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如选杰米·奥利弗当英国首相

作者:李孟苏

​不如选杰米·奥利弗当英国首相0

圣人杰米

杰米·奥利弗(Jamie Oliver)的政治热情似乎已经在逐渐取代他对有机麦片粥的热情。3年前,他被布莱尔请到唐宁街,为首相夫妇宴请贵宾主厨。做完饭后,奥利弗说,他特想跟首相谈谈学校和医院配餐改革的问题,以及他对税收体系的看法。出了首相府,他开始投身公益事业,今年,他更是赢得了巨大的胜利。

去年10月,奥利弗正式发起行动,呼吁政府重视学校午餐,说孩子们吃的东西就是“再加工过的垃圾”。今年2月底,他制作的电视系列片《杰米的学校午餐》开始播出。在节目中,奥利弗到一所小学的食堂掌勺,为学生们制作新鲜、营养均衡且丰富的午餐。他直言不讳地批评政府“把学校伙食包给社会上的公司,他们只想多赚钱”。学生们在学校吃不好,下午放学回到家常常感觉很饿,肚子不舒服,消化系统很差。节目中还有一些纪录片风格的片断,比如一个7岁孩子吃了太多垃圾食品,体内堆满了垃圾,连便秘诊所都束手无策。

那些把垃圾食物吐出来、便秘等镜头让观众的感官极不舒服。但冷静地想一想,它们都是事实。很多青少年吃的东西确实很吓人。有的孩子每天只吃薯条、三明治、抹巧克力酱的面包,每周吃一两次汉堡,或者鸡杂碎馅饼,馅料中多放了很多鸡皮。家长们并不认为有问题,因为他们的孩子长得又高又壮。问题就在这儿,除非这孩子身高体重严重不达标,出现严重营养不良的症状,家长才会觉得他们吃的不对劲儿。

奥利弗节目的平均收视率为430万,引发了全社会对学校午餐食品质量、青少年健康饮食的大讨论。接着,他又发起“让我吃得好一点儿”行动,很快,100多名下院议员联名支持这一行动,布莱尔和教育大臣也表示支持在学校实行伙食改革计划。食品供应商在压力下表示,停止向学校供应垃圾食品。奥利弗还征集到27万人的签名,递交到唐宁街。

( 奥利弗的妻子茱丽和两个女儿 )

不久前,布莱尔政府为学校伙食改革拨款2.2亿英镑。奥利弗胜利了。奥利弗的胜利还在于他成功扭转了自己的个人形象。在短短三四年里,这个很有烹饪天分、带着些许愤青气质、一度让人厌烦的电视明星厨师,终于成为全英国最有社会公益心、最该受到褒扬的人物之一。他甚至有了“圣人杰米”的称号。他才29岁。

被人讨厌

10岁时候,奥利弗就知道了被人讨厌是什么滋味。那次,他在爸爸的酒馆里扔了个臭弹,把70个客人都熏走了,有30个客人拒绝付账,还有客人要揪出捣乱分子,老爸只好把他藏起来。用弗洛伊德的观点,奥利弗的成长经历对他成人后的生活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奥利弗常常说他出身于中产劳动阶层,长到刚能拿得动盘子的时候就开始干活了。他爸爸在埃塞克斯郡的乡下小镇开了间酒馆,家里的经济状况是相当好的。他的童年在美丽的乡间度过。他家一楼是酒馆,所以他是家乡小城里最会骂人的孩子。他5岁开始在厨房帮忙,负责清理垃圾桶。8岁开始做饭,用的刀比他的胳膊还长,“像只狗一样在案板上切菜”。他总是很自豪地说,在酒馆里工作塑造了我。

可他在学校里却很窝囊,多半是因为他有拼写和诵读困难症。他从来都读不完一本书,每周二不得不去上补习班,“村里有9个我这样的傻瓜”。在补习班上,他最开心的就是趁老师不在用纸团砸楼下图书馆的同学。后来,这个有诵读困难症的人却靠写书挣了大钱,不被老师重视的学生却和首相谈论起了政治。

11岁,他组织了一个乐队,自己做鼓手。13岁时,老爸为他在当地一家很好的餐馆里找了份兼职工作。一开始他在冷餐部,只干了几周,就顶替了26岁的厨师。他勉强通过了毕业会考时,拿到了中学文凭,立刻就去上餐饮职业学校。他在职业学校的成绩很好,“我毕竟还不那么笨”。他迫不及待想开餐馆,始终牢记着老爸的忠告:厨师是青春饭,你要尽早有自己的餐厅。

奥利弗很受男生的欢迎,但和女孩在一起就紧张。有一次,他和一个女孩约会,怕没话说,就事先写了15个问题。当他问到第10个问题,自己都感到沮丧。这让他明白了一个道理:我这辈子都没法靠说话来取得成功了。他还是很有运气,遇到了茱丽。茱丽的爸爸是金融家,妈妈是模特儿。19岁他想结婚,被老爸劝阻。23岁,他和茱丽结了婚,现在有两个女儿。

