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静蕾:我爱你,但与你无关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孟静)
( 电影《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剧照 )
某个下午,徐静蕾坐在卧室里,阳光照在她坐的摇椅上,这是她第二次拿起《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上一次看这部小说是10年前了。那次她哭得稀里哗啦,回忆起那个情景,她有点不好意思:“当时是把它当琼瑶小说看的,女主角那么喜欢那男的,简直是苦情。”10年后,重读茨威格的徐静蕾哭着跑出房间,对爸爸说:“不行,我要拍这部电影。”
在这之前,北大华亿的老板董平对她说:“一旦你要拍新戏,第一个要找我。”徐静蕾不讳言《来信》的商业考量:“说我没考虑过西方市场大家都不信,当时确实没想过。不过爱情是电影主流题材,这也是我敢拿1000多万去拍的原因,要是《我和爸爸》就绝对不敢。”
虽然在外人看来,《我和爸爸》带有更明显的个人痕迹,但是徐静蕾对《来信》的偏爱显而易见,“这才是我真正意义上的第一部电影,《我和爸爸》是学前班。”她说,“拍《我和爸爸》时我既没上过导演系,又没拍过MTV,对制作那套全部不懂。如果说做过演员有帮助,那就是对人物的把握知道一些,还有比较适应剧组气氛。”所以很多人认为《我和爸爸》不是她自己拍的,现在还是有人认为《来信》也不是她拍的,徐静蕾觉得等她拍第三部、第四部时,这些议论声会越来越小。
对技术的陌生使她并不太喜欢电影拍摄时的感觉,“《来信》是在冬天拍的,北京的四合院里很冷,现场是一片忙乱”。相比较而言,她更喜欢坐在屋里剪片子,“也许以后我会只做个后期导演,那是一种非常舒服和惬意的过程,把拍好的片子用各种方式排列组合,静静地,不用与人打交道”。
《来信》也许会带来几句社会流行语,像洪晃总结的宣传语:“男人的一夜,女人的一生。”徐静蕾更愿意把剧情概括为“女人的一夜,女人的一生”。这句话和《来信》的另一句口号“我爱你,但与你无关”很有几分女权的味道,而茨威格的原著是以男人的角度居高临下把玩女人,到了女导演的手中味道完全不同了。“我爱你,但与你无关”是阿城帮她想的,当徐静蕾第一次听到这句话来自歌德,也瞪大了眼睛——原来先人的感情观已经如此前卫。包括茨威格在内的很多作家,都深受歌德这句话的影响,“什么叫现代,原来自己觉得挺现代的观点在19世纪就有人提出来了”。徐静蕾扮演的很多角色都是“我爱你,但与你无关的”的诠释,她总是演那些我行我素,感情炽烈得让男人喘不过气的女子。《将爱情进行到底》中的文慧爱的方式是斯文的,但依旧是比男主角主动的,主动的追求,主动的放弃。《让爱做主》和《我爱你》中年娄嘉仪和杜小桔,更是这类形象的极致。一般女子只想控制男人的肉体,但她要的是男人的灵魂。
( 电影《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剧照 )
10年的时间,徐静蕾的感情观发生了很大变化。她说:“第一次看书时,这就是个痴情女子负心汉的故事,10年后再看,我不认为男主角是花心的。其实这男人没有那么花心,他对那些女人的好是发自内心的,他的情感也是美好的,虽然可能会对别人造成伤害。我不赞同这种人,但也不会鄙视他。”10年的时间让徐静蕾学会用善意的角度看待人和事,她不觉得自己变宽容了。“宽容是针对那些不好的事的,在我看来,没有真正的坏人。女主角也并不可怜,茨威格把她的口气描写得很哀怨,是哭哭啼啼地讲述自己的爱,可是她在经历这些事时并没有表现出来哀怨。她的自我是完整的,比男主角更完整。她只对自己负责,没给其他人造成任何困扰。和她相比,男主角才是可怜的,他连这种付出感情的经历都没有,回想一生,他才是最不快乐的人。”徐静蕾对茨威格的解读也许不再是作家的本意,但却是她自己的点滴生活体验。
“我从未经历过女主角那样长久的暗恋。我也暗恋过别人,在十三四岁的时候,但是很快就结束了。”她说。但是她完全能理解女主角的做法,她也不认为这就是很特殊而伟大的爱情,“如果你看纪录片,里面什么样的情感都有,这不算什么”。可能是茨威格絮叨细腻的文字更打动她。
( 电影《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剧照 )
“你不觉得这个故事地域性很不强吗?”她反问记者。1948年,琼·芳登主演的《巫山云》也改编自同一部小说,只是把男主角的职业从作家换成音乐家。香港导演关锦鹏近年也在筹拍与小说同名的影片,拟找金城武和章子怡分饰男女主角。把欧美名著改成中国背景,在以前的国产片中很少见,而题材的撞车使茨威格作品重新被人关注外,也使得大家有兴趣知道为什么徐静蕾和关锦鹏在浩如烟海的文学作品中会不约而同。徐静蕾说:“《来信》并非外界所说的是我先抢拍的,实际上是我已经开拍了关锦鹏还在准备。”
拍偶像剧时的徐静蕾,是观众心目中的玉女;当了导演的她,开始有人用“才华”作为定语形容她。按说摆脱了“花瓶”称号的她应该更珍惜后者,不过她出乎意料地说:“人家说我好看我会更高兴,才华用后天努力可以补足。现在我还不能算有才华,但是我会进步,慢慢就会有的。可是好看是要天生的,你后天怎么努力都没辙。”以前人们觉得徐静蕾能写一笔好字,后来发现她的文笔还不错,她也在给一些杂志写专栏,再后来她开始学摄影,直到现在拍电影。她一步步把“美女”变成“美女+才女”。张国荣曾经说过,自己不愿做导演就是导演操心的事太多,太容易衰老,所以要等到已经老了的时候再当导演。徐静蕾对这个倒是一点不发愁,“反正人总是要老的。有时我也觉得特别累,自己老得特别快,可是我并不担心。对于那些我不能掌控的事物,比如自然规律,我是从不操心的”。这也是她和其他女演员不同的地方,她们都拼命掩盖年龄,而徐静蕾总在不同场合提醒记者:“我已经30岁了。”“我快到31了。”就像白岩松的一句名言“渴望年老”,也许角色的转换让她对年龄渐长无所畏惧。她也不再畏惧“花瓶”称号,不再怕别人怀疑她的能力。“反正本事是长在自己身上的。”她说。
电影也是她记录生活的一种手段。前几年她每年都要远赴海外拍一本写真集,再加上些心情告白。自从当导演后,她几乎没有再拍过。“以前是用拍写真来记录自己每一年的样子和心情,现在有了自己的电影,电影本身已经是导演生活的记录。不像过去,当演员是完全记录别人。” 我爱你我和爸爸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国电影电影剧情片徐静蕾美国电影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