黄的世界》,黎明的姑妈显然有机会邂逅这位巨星。这是香港人永远挥之不去的情结:苏丝黄的世界,一个跨越种族的罗曼史如何成为可能,一个殖民统治如何深入骨髓。

威廉·霍顿有一个著名的情人,奥黛丽·赫本。后者也是肯尼迪的著名情人之一。为了报复,杰奎琳也曾投入霍顿的怀抱。依我看,威廉·霍顿有着过分的男子气概,我无法对他产生崇拜之情。我通常喜欢第二流的人物,比如一个电影里的出色配角,不太漂亮的男子,有个性的女子,不属于伟大但能给人愉悦的作家,一个只写过杰出的协奏曲或者小品的作曲家。

Nancy Kwan作为女主角也从此出名,然而也抱怨地说,自从有了这部电影,在美国的华裔女子就得承受这样的偏见:仿佛她们都是慕男狂。她自己是中美混血,自身不觉得有多大的种族差异。60年代,周信芳的二女儿在伦敦演出这剧,也一跃成为中国娃娃,伦敦动物园新出生的小豹子以她的名字命名,英国戏剧界核心人物肯尼斯·泰南一度是她的情人。

小说原著中,罗伯特带着苏丝黄出席社交场合,席间的女人对这对异国情侣,尤其是妓女出身的苏丝黄大肆讽刺,于是席间有个绅士解围:我认识一个英国女人,她嫁给一个中国医生,他们就生活得很幸福。以后别人问他,这是真的吗?他答:不是,我是想讽刺当场的人。很多年后,有人也问Richard Mason,苏丝黄真有其人吗?Mason也回答:这是他编造的一个人物。当然,《苏丝黄的世界》,我们宁愿相信她的真实,一个爱情战胜贫穷、偏见、种族的例子最能让人相信人性的光辉。

王安忆的小说《我爱比尔》,是中国大陆失败的苏丝黄的故事。这个故事的原型是她在《白茅岭纪事》里提到的一个人物,一个与法国驻上海副领事有染而被判刑劳改的女孩。小说中王安忆对阿三又充满了悲天悯人的笔调,简直是不情愿地把阿三送上了去劳改场的路上,否则,这个小说中,阿三不能实现的爱情真的沉闷得没有出口。在我看来,小说中最悲惨的地方是,阿三对法国人马丁说的那句话:马丁,你带我走吧!我爱你的那个国家。

这个小说还包含一个哲学命题:不同国家的文化界限,如此复杂,如何跨越?如何理解?无论阿三如何努力展示她理解的那个中国,借此吸引对第三世界感兴趣的比尔和马丁,她的努力总显得稚气和徒劳。她有意标榜中国味道,这种造作努力的姿态就是一种惨败。 苏丝亲爱

上一篇: 食物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