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Xbox360:客厅之战的终结者?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高仪)
我们不知道,在5月12日这个星期四晚上,9点30分,负责PSP业务的索尼电子娱乐美国公司首席执行官Kaz Hirai,是否会偶然地打开电视,又是否会偶然地调到MTV频道?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当他听到《指环王》中弗罗多的扮演者伊利亚·伍德带着难以抑制的兴奋大声宣布“今天,下一代Xbox是惟一看起来酷的东西”时,他的心里,会是怎样的一种滋味?
“5月12日,世界上最酷的玩意儿是什么?”
如果换做一个月之前,答案还可能是索尼的新一代掌上游戏机PSP。这一天,本来是这款大受欢迎的掌机正式在新加坡和中国台湾、香港等地发售的日子。最近两年因为巨额亏损而日子颇为艰难的索尼公司对这款游戏机寄望甚高,而它过去半年中在日本、北美和欧洲的热销,也让索尼看到了隧道尽头的一点光亮。作为已成传奇的PS2和呼之欲出的PS3之间的衔接者,PSP似乎即将完美地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通过开辟新的市场,继续巩固索尼在游戏机领域的龙头地位,继而打压竞争对手微软和任天堂。然而,在Xbox360通过对全球青年人娱乐生活最具影响力的MTV频道在160多个国家的观众注视下横空出世的那一刹那,索尼的梦想,立时变得遥远了。
选择5月12日这一天通过电视专题节目推出自己的新一代游戏主机,微软的这一招,很有点不按牌理出牌的味道。按照惯例,一周后,也就是5月18日到5月20日举行于美国洛杉矶国际会议中心的E3大展,才是各家游戏商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舞台。据说,这是因为根据E3大展的日程安排,索尼将先于微软几个小时举办新闻发布会,披露有关PS3主机的信息,微软只好先发制人。这条小道消息与另一个广为流传的段子相映成趣:关于下一代Xbox的命名,微软最终舍Xbox2而取Xbox360,倒不是非要食耐克360和雅虎360的余唾,而是不甘心看上去比索尼的PS3小一辈——2小于3,360可就大太多了。
段子只是段子。纽约木星研究所(Jupiter Research)分析师迈克尔·加藤伯格(Michael Gartenberg)的判断可能更接近事实的真相:360不仅意味着微软在主机平台发布方式上的360度大转弯,也标志着它在市场定位、发展方向和竞争对手上的全面变化。微软的野心,绝不仅仅停留在超越索尼成为电子游戏业第一霸主之上。
等着看索尼和微软再掐上一架,这个念头,恐怕是全球与电子游戏沾边者近两年来共同的心愿之一。2001年11月的时候,配置了奔腾3处理系统、8G硬盘、64兆RAM、10/100以太网接口、DVD播放器和Nvidia显卡的Xbox只卖300美元。如果它是台个人电脑,毫无疑问将跻身性价比最高电脑的排行榜单,但作为游戏机的Xbox,却因为忽视了软件配套和对玩家的深入了解而连遭恶评。虽然颇费比尔·盖茨苦心推广,但无论在市场占有率、软件支持率还是玩家好评度上,都远逊索尼的PS2,只能尴尬地守着老二位置,面临每年12亿美元的亏损。新一代的Xbox会替微软找回场子吗?
