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老婆”的社交乌托邦

作者:陈赛

(文 / 陈赛)

​“我老婆”的社交乌托邦0

“送五个Wallop,快来抢啊。”

现在网络上经常有人派送Gmail、Orkut以及Wallop的邀请,而其中以戏译为“我老婆”的Wallop人气最旺,那些拿到邀请的人一副感激涕零的样子,简直让人想起《唐伯虎点秋香》中秋香街头布施馒头的情形。微软就是有本事让一个小软件都演变成事件。

微软是在2003年底SN网站(Social Networking)风头最健的时候推出这款软件的。所谓SN网站,就是通过一个社会关系分析软件帮你寻找、匹配和建立人际联系的网站,国内的亿友、优友、天际网就是典型的SN网站,在这些网站上,你很容易就可以根据年龄、职业、家乡、兴趣爱好等关键词搜索到属于自己的小团伙,你很可能在这些小团伙里找到失去联络多年的老朋友、旧情人,或者未来老板。而它与亚洲交友网等早期社交网站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引进了“信任度”的概念,也就是说,通过朋友引荐认识更多的朋友,从而搭建一个相对真实的网络社交圈。

很多SN网站都将“六度分隔”理论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这是哈佛大学社会心理学家Stanley Milgram在1967年提出的一个著名观点:“平均而言,这个星球上任何两个人都可以通过6个中间人联系起来。”因此,从理论上说,只要通过6个人,你就能找到布什甚至本·拉登。然而,这个理论在SN的现实运作中却问题多多。举个简单例子,我在亿友上有10个一度朋友(联系度最高的朋友),就连带着认识了10000多名四度朋友,但这些以滚雪球方式增长的朋友于我有什么用呢?再问个简单问题,即使找到了你的六度朋友布什先生,你又能与他说什么吗?或者说,他愿意与你谈谈吗?

因此,如果说互联网的存在意义就是搜索与交流,那么搜索才是SN网站最重要的功能,至于之后如何进一步交流,却不是SN们目前能够解答的问题。大部分SN网站至今没有盈利,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以Friendster为例,当初Friendster打着“以朋友认识朋友”的招牌,以风雷之势席卷硅谷精英,一是因为新奇有趣,二来也可见当年孤独的IT人士对于拓展社交圈的渴望。如今Friendster用户数已经高达1300万,人群特征也越来越庞杂,但却面临一个“维持忠诚度”的瓶颈问题。正如雅虎首席运营官丹·罗森格所说,人们加入Friendster、Linkedin之类的SN网站,无非是为了“从别人那里获得某样东西”,比如交友,其中又以相亲为主;或者带有更明确的功利目的,找客户、找工作、找信息来源。而一旦找到梦中情人,或者已经觅得好工作,何必还留恋于这些SN网站?

​“我老婆”的社交乌托邦1

因此,用户需要更多在SN上逗留的理由,而“我老婆”至少给出了两条理由——首先,Wallop提供了—个包括音乐、照片、博客、维客、SN在内的全能社交空间,在这里,不仅音乐、照片、博客都是共享的,而且每个人说的话和做的事都有迹可寻,这些记录将很大程度影响此人以后的社交圈。其次,Wallop不再提“六度隔离”的概念,它并不重视“朋友的朋友”,而是以亲密朋友为重心,力图维系和巩固这个质量更高的社交圈,这里真是忍不住再夸夸这个译名的妙处,充分体现了Wallop集家庭与朋友于一体的亲密气氛。另外,鉴于Wallop与MSN的血缘关系,一旦Wallop正式投入服务,很可能会与MSN整合,到时候我倒是很愿意把我所有的朋友都迁移到这张更加丰富有趣的社交地图上来。

虽然“我老婆”听起来如此喜庆,但Wallop在英文中却是“颠覆、重击”的意思,很多人认为这是微软与Google争夺社交网络的重磅炸弹。事实上Google后来的一系列举动包括收购SN网站Orkut、最大的博客社区Blogger以及即时图像分享软件Hello,似乎都暗合了Wallop最初的设计构思。但Wallop不会是微软惟一的筹码,它到目前为止仍然只是一个研究项目,并未真正作为服务产品推出,而针对MSN的种种扩展应用,包括MSN Group、MSN Spaces则已经以类似的思路正式推出。

SN是一个复杂的话题,说白了,其实就是我们在网络时代如何交朋友。温情脉脉的笔友时代早已一去不返,而值得庆幸的是,无论SN网站还是Wallop,这场以信任为基点的互联网技术变革最大的进步就在于,它将我们从人对机器的交流,重新回到人与人的对话。在网络上,你不再是一只匿名的狗,而是一个活生生的人。■ 乌托邦老婆社交

上一篇: ​技术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