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扣鞋事件冲击温州模式

作者:李翊

(文 / 李翊)

​俄罗斯扣鞋事件冲击温州模式0

温州鞋商四面楚歌

尽管扣鞋事件已经过了一周多,温州纳斯特鞋业公司董事长蔡仁胜仍对当时的情景心有余悸,他被扣价值2000多万元的鞋更是让他担心不已。

3月13日凌晨2时许,莫斯科税务部门大批专门打击经济犯罪的警察突然来到距莫斯科市南区约14公里的萨达沃特花鸟市场,拉走了储放在这里的中国鞋集装箱仓库里价值8000多万元的鞋,其中6000多万元的鞋为温州产,涉及20多家企业。

蔡仁胜的弟弟蔡仁童在莫斯科负责打理公司事宜,蔡仁胜在第一时间获知了消息。

“没有出具任何票据,税警就在中国鞋商眼前将集装箱一个个拉走!”蔡仁童在电话中向本刊记者回忆,另一个目击者朱峰则向记者表示,税警仅出示了一张搜查令,便直接闯入仓库拉货。

​俄罗斯扣鞋事件冲击温州模式1

“一部分货主赶到现场查看情况,却被警察用枪对准,并要求将手放在头顶,面向墙壁站好。”朱峰描述了当时的情景,“一切就像反恐电影。”

朱峰告诉记者,截至3月16日,被扣留的中国鞋集装箱已经逾114个货柜,损失从原来的8000多万元增至近亿元。

虽然商务部有关负责人认为,查抄事件根源在于俄罗斯盛行的“灰色清关”,但有不少温州商人指出,直接导火索是国内同行间的竞争。由于温州鞋价廉物美,又深谙“灰关”路径,因此占据了俄罗斯绝大部分市场份额。这必然会引起国内同行的不满。“绝对不会是温州人自己干的。我们温州人内部是很讲信用的,互相之间只会帮忙,不会拆台。”这位温州鞋商说。

据统计,目前国内制鞋企业达到20000多家,单是温州就有4500多家。来自海关方面数据显示,2003年我国鞋类出口企业已达到6819家,就温州而言,每年制鞋企业由内贸转向外贸或兼顾外贸的企业也在以20%〜30%数量递增,而俄罗斯是我国鞋类主要出口市场之一。

除了国内的对手,更让温州鞋佬“寝食难安”的是来自欧盟、俄罗斯、美国等世界鞋类消费大国的“红灯”。

从2001年开始,温州鞋海外遭抵制事件年年都有发生:2001年8月至2002年1月,俄罗斯曾发生一次查扣事件,温州鞋卷入其中。2003年冬,20多家温州鞋企的鞋类产品在意大利罗马被焚烧。2004年1月8日,尼日利亚政府发布“禁止进口商品名单”,温州鞋名列其中。2004年2月12日,俄罗斯内务部查抄“艾米拉”大市场华商货物。然后就是2004年9月17日,西班牙埃尔切烧鞋事件。

“近几年来,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波兰和斯洛伐克相继对我国鞋类实行保障措施。波兰政府宣布3年内对中国产的胶鞋、皮鞋和纺织面料鞋每双征收1.5欧元至4欧元的海关附加税,斯洛伐克政府规定中国鞋进口数量每年不得超过200万双。”朱峰叹了一口气,“虽然从2005年1月1日起,欧盟取消从中国进口部分鞋类产品的配额,但为防止中国鞋进口激增,欧盟内部目前正在酝酿设置进口壁垒以保护本地制鞋企业。同时,欧盟也即将实行化学品‘REACH法规’和‘蓝色素禁令’等,对鞋革材料中的偶氮染料、甲醛、六价铬等都提高了检测标准。” 

3月22日,温州市外经贸局公平贸易处向温州出口鞋企发出了口头预警:包括温州鞋在内的中国鞋,最近在欧盟市场出现出口量剧增,但单价却猛跌的情况。在欧盟对从我国进口鞋类实施监管期内,如果这种量增价跌势头再持续下去,欧盟可能随时对我国鞋类提起反倾销措施。

全球价值链与温州非正规经济

对于像蔡仁胜这样的中小企业主来说,扣鞋事件绝对不是他愿意看到的。蔡仁胜的鞋厂属中小规模的家庭工厂,主要生产低档鞋,出口依赖的是价格便宜的优势。在温州,许多鞋企产品迈向国际市场走的多是贴牌之路,赚取一点点加工费。

“中小企业靠的就是价格低廉。”温州大学城市学院马津龙说,“温州产品与外国产品相比,在质量一样的前提下,确实具有性价比高的优势,但也应该看到温州企业在环保、劳动力福利等方面比西方企业受到的约束少。如果是这样的价格优势,就容易受到反倾销的指控。另外,员工待遇不合理也是价格低的原因,在很多鞋厂,付给员工的工资按照温州的标准是偏低的。”