从竞争对手的回应上看,似乎微软的前景并不美好。因为技术上的改进并不像PS3的步伐那么大,索尼的一位发言人在E3大展上将Xbox360戏称为“Xbox1.5”。Hirai更是信心十足地说,微软提前出击的行为只会被证明是一场徒劳,凭借着软件发布者提供的内容支持和PS3的技术性能,索尼将在下一个十年中继续领先。然而,面对索尼已经成为某种习惯的豪言壮语,这一次,外界评论却没有像以往那样,慷慨地给予支持。更多的分析家指出,在新一轮竞赛中,微软的胜算更高——因为,在过去的三年半中,比尔·盖茨和他的手下已经学会了如何来玩这个游戏,而他们一向不缺乏如何把游戏玩得比当前的领先者更好的经验。
在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微软公司副总裁、Xbox项目的负责人J.阿拉德(J.Allard)说,第一代Xbox问世的过程,就像是先喊“预备”,再下令开枪,最后才想到要瞄准。从项目通过到第一批产品上市销售,仅仅用了19个月的时间。而对于Xbox360,微软却足足用了两倍于Xbox的时间来吸纳各方意见,并使它们完美地结合在这个“神奇小盒子”里面。
长得像个Rap歌手的J.阿拉德恐怕是此次E3大展上风头最劲的家伙。早在1993年,只有25岁、还是一名微软新员工的他就以一份长达11页的备忘录一力说服比尔·盖茨,个人电脑将来可以连接到一个叫做“互联网”的东西上。这个在微软公司内部被称为“小比尔”的阿拉德对下一代Xbox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改造它的外观。第一代的Xbox外观设计带有浓厚的美派风格,对于那些铁杆玩家来说,或许有个专业主机的酷架势,但却也因此被人讥笑为“傻大黑粗”。这一次,阿拉德的要求是:喜欢第二代Xbox外观的人,绝对不能仅仅是爱玩“光环”的男孩们,还要包括时不常玩会儿赛车或足球游戏的中年父母和热衷于“小甜甜”跳舞游戏的小女孩。
他的解决办法更是别出蹊径——“你绝对不能找麻省理工学院的计算机专家来干这事儿,也不能从微软以往的视角出发”,阿拉德找到的,是一批专门为时尚精品店提供设计的设计公司。Xbox360的外观最终采纳了位于旧金山和大阪的两家设计公司的意见,只有1英尺高,3英寸宽,小巧精致了许多,颜色也变成更甜美更讨人喜欢的白色、银色和苹果绿。当最终设计被发回微软总部时,负责Xbox360市场宣传的微软副总裁彼得·摩尔(Peter Moore)拿着图片询问周围的人:“猜猜这是谁的设计?”得到的答案是:“不是索尼,就是苹果。”目的已然达到。
这绝不仅仅是换件衣服减两斤体重的问题,也不仅仅是从只重视北美用户群向兼顾欧洲和亚洲国家小客厅用户实际需要的转变。如果把它和重新设计的无线手柄、网络摄像机、类似电视的遥控器、对苹果MP3播放器iPod的兼容、和Xbox Live网站服务的无缝衔接、专为宽屏幕高清晰电视和杜比5.1环绕立体声家庭音响而进行的硬件配置结合起来,你就会明白,Xbox360瞄准的,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游戏玩家”——双手紧握手柄,目光呆滞,紧盯屏幕,坐在散落一地的游戏光盘、连接线和快餐食品包装中,每天在游戏上投入超过6小时时间的半大孩子,或是躲在虚拟世界里不愿长大的现代彼得·潘。你可以对“任天堂”、“世嘉”、“魂斗罗”、“超级玛莉”这些名词和它们背后的历史一无所知,你也可以是个连最简单的“泡泡龙”第一关都玩不过的超级大菜鸟,甚至你也许根本就不玩游戏,只不过需要一个性能不错、样子时髦的DVD播放器或视频点播器,取代客厅里东一台西一台散乱无章的电器——OK,Xbox360已经在向你招手了。
从现在看来已经颇为遥远的90年代起,比尔·盖茨和他的微软就开始不厌其烦地向大众描绘一幅“数字娱乐生活方式”的美好图景。在过去的两年中,这个梦想有了个新名字:决战客厅。两个因素对这个梦想的实现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宽带的普及,以及用户——无论是互联网用户还是游戏玩家——的世俗化。“样样都通、样样稀松”的用户和产品在5年以前还是被硬件和软件提供商忽视甚至鄙夷的对象,但在今天,他们成了最好的生财之道。制胜的关键,不再是让一个精英或铁杆拥护者一而再、再而三地玩同一款游戏、看同一个节目或用同一种功能,而是提供给喜欢见异思迁的人更多的选择,并让他依赖甚至沉迷于这种多种选择的可能性。
“过去,当你打完一个游戏的时候,就是打完了,除了再打一遍,你没有别的选择,”比尔·盖茨在接受《时代》周刊采访时说。现在,披着游戏机外衣的Xbox360给出了更多的可能性。这本杂志列举的选择包括:你可以连接到Xbox Live上,用你的辉煌战绩换件小礼物,买个游戏中的小玩偶,定制自己的游戏设备,同远方的战友交流一下作战心得,让他和你一起分享刚刚从iTunes音乐商店里下载的游戏主题曲,甚至还能炫炫技,无线遥控一下隔壁的电脑,翻翻从前的老照片。即使你对玩游戏一点兴趣都没有,戴上耳麦,你也完全可以在看电视的时候把Xbox360当成一个免费的网络长途电话……作为迄今为止惟一集成了这许多神奇功能的“魔盒”——而它又是那么的时髦漂亮——有多少人能够抗拒在这个圣诞节到来之际将它列入购物清单的诱惑呢?这,是Xbox360真正让人感到恐惧的地方,因为它和我们的这个时代,竟然如此之合拍。 xbox香港终结者客厅之战索尼xbox360xbox360游戏Xbox3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