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沈琳:外表现代,内心传统
作者:贾冬婷(文 / 贾冬婷)
三联生活周刊:在目前“欧陆风”主打的别墅市场上,刚刚进军北京的泰禾怎么认定“院子”这一现代中国气派院落别墅新方向的?
沈琳:目前北京别墅市场上基本都是模仿、拷贝的东西,消费者穿梭于万国房产之中,像是一场西方别墅的博览会。随着市场的不断成熟,消费者越来越理性、平和,他们对模仿别人的生活方式产生了怀疑,应该打破这种大一统格局了。从数据上来看,原来对“欧陆风”的认可达到了100%,去年降到了25%,而对一些中式风格的作品,大家的期盼达到了20%。目前这个比例还不是太高,因为还没有出现真正好的东西。
在过去西式别墅一统天下的时代,我最反感的口号就是空运别人的生活方式,这完全是一种文化不自信的一种表现,有时候建筑还是可以模仿,可以拷贝的,但是生活方式绝对是不能够去拷贝,任何一个民族和任何一个国家都有自己历史文化的传统,都有自己对生活不同的价值观。
一种潜在的东西已经在涌动了。中国新一代的优秀别墅首先是要符合中国的地域、文化、历史民俗的,同时又适合现代的生活方式,所谓“中而新”的作品。
三联生活周刊:“运河”、“CBD”作为“院子”外延的几个关键词,希望营造一种什么样的环境及精神气质?这一区域是北京未来别墅地产的一个发展方向?
沈琳:我们看中的,一个是环境,一个是交通,这是做别墅最重要的两点。运河自古以来是中国文明的象征,它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具备了开发豪宅别墅的天然潜质,也恰恰暗合了我们“中国制造”的开发理念。另外,传统的别墅都比较远,从市区到郊区,又回到市区,高昂的时间成本,与提高生活品质的愿望造成冲突。而CBD的规划发展使整个北京经济中心东移,通州区更是整个东部发展带的核心组成部分,从国贸到“院子”,走高速公路只要25分钟,具备了第一居所的硬件条件。
三联生活周刊:中式或者中国特色的建筑一直在尝试之中,但少有成功之作。瓶颈在哪里?
沈琳:中西方文化无所谓好坏之分,主要是如何做到中西融合,兼收并蓄。我觉得难度比较大的是,继承不好就成了复辟,融合不好就变成了一种简单的拼凑,四不像,非常尴尬。形似简单,把符号贴上去就好,但神似确实挺难的。有评论家说,“院子”将传统与现代结合,就像盐溶于水。在里面你没有看到任何的飞檐斗拱,没有看到任何的符号,但是你能感觉到传统文化融合在其中,处处能闻到传统的味道。
三联生活周刊:哪些细节透出了这种气味?
沈琳:“院子”里面,它的树,河、水,人,房子,不是单个的东西,就像“院子”的总建筑顾问张永和一直说一句话,“建筑师是干什么?不是在里面盖一栋房子,而是把这个地块里面的元素连接起来,这就是人与自然的一种和谐。”将这种“天人合一”融合在建筑里面,就是通过“有无相生”的空间艺术表达出来。
中国的庭院就是非常好的一个“有无相生”的例子。庭院里面的建筑是“有”、人为的,但庭院是开敞的,是“无”,把大自然的空间融入进来,把“无”引到“有”,“有”跟“无”结合。通过窗户把外面的景取进来,借景,对景。通过这样一种对空间的理解,把中国的文化精髓融入进来。
三联生活周刊:但是达到这种"神似"的境界却比较难。比如说,中国传统的院子有一种封闭感,跟现代心理是不融合的。
沈琳:“神似”到底是什么?很难去定义。“院子”外表看来很现代,进去之后能明显感觉到中国传统的东西融合在里面,主要是通过空间,通过运河,通过这种灰色的调子传递出的。
每个院子都做了一个落差,两米高,用一些墙和木头进行了一些创新,使其既有中国庭院的封闭,又有西方庭院的开放。所以民族化与国际化是并不矛盾的,用国际化的手法,能够更好地把民族化的东西表现出来。
三联生活周刊:在“国际化”和“民族化”的结点上,“院子”代表了中式建筑的一种出路?你认为这是未来地产的一种发展方向吗?
沈琳:比起“中式”,或者“新中式”,我觉得“当代中国的建筑”,可能是更好的表达。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工地,一个开发商的开发量就相当于国外一个城市的开发量。这么大的开发量,却没有代表当代中国的建筑作品走向世界,这是需要开发商和设计师正视的一个问题。什么是代表中国建筑的作品呢?既继承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又有鲜明的时代精神。我们希望能够创造出这样的作品。
三联生活周刊:听说你最喜欢的三样东西是《易经》、旗袍、乌龙茶?
沈琳:这些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我喜欢这些,也深受西方的文化和理念的影响,对一个人来说,对一个建筑来说,最好的,都是传统和现代融合。看到“院子”,就看到了我。
在我身上有些很矛盾的地方,谨慎和胆识,平和与进取,却融为一体。我想,就像《易经》强调的,世界无时不在变化,变化既是过程,也是结果,重要的是在纷繁复杂的矛盾之中保持一种平衡,刚柔并济,就像走钢丝。
三联生活周刊:做房地产的理想是把房子做成一个艺术品?
沈琳:不,绝对不是。不是艺术,是让居住品质更加美好。很多人问我你是文人,还是商人?我想我完全不排斥商业化。
我的居住理想是“门前有河,屋后观山,半亩地种瓜点豆,几棵树春来开花”,我希望在我住的柿子树下面玩电脑,在享受现代化的同时,能够更接近自然,能够更好地感悟生命,也一直在致力于打造这种生态、健康、诗意的居住空间和氛围。
为什么会做一个“院子”,其实从设计师和开发商的出发点来看,我们希望盖房子不仅只是做一个钢铁、水泥的混合体,而是提倡的是一种自信平和,不炫耀,不张扬,尊重自我,轻松的一种生活态度。过去,别墅变成一种身份的象征,一种炫耀的工具,而没有更多关注人在里面的感受。而“院子”不是特别突兀,不是特别光彩夺目,但能够与环境融为一体,代表了当代中国的生活方式。
三联生活周刊:这也是很多人对自己房子的理想。但国外的房地产商会受到那么多的限制,与之相比,中国的房地产商确实更有发展空间。
沈琳:中国的房地产商是世界上最大的开发商,中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工地,目前我们的政府、法律对房地产的控制还是相当少的,应该加强控制的力度。在这样的情况下,开发商这个群体应该承担起更多的对社会、对历史、对城市未来的使命感。
开发商作为一个资源整合者,要坚持文化和品味,在合理的投入产出比下要找到最优秀的设计师,在建设过程中给设计师最大的空间,在利润、品味、人性化之间掌握好平衡。■ 现代别墅沈琳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