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解构端庄
作者:王小峰(文 / 王小峰)
有时候,我们需要用解构来消解对这个时代的困惑,唯有这样,才能从中寻找到属于自己的乐趣。有时候,我们都无法避免炒作,这种炒作已经让人反感到什么都不相信的地步了,所以,炒作者也非常头疼,为什么没有人相信他,失去了公信力,谁还相信你的炒作呢?
可是,真正在坊间流行的东西,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它都带有解构色彩,很多东西,当你用正面的方式推给公众的时候,它遭到的是拒绝和冷漠,可是,当你用一种游戏、玩世不恭或者无厘头的方式把它推向公众,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所谓无心插柳,其实还是意识到它能成阴,或者,成阴会让你有点意外而已。
比方说电影《十面埋伏》之所以成了媒体谈论的话题,是因为张艺谋很认真地把自己无厘头了,人们就喜欢看到这个效果,一个悲剧被人看成了喜剧,那是很多导演、艺术家梦寐以求的境界,可是被张导在不经意间轻松地实现了,就是因为他无意中契合了公众潜意识中的解构心理。
我常常看到有些唱片公司给歌手制作了一张唱片,然后为宣传的事情绞尽脑汁,按照他们的宣传策略,一定要把这个歌手树立成高大全的完美形象推向市场,所以,现在的流行音乐充斥着一些完美的形象,幕后人员也搜肠刮肚地为艺人编造了很多动情的故事,可结果呢?基本上还没有被人记住,就被接下来让人更记不住的人替代了。
从事企划和市场推广的人,心里都有一个信念,千万别让自己的艺人有什么负面新闻,如果非要有什么负面新闻,那也一定要由自己策划出来,否则就麻烦了。事实上,这些人根本不了解现在人的心态,你越不着调,公众可能越感兴趣,你越端庄(端着,装着),人家越不买你的账。
很多东西的流行,其实就是因为它放弃了端庄,比如二人转,从来都是自己羞辱自己,所以一直受人喜爱,一些写得比较恶俗的歌曲往往会流行,也是因为它放下身段。《东北人都是活雷锋》之所以流行,就是因为它把一个完美的形象调侃成一个很具体的小人物小事件,用逗趣的方式拉近与受众之间的距离。《老鼠爱大米》成为近年来最流行的歌曲,很大程度上是它迎合了社会最底层小人物的心态,老鼠到底是爱油还是爱大米,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它可以实现一个小小的理想,有一把大米足矣。
现在网络文化的最大特点就是用调侃、解构的方式消解现实中的端庄和沉重,不管多么严肃、正经的东西,人们都爱去解构它,一个人把二十多首歌曲拼接在一起,居然在网上也火起来了,而很多人费尽吃奶的劲写出来一首歌居然没人喜欢,就是因为太正经、太符合常规了。
最近,出版了一张唱片,内容是翻唱崔健的歌曲,崔健作为一个符号化的人物,已经在人们的头脑中定型了,但他确实有开发的价值,关键是怎么开发。在人们的印象中,崔健是一个对音乐很严肃、很认真的人,如果再以认真的方式去演绎他的歌曲,完全是多此一举。可是这张名为《谁是崔健?》的翻唱专辑恰恰掉进了端庄的套路之中。
照理说,如果想新翻杨柳枝,那就一定翻出新意思,崔健不是摇滚么,那好,翻唱他的歌曲一定要回避摇滚,用最流行最恶俗的方式去唱他的歌曲,反差泾渭分明,那会是什么效果?比如,让何炅、蔡国庆、孙悦、那英、周迅、赵薇……诸如此类的人去唱崔健的歌曲,绝对出人意料,越不像崔健越有效果。
美国有一帮另类乐队突然向流行的都没法再流行的卡彭特兄妹致敬,翻唱了卡彭特的最流行的歌曲,结果把那些歌曲搞得面目全非,结果效果非常好,这种错位之美能让人有新的感受,所以,翻唱崔健的歌曲,用一帮摇滚乐队来唱,只能把这些歌曲唱得更摇滚,所以不会有新意。
像崔健这类符号化的人物,在今天就是用来解构的,要让这个年代的人知道崔健、了解崔健,必须把他解构成现在人们能接受的方式,所以专辑的名字可以叫做《我不知道崔健》、《谁是崔健?》、《我们就是这样糟蹋崔健的》或者《给崔健一点颜色》……总之,一定要好好“羞辱”一下崔健。这样的名字实际上在传达一个信息,就是我们这个年代只知道崔健的名字,不知道他的影响,用看似无知的方式把他分解,他就在新的时代借尸还魂了。“谁是崔健?”这样的疑问源自对他的陌生,可是如果找一帮摇滚乐队来唱崔健的歌曲,其实还是知道崔健,就有点此地无银三百两的嫌疑,弄到最后又端庄起来了。
这张《谁是崔健?》做得太顺理成章,矛盾、扭曲、冲突、反差、拧巴……都没有了,一切都变得和谐无比,这样的唱片就没什么嚼头了。而且,这又变成了小圈子里的事情了,普及崔健,解构崔健,羞辱崔健,糟蹋崔健,玩弄崔健都变得荡然无存,崔健的价值在这个年代无法体现出来。
无厘头也好,解构也好,人们都是希望作为一个看客去赏玩别人,而不希望自己成为被娱乐的对象,所以,我们怎么看都觉得这个时代别扭,如果都尝试着让自己放弃端庄,说不定这个时代就更和谐了。 端庄解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