奥利弗正式进入餐饮业的第一份工作是在著名餐馆“河畔咖啡”削土豆皮。1997年,他做到了副厨师(在大厨师的指导下具体执行烹调工作)。那一年,BBC的一个摄制组来店里拍纪录片,他谈起自己工作时的热情和感染力,让导演意识到自己发现了一个新偶像。1998年,BBC为他制作了一个烹饪节目《Naked Chef》。

一开始BBC对这个节目还很犹豫,觉得奥利弗太年轻,不是那种老持承重的厨师形象。没想到这个节目大受欢迎。奥利弗在镜头前很放得开,动感十足,骑着小摩托车到处跑,一会儿去买原料,一会儿去哥们儿家帮人做顿饭,还特别爱操办派对。有时请来大叔大婶们客串,增添了很多情趣。栏目的名字Naked(意为“没有修饰的”)其实就是奥利弗的烹饪风格。他做菜时大大咧咧,什么东西都切得很大块,又喜欢做几十人的大锅饭。他自己都说他的节目就是“看我怎么把东西扔进锅里”。我国的旅游卫视今年也在播这档节目。

慈善家

奥利弗红了以后,2000年开始做广告。一时之间,哪儿都能见到奥利弗。他什么都卖,香料、炊具,和超市Sainsbury’s签了每年200万英镑的代言合约,还出版烹饪书籍,参与餐具、厨具的设计。他成了餐饮界的贝克汉姆。他过度的曝光、频繁的商业活动,终于让人开始讨厌他了。他就像他烤出来的蛋奶酥,刚出炉的时候热乎乎膨胀得厉害,冷了以后就塌下来了。他后来也承认,自己那时太贪多求大,动机决不是贪婪。“当你才22岁,索尼公司给你打电话,说‘给我们挑18首你喜欢的歌,我们给你出张唱片’。哪个孩子会拒绝呢?我那时有太多选择,我不知道说‘不’。”

BBC看到他正面的公众影响力下降,跟他解除了合约。有一段时间,他很少露面,暗地里重新开发自己。2002年,他和4频道共同制作了《杰米的厨房》。这回,他有了个高参,公关大腕艾伦·爱德华兹。此人把辣妹成功推向了国际市场。他们联手,在奥利弗的厨房菜谱里增加了大公无私的雷锋精神。

这回,《杰米的厨房》以慈善事业的面貌出现,因为节目他终于有了自己的餐馆。他用自己的房子作抵押,贷款130万英镑开了家餐馆,在全国1500个从无餐饮业经验的年轻人中,选出了15个有厨师潜质的人,把他们培训成名厨,让他们找到好工作。餐馆因而叫做“15”,一楼是餐厅,二楼是咖啡馆兼卖早餐。餐厅的部分利润作为培训经费。

奥利弗说他的厨房就是烹饪教室,节目完全就是厨房版的《窈窕淑女》。15个年轻人都是边缘少年。奥利弗问他们最爱吃什么?10个里有9个会说:鸡、米饭、豆子、浇波伦亚调味汁(一种浓肉汁)的意大利面;做了一大盘海鲜端上来,他们说吃上去和炸鱼柳差不多。他失望极了,一度担心揽来的事儿会让自己吃不了兜着走。

《杰米的厨房》给他带来很大的压力。他否认这是作秀。他说是一项长期的培训计划,即便不拍片子了,他仍然会花时间和精力继续培训年轻人。为此他成立了名为Cheeky Chops的慈善计划,帮助草根阶层的孩子掌握一技之长,不要走入歧途,多一丝成功的希望。奥利弗的行动吸引了很多年轻人。人们又爱上了这个年轻厨师,媒体称他为“9·11”后的纽约市长朱利安尼。公众批评政府,一个27岁的年轻人凭着个人力量都能做到的事,为什么政府的培训机构却做不到?

《杰米的厨房》有500多万的收视率,风头盖过了两位美女名厨尼吉拉·劳森和达丽娅·史密斯的节目。他被称为最有广告价值的明星之一。他为超市Sainsbury’s做代言人,该超市两年5.35亿英镑的利润中,仅他就贡献了2亿英镑。“15”餐馆的生意也极好,要提前一个月预定座位,去年底又在阿姆斯特丹开了分店。

除了在自己的厨房里培养名厨,奥利弗每年差不多要去15所大学给成人、函授学生教授营养学和烹饪课程。

格拉斯哥大学政治学讲师萨拉·奥茨博士认为,不能简单地认为奥利弗在作秀。很多名人都热心公益事业,为某个慈善机构服务,不过他们只是捐钱。奥利弗身体力行,尤为不容易。当然,“奥利弗也很聪明。他选择了自己擅长的领域来做公关,而这个领域又是公众很关心的问题,所以达到了最佳效果。政府支持奥利弗的行动,也是因为此时正面临大选,可以借此争取民心和选票,改善工党一向不听取民众声音的不佳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