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迷你热潮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王受之)
2003年派拉蒙公司大片《偷天换日》是德国宝马公司收购不久的英国汽车“迷你”的最好促销片。主角马克·沃伯克(Mark Wahlberg)的确很出色,但是好像更多人的注意力都被南非来的那位艳色惊人的女星查理兹·特隆(Charlize Theron)像磁铁一样吸引过去了。不过,看完电影之后,我听周围的美国人谈得最多的就是新“迷你”,一年之中,这车居然热销到要到车行定货的地步,虽说不是什么国内媒体夸张说的那样是“名媛”之车,不过年轻的白领女性是特别喜欢的。
《偷天换日》英文原名叫Italian Job,翻译成中文就是“意大利工作”,这个“工作”,相当于中国人说的“活”,是贼偷东西的那种“活计”。这部好莱坞大片是讲贼的,国情不同,电影写贼在中国是不行的,贼一定没有好的一面,要不怎么冯小刚的《天下无贼》最后非得让刘德华死、葛优入狱呢?美国人反正能够娱乐就行,倒没有太多的娱乐教育感。不过,这部电影,看见那小得不得了的“迷你”在地铁隧道中风驰电掣,的确很令人着迷,何况这还是个经典品牌呢!
“迷你”是上世纪60年代极为成功的车型。那个年代是很反叛的,青年人什么都与长辈对着干,其实“迷你”类型设计中影响最大的是迷你裙,英国女时装设计师玛丽·匡特推出的短到可以低头就看清楚女孩子裙子里的三角内裤,加上流行不戴乳罩的风气,对于当年的性开发运动真是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自然,设计界是很注意青年消费者的,裙子迷你,汽车为什么不能迷你化,这样就出现了“迷你”这款车了。
《偷天换日》最早是1969年的英国片,也是讲类似的故事,一群贼组织偷黄金。第一次推出当时“迷你”车。这群笨贼开着三辆“迷你”牌英国超小车与警车玩猫抓老鼠的游戏。当年看过之后,除了“迷你”车外,好像什么都不记得了。不过还记得两个演员,一个是英国的马克·凯因(Michael Caine)当年那么年轻英俊,真是感叹时间不饶人啊!另外一个是英国电视喜剧演员本尼·希尔(Benny Hill),他也在那个电影里客串了个喜欢肥胖女人的科学家。80年代初期,我几乎每天晚上都会看10分钟电视台中播放的他那些逗乐的极为市民化的庸俗电视连续剧,可惜他因为心脏病故世,好多人都感到十分惋惜。
大部分汽车的造型是一批人设计的,而“迷你”却基本上是一个人弄出来的,这个人名叫亚历山大·依西戈尼斯(Sir Alexander Issigonis),是个英国的爵士。早年曾经设计过一款很小的车,叫“小莫里斯”(Morris Minor),效果不错,就动了设计特别特别小的车的念头。1959年,英国汽车公司(British Motor Corporation,简称为BMC)请他放手设计,BMC是英国汽车当时最大的汽车集团,手下有Leyland,Triumph,Land Rover,MG,Austin Healey几个品牌,虽然规模没有美国通用那么大,但是架势还是很可以的。
依西戈尼斯要设计出当时最小、最省油、最便宜的车,不容易。当时意大利菲霞特的500型和600型,小得厉害,更不用说德国大众的“甲壳虫”和雪铁龙的2CV了。设计的时候,一切服从小,车小,车轮也小,为了保持车内还足够坐人的空间,四个轮子挤到车的四个角,轮子小,颠簸厉害,采用橡胶做防震衬垫,只有800cc的气缸容量,1959年推出,轰动一时。等1969年那部电影一出,这车简直卖疯了。
这个车的设计,颠覆了美国佬的只有大才好的设计原则,小而精致,1963年,赛车专家约翰·库帕(John Cooper)协助MBC设计出马力大一些、车轮宽一些的“迷你库帕”(Mini Cooper),在蒙迪卡罗大赛(Monte Carlo Rally)中获胜,更加使这车热的不得了。
“迷你”的连续生产时间也是最长之一,从1959年推出来之后,一直到2000年9月才下线,生产时间长达41年,一共生产了530万辆,真是惊人。
宝马收购了“迷你”之后,做的最漂亮的事情就是保持了“迷你”原来的基本风格,仅仅在技术上有大幅度的提升。迷你是再典型不过的超小车一类,现在在西方市场上最牛的是“迷你库帕”(Mini Coopers),在美国市场上大约两万美元左右,排量是1.6升,百公里加速为7.2秒,极速可以跑到每小时216公里,那么小的车,多坐个人都很挤,与其说买辆好用的车,不如说是女孩子买个时尚,或者婴儿潮那批中年人买个青年的浪漫回忆的大玩具吧!
听说派拉蒙公司有计划在2006年推出《偷天换日》第三集,还是宝马“迷你”主打。到时候可以看看“迷你”的新风采了。■
(作者为洛杉矶艺术中心设计学院教授) 迷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