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雷奥•卡拉克斯:隐居在电影中
作者:马戎戎(文 / 马戎戎)
皮埃尔拿起一把铁镐,疯狂地砸开家里那扇被封死的门;房间里空空荡荡,只有一个废弃的铁制煤炉,他失望地说:“原来什么都没有。”他的母亲惊讶地看着他:“你以为会有什么?”皮埃尔在公园里和一位他尊敬的老太太交谈,希望能得到她的指导,她却给他泼来一盆盆冷水:“你想揭露这世界悲惨的真相,但神说,怨恨世人的人将遭到惩罚。你想写出成熟的作品,但你的魅力却是稚嫩;你生来就不是做这个的。”这是3月30法国电影回顾展的闭幕影片《波拉X》的片段,它的导演是法国新锐电影导演雷奥•卡拉克斯。
在国内,卡拉克斯以《新桥恋人》为电影青年们所熟知;在法国,他曾被称为突然闯入电影界的“天才野孩子”:17岁到巴黎学习电影,18岁进入《电影手册》工作,主演戈达尔的电影;24岁拍出处女作《当男孩遇到女孩》,并在当年的戛纳电影节上引起评委们的剧烈争论;1995年电影诞生百年之际,法国最具权威的一批影评家及学者曾评选出电影诞生一百年间最重要的100个电影时刻,卡拉克斯开拍《新桥恋人》,被称为法国新生代电影的重要时刻。同时被津津乐道的,还有他慢得出奇的拍摄速度:1986年出品的《坏血》用了两年、1991年的《新桥恋人》用了4年;《波拉X》完成于1999年,距离上一部电影足足有8年,而到了2005年,下一部电影还遥遥无期。
但卡拉克斯的创作经历无疑是法国新生代电影人创作经历的缩影:1984年的《当男孩遇到女孩》带有明显的新浪潮的烙印;1986年讲述一个匪徒的儿子如何寻回重要的疫苗的《坏血》则是作者电影和黑帮片的混合体;1991年的《新桥恋人》给朱丽叶•比诺什安了一只瞎眼,但仍然可以看出讲一个动人故事的努力。而《波拉X》则彻底回到了作者电影的传统中,这部时长134分钟的电影改编自美国作家梅尔维尔出版于1852年的小说《皮埃尔,或含糊不清》,它充满了作者电影的符号:轰炸机、摇滚乐、梦境和吃语,主人公时时陷人反思和自问之中。同时,《波拉X》也是卡拉克斯第一次没有使用和他长相酷似的德尼•拉旺来担任男主角,男主角的名字也不再是“阿莱克斯”——卡拉克斯的本名。
《波拉X》海报
按照拉康在“镜像理论”中的阐述,人需要外界对自我形象的反射往往是为了自我认定。那么一个导演在自己的作品中让主人公使用和自己一样的名字,如果不是自恋,就是自疑。因此,《波拉X》不妨被看作是卡拉克斯和新生代电影人力图在商业和个人风格之间找到平衡点的探索失败之后对自己的质疑和对方向的迷茫;皮埃尔奋力砸开的那面墙,或许正是出于卡拉克斯突破自己的焦虑和渴望。至少,放映《波拉X》的时候,卡拉克斯确实像一个真正迷茫的青年一样“颓”。他蹲在大厅的台阶上,漫不经心地把一副黑框眼镜戴上又拿下来,在嘴角叼着香烟配合观众签名、合影、提问,问题的答案也经常出人意料。
三联生活周刊:你拍电影的间隔为什么总是那么长?
卡拉克斯:我拍电影是为了我喜欢的女人,如果我不在恋爱中,或者没有找到一个我喜欢的女人,我就没有感觉去拍。
三联生活周刊:但你喜欢一个女人可以用别的方式表达。
卡拉克斯:我想我不是一个善于言辞的人,否则我就不拍电影了,我拍电影是因为我心里有话可不知对谁去说,也不知道该怎么说。
三联生活周刊:但你的电影也并不全是非常个人化的,《坏血》和《新桥恋人》似乎在做一种将类型电影和作者电影结合在一起的尝试。
卡拉克斯:那我建议你去看看《波拉X》,那是很个人化的电影。
三联生活周刊:你是怎样说服你的制作人和投资方的呢?
卡拉克斯:这我从不担心,我很年轻的时候就学会了骗制片人。
三联生活周刊:那你是怎样和你的演员合作的呢?你通常都会把他们拍成流浪汉和奇怪的人。
卡拉克斯:我通常在拍一部电影前很长时间就通知演员不要再接别的戏了,让他们有一年的时间体验饥饿或者流浪,我不希望演员有演技,我从来不安排他们彩排和预演,我要让演员在拍摄中迷失,这样在拍摄时他们就只有一条路可走,就是片中人物的路。
三联生活周刊:那么戈达尔对你最大的影响是什么?
卡拉克斯:他没付给我演电影的报酬。
三联生活周刊:你觉得电影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
卡拉克斯:一个人处在一个世界之中,但这个世界并不总会按照一个人的意愿运行;这时候你要怎样做呢?很简单,为自己建造一个世界。我想电影就是我自己的世界,我自己的时间和空间。我拍电影的时候总是很愉快,但是不拍电影的时候就觉得很迷茫。我想隐居在电影中。 拍电影犯罪电影影视坏血新桥恋人电影剧情片爱情电影法国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