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痛还是短痛
作者:邢海洋(文 / 邢海洋)
房子没的炒了,炒房成了高危职业,至少3000亿资金可向股市转移;期货在高位运行,吸引新资金有限;国债投资收益下降,货币市场资金充裕;QFII马上要用光了额度,政府正考虑增加额度;私募资金正扩资,并有和大企业联合炒作的趋势。这是4月初市场上流行最多的一个传言,也是市场自愚人节以来屡次跃跃欲试的基础,凡此种种,市场不反转也难。可是,接下来一个星期两次挫折,两次被从1250点打回原形,就使人怀疑,周边市场再多的好消息都和股市无关,这仍是一个被边缘化的市场。维系它的,还只是市场内部流转的那一点资金。
4月15日,宝钢宣布了将增发50亿股A股。按理说,这次增发由于老股东可按1∶1的比例优先配售,宝钢集团承诺认购30亿股,且不急于流通,市场影响应不大。况且宝钢增发消息旷日持久,早没有了让人大吃一惊的杀伤力。但上证指数还是应声下跌了17个点。耐人寻味的是,宝钢开盘甚至略有上涨,尾盘才略有下跌,价格仍维持在6元之上的价格。5元的配售价格,在老股东有着颇大的获利空间,但对整个市场,则意味着一次250亿元的大抽血,表现上便是大盘落,而真正带来麻烦的个股却平稳过渡了。
宝钢增发是“当事人受惠,全体投资者吃药”的又一个例子。4月里,一场更大规模的增发正浮出水面,且日见清晰了。宝钢增发的前两天,证监会负责人公开表示,目前解决股权分置已经具备启动试点的条件,结果股权分置概念股,也就是所谓试点概念股大涨,其中银鸽投资、吉林敖东和四川长虹等立竿见影,全部涨停。而华北制药、广州控股、三九医药等企业也有过国有股减持试点的传闻,市场也对这些曾经有过这样或那样传闻的个股进行了短线的炒作。在一个久无热点的市场,股权分置的纷争终于有了官方的声音,试点概念于是引起广泛的联想,超跌低价股行情活跃,当天大盘上涨到近期最高点1254点,可见即使一个令多数人吃药的消息也能激活市场。
但短期的盲动很快转化为理性。连证监会负责人都提到,由于历史的原因,股市里2/3的股票处于不流通的状态,如果不提给流通股东补偿,也就是不适当减少非流通股的市值,就意味着流通市值一下子从现在的A股市值涨两倍。而3月份的数据,我国沪深两市A股总市值为37000亿元。宝钢增发250个亿尚且使投资者提心吊胆整整一年,何况现在是两个3.7万亿。当然,解决股权分置靠的是管理艺术,不可能使非流通股原样不动地上市。之所以历经了如此长的时间,管理层苦心孤诣,也是要寻找出既使流通股东满意,也能使非流通股东接受,同时又避免市场大起大落的方法。
方法还没有出台,确切地说在试点名单还没有公布的情况下,投资者却已经“刀口舔血”了。押宝之一,在于谁会成为首家试点公司;押宝之二,在于究竟会怎样来补偿流通股东。部分垃圾股、微利股由于被冠以试点之名而被大炒特炒。2003年每股亏损0.74元的南宁百货连续两日涨停,微利股西安民生也连续两个交易日涨停。相反,一批绩优企业反而股价下跌,如中兴通讯、上港集箱等股票近日走势明显落后大盘。投资者在押宝,其行为却无异于自投罗网,因为证监会早放出话来,凡是保密工作做得不好,走漏了消息的试点企业都将自动淘汰。“刀口舔血”式的狂热当然不能持久,南宁百货后来下跌了,也就是在证监会高层宣布解决股权分置时机成熟的第二天,沪综指即下跌,加上宝钢增发消息后的下跌,实际上,投资者已经开始从负面看待解决股权分置的消息。
4月15日,国资委主任李荣融发话,国资委也认为时机成熟了。国资委手里拿的是非流通股的大头,他们支持证监会的决策,解决股权分置已经没有了障碍。但究竟怎么解决,解决问题有没有具体的时间表,是长痛式还是短痛式的,流通股股东获得的利益如何不因为市场的扩容而被抵消?一连串的问题仍是罩在市场上空的疑云。股权分置问题开始解决了,这只揭开了一连串问题的盖子,可以想见的是,每一只股票的流通方案都面临着多方的争议,而作为解决股权分置的一揽子日程和方案,同样存在着谁最早试点谁获益,越到最后市场余钱越少,问题越难解决。管理层选择了“长痛”,也就意味着一个持久而充满变数的过程,发展到最后,一个连贯而强有力的监控才能保障问题的最终解决。而短痛,比如说按照统一的公式给国有股法人股缩股,短期看市场必定大乱一段时间,但阵痛过后,市场反而会健康地走下去。
中国股市15年的历程释放出的流通股今后将增大一倍乃至更大的规模,这将是一个多么艰巨的使命,相信任何参与者都不会轻松。■ 股票投资股权分置短痛股东长痛宝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