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申奥进行时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龙舌兰)

2012,申奥进行时0

顾拜旦曾经改编过宾夕法尼亚大主教的一段话:“如同我们的生活,奥运会最重要的不是胜利,而是斗争!不是征服,而是奋力拼搏。”这位奥林匹克之父,把这句话献给了1908年伦敦奥运会上的马拉松选手多兰多·皮特瑞的。当时,多兰多在几近毫无知觉的状态下,摔倒两次,在旁人的扶持下蹒跚到终点。这是伦敦第一次举办奥运会。

1948年,伦敦又一次获得了奥运会举办权。此后的半个多世纪里,伦敦再无机缘品尝奥林匹克大餐。特别是洛杉矶奥运会开创了奥运商业成功的范本之后,国际大都市无一不把这场盛事看作是名利双收的好机会,而英国却在20多年申办重大国际赛事的角逐中屡战屡败。1993年,竞争2000年奥运会主办权时,伦敦惨败于悉尼;2006年世界杯足球赛的申办竞争,伦敦又输给德国;伦敦还曾因资金困难被迫放弃过2005年田径世锦赛。现在看来,英国人似乎急需一场胜利来重新赢得“大英帝国”的骄傲。

伦敦在申请2012年奥运会上,一直有着顽强的姿态,在呼声不逮巴黎的情况下,超乎寻常地吸引了不少国际眼球,是典型的“进攻型”选手。在国内,一家英国小报发表“失败论”,招来了伦敦奥申委主席的愤怒指责。文化官员们则批评英国媒体太愚蠢,只能给伦敦申奥添乱。国际奥委会早些时候曾公布过一个报告,指出,伦敦的交通经常处于瘫痪状态。伦敦市市长煽情地大倒苦水:“我梦见评估团上了地铁后,车忽然不走了。”踩钢丝般的心理泄露了英国对这场盛事的渴望,尤其是那些官方和上层人士们。

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当阿里用颤抖的双手点燃奥运火炬时,人们期望,至少那一刻他能驱散笼罩在奥运光环上浓重的商业气息。可今天看来,这已变得不再可能。国际上,伦敦和纽约都采取了激进的“烧钱”策略。在4月底柏林最后的陈述中,这两个城市不惜血本,开出了极其“实惠诱人”的条件。伦敦答应给所有运动员和官员提供免费往返机票,并赠送每个代表团5万美元。纽约也不甘落后,许诺各个国际单项运动联合会在奥运会市场收入中分一杯羹。眼见攀比成风,有着“盐湖城”之痛的国际奥委会提出了“不许道德越界”的警告。

《泰晤士报》在最新的评论中说:“忘掉更高,更快,更强吧!申奥本身就是一场竞赛,而且是奥运会中最重要、最艰难的一场赛事。”不过舆论相信,选择巴黎,可以让国际奥委会逃脱“虚荣和不负责任”的指责。在过去的时间里,人们一直抱怨奥委会是在为自己的荣光而努力。

同其他四个城市相比,巴黎现有最多的比赛场地,虽然不是最新的,也不是最先进的。巴黎的民众支持率接近90%,仅次于马德里。奥运热情一直弥漫在巴黎人之间,积极而有节制。即便是让政府无能为力的劳工罢工,也对申奥网开一面。街头的很多小商店、咖啡馆和餐馆自觉地在橱窗中摆上了奥运标志,井然而理性。

巴黎上一次举办奥运会是在81年前。而最近的12年中,这是巴黎的第三次申请,态度一如既往地坚决。两次失败,竟也或多或少地改变了巴黎人的态度。市长德拉诺埃说,巴黎再也不会落入傲慢和自负的陷阱中。今年3月,接待国际奥委会考察团时,巴黎甚至摒弃了在重要场合坚持法语的做派,全程用英文做了介绍汇报。

在巴黎、伦敦之后,纽约也显得比较活跃。美国已经举办过好几次奥运会了,可从来没有落在纽约头上。欧洲人认为,纽约的障碍是所谓的国际社会中的“反美”情绪,以及给很多奥委会成员留下的“盐湖城”伤疤。是否在曼哈顿西边投资8亿美元建造主会场,也是争议不断,甚至影响到申办权。对于纽约,大部分评论家和观察家认为,它迟早会获得奥运会举办权,但似乎不是2012年。

较之巴黎、纽约和伦敦,马德里和莫斯科的呼声就更小些。奥运会曾经在萨马兰奇的故乡巴塞罗那举行,在2012年,西班牙人希望奥运会能再回来一趟。马德里的民众支持率最高,可这似乎改变不了这座城市的申奥地位。虽然来自奥委会洛桑本部的消息显示,在5个城市的选择中,最重要的是这个城市的“态度”,而不是富裕程度。

多民族、多教派的莫斯科则被认为希望是最小的。虽然它还算繁华,但是宾馆床位紧张,机场老化等交通问题和安全问题都制约着这座城市。绝大多数的俄罗斯人希望在2012年举办奥运会,借以消除1980年奥运会曾被65个国家抵制的记忆。莫斯科市长卢日科夫表示,俄罗斯现有65%的体育设施。它们只需要改造一下就可以了。但外界认为,政府应该把投资主要放到奥运会的安全上,投入100亿美元用来改造城市的基础建设,包括全新的地铁系统。

申奥竞争如此激烈,也不过是近几届的事。20多年前,国际奥委会甚至找不到任何城市承揽,直到洛杉矶在毫无对手的情况下,接受了这个挑战。1989年,申请1996亚特兰大奥运会时,要打听比赛地点和预算等基本信息,还是极具挑战的一件事情,人们关注的似乎是一个“秘密俱乐部”。随后的“盐湖城”贿赂丑闻改变了这一切。国际奥委会被迫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申奥程序和细节要求一一公开。可没有保证一定会有一个公允的选举结果,也没有任何办法衡量这一标准。

从现在到7月6日,只有两个月的时间了。最终的结果可能取决于投马德里和莫斯科的选票走向。目前看,没有任何城市是胜券在握。第二轮选举之后,选票可能会投给任何一个城市。萨马兰奇最近表示:“巴黎应该赢!可在国际奥委会选举中,任何意外都是可能的。” 进行2012申奥足球伦敦地铁马德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