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空气中飞”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王受之)
所谓“空气中飞”,是美国汽车克莱斯勒-Airflite的翻译,很俗气的一个名称,但是老美中产会喜欢的。这款车的目标市场虽然是中产老美,但是却还不错,因此在美国有不俗的销售业绩。不过中产就是中产,小资们和知识分子群还是不太买账。
记得第一次看见这款车是它最不应该去的一个地方,引起众议,我才注意它。
洛杉矶有个旧的啤酒工厂,靠近市中心一个很颓败的区,一边是高速公路,一边是铁路,原来大约有个厂名的,现在就简单了,干脆就叫“啤酒厂”(Brewery),厂早就关门了,那根高耸的烟囱还在,铁路还在,厂房也完全没有改变,却住了几百个艺术家、设计家和一些莫名其妙的前卫分子。二楼一家小餐馆加咖啡店,在那里见朋友,经常见到那些媒体中如雷贯耳的文化名人,在那里胡扯,知道LOFT是如何的现象了。不但如此,好多人还把自己工作室放在那里,吃喝拉撒全在工厂里,那是什么样的气势啊!我大约有十几个大学的同事住在那里,工作室也在那里。
那日在“啤酒厂”内的咖啡馆与平面设计大师艾普尔·格莱曼(April Greiman)谈事,她是全世界最早用电脑做平面设计的,在设计史上有显赫地位,时尚之极的女人,看见她往往想起1920年刚刚出道的可可·夏奈儿那种艳丽。
我们旁边有一桌穿得邋遢无比、头发好像乱草一样的知识分子们在高谈阔论,以为他们在胡扯女人或者八卦,侧耳细听,居然在谈东欧文学,记得他们谈的人有捷克的米兰·昆德拉、波胡米·赫拉巴尔(Bohumi Hrabal)、亚罗斯拉夫·塞佛尔特(Jaroslav Seifert)、波兰的维托德·贡布洛维奇(Witold Gombrowicz)、匈牙利的凯莱兹·依姆雷(Kert Eszimre)、塞尔维亚的米洛拉德·帕维奇(Millorad Pavic)等等,吓人一跳,才知道这里藏龙卧虎的派头呢!
“啤酒厂”咖啡馆在二楼,要走一个外悬式的铁楼梯上去,下面原来是工厂区的铁路货栈卸货场,现在是个停车场,那些人的车形形色色,从很时尚的保时捷、宝马Z-4到破烂的小货车,就是没有中产的那些车。因此,我们咖啡厅里有个人朝窗外看,叫了声“shit”(相当于我们中国人讲话中的“操”),大家转头从窗口看出去,就见这辆克莱斯勒的“空气中飞”。当然众人自有心里的看法,我知道,他们一定认为这是个经纪人的车,绝对不是住在这里的一类。车停之后,出来个西装笔挺的家伙,绝对是生意人,大家也就笑笑,无所谓了。
用车的这种在品牌上泾渭分明的情况,在美国很清晰。我们现在国内老在讲中产,其实我们的中产还没有自己的天地呢!没有自己专用的一类车,没有自己集中的居住区,连自己的餐厅也没有,社会阶层混沌,是发展时期的特点,车是成熟经济时期才有清晰化的区分,这样的情况,我们大约要好多年才能达到。
克莱斯勒近年比较注意设计上的市场细分,在美国三大汽车公司中,我看克莱斯勒发展得最好,通用就是大,福特在国际化上花的精力太多,影响国内车的水平提高,克莱斯勒与德国的戴姆勒合作之后,设计上的确有令人刮目相看的感觉。这款“空气中飞”就是一个例子。
克莱斯勒“空气中飞”设计上比较大气,A柱直上,两侧都再没有其他柱了,这样从车内看出去,完全是完整的景色,没有柱子造成的隔断,6缸3.5升的排气量用比较大的轮子(235,或者美国标准叫45R21),4.8米长,1.8米宽,1.4米高,设计师是克莱斯勒的两个很不错的新秀,一个叫格里克·豪威尔(Creg Howell),还有一个是韩国裔的Simeon Kim。设计上比较突出的是正规车虽然是家庭房车的形式,但是后部从后窗到车尾行李箱是一个流线型的整体,因此有种“驼背车”(hatchback)的形式,更加年轻。车够长,而细节却走hatchback的方向,是把中产人年轻化的手法。全场从头到尾有条中间的分划线,从车头到尾箱,非常有趣。
“空气中飞”受克莱斯勒20世纪20年代前后的“装饰运动”风格(Art Deco)的影响很大。影响因素是建筑性的,这是一种很独特的影响方式,因为一般汽车设计不太在乎建筑风格。这样做,也是一种怀旧方式。好像上海的“百乐门”舞厅一样,都是二三十年代纸醉金迷的“镀金时代”的时尚,这样设计,就使车含有一种朦胧的历史感。因此,简单说美国佬不会设计车是不对的,如果企业总管有眼光,设计人员还是能够创造出很能脱俗的汽车来。■
(作者为洛杉矶艺术中心设计学院教授) 中飞克莱斯勒汽车空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