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瓜、寒瓜、绿沉瓜
作者:朱伟按一般说法,西瓜名称最早见于五代人胡峤的文字记录,也就是他给命的名。这胡峤原是后晋同州郃阳(今陕西合阳)县令,契丹灭晋后,天福十二年(公元947)入契丹,在契丹呆了7年,广顺三年(公元953)回来写了一篇《陷虏记》,记录所见契丹地理、物产、风俗。我在《说郛》中找到此笔记,其中记从上京(今内蒙巴林右旗)往东40里,到真珠寨。第二天继续往东,地势渐高,再进平川时吃到了西瓜。他说这西瓜是破回纥得到的种子,以牛粪培育,“大如中国冬瓜而味甘”。这倒是与西瓜源于埃及说合拍——从埃及到波斯,波斯传给回纥。但黠戛斯破回鹘是在公元840年,距离胡峤吃到西瓜,一百年的传播时间很短。我想,按常态,从波斯到回纥到中原,即使张骞当年没带回种子,经丝绸之路传播到中原的时间也一定要比传到契丹的时间早。所以我觉得胡峤此篇文字中的西瓜,很可能是“从西方来的瓜”的指称。明代的徐光启在《农政全书》中,就据此说“种出西域,故名”。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注,西瓜即“寒瓜”。李时珍引的是陶弘景的《本草经集注》,陶弘景在他著作“瓜蒂”条下注,永嘉(今温州)有寒瓜,甚大,可藏到开春。陶弘景是南朝的道家医学家,生于公元456年,卒于536年。李时珍据陶弘景这种说法,认为此瓜肯定五代之前就已经在江南种植,之所以无西瓜之名,是因未遍及中国。
我比较相信西瓜就是“寒瓜”,因为它“性寒解暑热”,按李时珍引民谚说法,在暑热中食之“醍醐灌顶”、“甘露洒心”,只有西瓜才有这种感觉。如果设定“寒瓜”即西瓜,西瓜到中原落户起码有一千四五百年历史。那么还有无可能更早呢?有考古发现称,在江苏高邮曾发现汉代西瓜籽。其实《诗经》中就有“中田有庐,疆场有瓜。是剥是菹,献之皇祖”。这里的“疆场”是田界,中间有看瓜的茅棚,剥是切开,菹是腌渍。一般解读,腌渍的应该是菜瓜之类,但西瓜皮也能腌渍成又脆又鲜的腌菜。在《礼记》中记载,为天子切瓜,在吃之前要盖上细葛布,以防风吹。《礼记》是西汉的著作,东汉郑玄后来注释,切法是剖成两半后再剖成四半。那个朝代,皇帝吃的东西每一瓣估计不会切成很小,从一个瓜要剖成八瓣的大小看,我以为此瓜就是西瓜。
我以为西瓜的寒意是从皮到瓤都沁透了的——那瓜皮就是那种翠经寒凝成的绿沉,由此它在南北朝时就有另一个名称——“绿沉瓜”。《南史·任传》中记载,梁武帝听说任死了,正吃着“绿沉瓜”,把瓜丢在盘中,悲不自胜。任虽然只活了48岁,却在宋、齐、梁三代做官,文章又写得漂亮,梁武帝萧衍儿子昭明太子编的《文选》中就收有他的十多篇文章。
按元司农司编撰《农桑辑要》的说法,西瓜清明要以牛粪下种,入伏后开始开花,花是那种鲜嫩吐舌的黄,花瓣绽成很开,沾有浓重的花粉,是蝈蝈们最爱食之花。所以西瓜开花时节,漫天星空下,瓜地也是虫鸣最为激越之处。凡瓜都是蔓生,蔓是吸天地之精华自由舒展,绵绵而生,蔓蔓日茂。蔓生的另一个意思是懒散,瓜字最早的古字,是一个宝盖头下躺着两个瓜,古人解释此字意思是,草木都自立,只有瓜瓠之类卧在地上不起,就如懒人常躺在屋里,所以在它之上要有个屋顶。我由此倒觉得让星光照成素淡一片的瓜棚极有诗意——虫鸣声中,那舒展的蔓与绽开的花都承着漫天的露,夜也就变成那般缱绻。我读作为建安七子之一的刘桢有一篇《瓜赋》,赏瓜从瓜地里面对繁星流云始。他先说“三星在隅,温风节暮”——星在远处,秋风已经迟暮;然后“枕翘于藤,流美远布”,你可以理解身在被银绿染透的委婉藤蔓中,身边是黄花滴露,瓜藏于花之下跳出星光。这意境,也就是他这样一心“袭初服之芜秽,托蓬庐以游翔”的人才可领略。这《瓜赋》所记“蓝皮密理”,我以为也就是西瓜。刘桢说西瓜是“素肌丹瓤”,入暑气而瓜成,瓜也就为暑气而生。它刚结实时瓤是苦的,入伏后暑气之火入瓤便凝成水气,水气越多瓤也就越厚,厚厚的瓤积聚越来越丰盈的汁,最终酿成甘甜。这过程,瓜皮颜色是越来越沉,其中清香是越蕴越浓,瓤中颜色是越来越艳,其中寒气则越酿越重。这种与天时的物理关系,刘桢称为“应时湫熟,含兰吐芳”,我由此想到的是他自己一生的气节——他心高气傲,建安十六年曹丕盛宴,甄夫人出场,众人皆伏地而拜,就他独坐在那里因平视而获罪。后人在《文士传》中有一则故事,说获罪后罚他磨石,曹操见他端坐在那里,就问他,石头怎么样?他答,“石出荆山悬岩之颠,外有五色之章,内含卞氏之珍,磨之不加莹,雕之不增文,禀气坚贞,受之自然,顾其理枉屈纡绕而不得申”。曹操听后“顾左右而大笑”,当天就把他放了。
刘桢这篇《瓜赋》是意气风发之时,在曹植催促下即兴作成,是经后人整理的残篇。他在赋中说,好瓜摘下来要“投诸清流”,也就是先要养于清流之中,最好是清溪之水,那瓜在水中“一浮一藏”,彼此嬉戏而清凉遍侵瓜皮,将皮中之绿刺激出来。由此想到儿时西瓜切开前需要在井中浸泡一天,那井水在暑天泛出地底深处的阴凉,为的也是切瓜之时,那瓜遍体寒气中沉郁之绿能激成新绿。按刘桢说法,这西瓜是“含金精之流芳”,在伏地蔓生中土生金金生水,金为阳水为阴,阴阳交替,才清香扑鼻。于是吃瓜环境,要“布象牙之席,熏玳瑁之筵,凭彤玉之几,酌撩碧之樽”,承在雕盘中再盖上细葛布,这等铺垫下才能感受“甘逾蜜房,冷亚冰圭”。“圭”就是一种美玉。
按士大夫传袭下来的风气,任何食物皆生成于情景中,究其情景也才能吃出真味道。西瓜是西域物种,好长在沙土之地、干旱酷热之中,所以雨水多则瓜不甜。好瓜必须是瓜地里新摘下来成熟之瓜,从蔓上摘下,瓜也就死了。用清凉之水激活后,杜甫诗叫做“落刃嚼冰霜,开怀慰枯槁”,剖开来必须立即食用,让风一吹则清冽全无。现今种瓜吃瓜都不再有季节,从一开始情景都是粗糙简便,所以即使自己到瓜地摘瓜,也无在清冽之水中浸泡之条件。在冰箱里冰过之瓜,凉则凉矣,那种清新的活的水气也全被破坏,最后吃到的只能是一种冻僵了的冰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