温州永嘉县一家鞋厂的业主透露,以一双出厂价为100元的女鞋为例,在成本结构中劳动力成本占10%,材料成本占60%,管理服务成本占10%多,税收占5%,利润占10%。“如果增加工人福利,有两种办法:提高价格或者降低利润。降低利润是很难接受的,那么就只有涨价,但这样我们的产品又会失去竞争力。”

这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鞋厂业主表示,在这种情况下,将劳动力成本保持在低水平,就成为惟一选择。

温州市社科联主席洪振宁说:“一个产品从概念开始,到最后出售完成,中间一般经历三个阶段。在这三个阶段中,外国人从研发、营销中拿走了大头,把其他的阶段给了中国人,形成了一个哑铃型的利润模式,两头利润大,中间利润少。整个中国企业面临的现状,最典型的,是地位低,替别人打工,处于价值链的最低端。全球价值链最残酷的一点是:不帮人打工,永远当不了老板,但是只满足当打工仔,永远只能赚一点点钱。”

“温州人显然明白这一点。在国内,他们已经处于价值链的高端,如服装品牌美特斯邦威,以前为了加工生产,有很大的厂房,现在他请广东人来做加工生产,自己只负责营销与设计,获得最大的利润。然而国外市场更大,能赚更多钱,温州人便想进一步拓展到国外,但国外大公司把持着全球价值链的两头。你今天进入了西班牙,想把其中一头如销售打开,人家自然不答应。”

浙江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蔡宁认为,不只是温州,中国的其他企业也面临着同样命运。■

俄罗斯“灰色清关”路径

温州是“中国鞋都”,年产值达300多亿元的4000多家鞋革企业,都是清一色的民企。当地外经贸部门统计,温州鞋年出口额达12亿美元,占全国鞋类出口企业创汇的7%。然而,在这个劳动密集型的产业链上,近几年派生出一个“灰色货运代理”的出口通道,他们在巨大的利益驱动下铤而走险,形成了一个国外查扣、国内照做的非正常国际贸易的高危产业。

一位长期在俄罗斯做鞋生意的温州商人向记者透露:他们在俄一共有4个秘密仓库,为了躲避警察,连他自己也不清楚货物存在哪里。只有老板亲信知道出货地点和交易时间,这些工作基本上由当地俄罗斯“清关公司”负责。一般从中国温州出货办好合法手续后,交由中国的货运代理公司运到边境,之后的工作就全部交给俄罗斯“清关公司”处理。

中国商人出去往往是先联系中国货运代理商,在国内与货运代理商签订协议之后再分两种形式出去,一种是全包,货物到俄后直接由俄方的清关公司运到目的地(仓库)。另一种是货物到俄罗斯后凭提货单到海关提货(这种提货单又叫单证,有出口权的产品公司可以由货主自己做,没有出口权的往往是通过国内的外贸公司来做),通常拿到提货单的货主也都是通过清关公司去提,不然俄海关也会压货直到季节过后。

由于国内商人无俄方的背景关系,所以大部分都依赖清关公司提货,且绝大多数都是选择全包的形式,以海运或铁路运输为主出去。海运费往往在2000〜3000美元不等,外加一个货柜3万美元给灰色清关(货代)公司,保证进入俄罗斯。

俄罗斯有两种清关公司,有官方清关公司与灰色的清关公司。官方的清关公司按照国际分类分成几类品种几类价,比如一货柜鞋子,按照官方清关的收费就要收取2.5万〜2.8万美元,而灰色清关只需要1.78万美元左右。

俄罗斯的一些清关公司混乱,没有国家的统一标准定价,也没有行内的一些规则约束。

“一个货柜明明有1万双鞋,清关公司只报个3000双,以减免税收,而剩下的7000双就成了清关公司的囊中物。”

“更多的清关公司在俄海关用的就是瞒天过海、偷梁换柱的伎俩。他们报货是水果或者是其他低税物品。由于报的是不同类的货物,清关公司就会自己保留报关单,以保护海关人员和清关公司的利益。”

只有极少的中国商人会在俄罗斯注册公司,作为本国进出口就可直接到俄海关报关。不过,据说货代也有从乌克兰清关的,再从乌偷进俄罗斯。“因乌克兰的关税可能低一点,但风险更大。”其中通过清关进来的税要论港口而定。比如针织品类的袜子,不同的港口每货柜缴的税就可能相差1000美元。

据了解,中国商品进入俄罗斯需要缴纳三种关税:即数量税、重量税和金额税,这样初步计算,温州鞋进入俄罗斯的综合关税超过50%;而委托清关公司办理后,税负不超过30%。■ 温州模式清关温州电影温州俄罗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