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冰山来客
作者:鲁伊(文 / 鲁伊)
( 阿黛勒企鹅是南极大陆上最著名的“原住民” )
B15A的前世今生
世界上绝大多数冰山,在它们与冰川或冰架脱离后,都静静地漂浮在格陵兰岛、北大西洋和南极附近的海域中。因为冰的密度比海水小(前者是920千克/立方米,后者1025千克/立方米),通常来说,人们所能见到的、海面之上的冰山,只不过占冰山总质量的1/10。这也是英文短语“冰山一角”(Tip of the Iceberg)的由来。
许多人是从1912年“泰坦尼克号”事件中第一次感知冰山的奇诡与危险的。那起悲剧发生两年后,16个国家联合组织了北大西洋国际冰山巡逻船队,对北大西洋中的冰山进行监测。南极冰山的监测与命名工作,则由总部设在美国华盛顿特区的国立冰研究中心(National Ice Center,简称NIC)负责。
NIC为南纬60度以南、每个长度超过10海里、在过去30日内发现的冰山都起了名字。位于0度到西经90度区域的冰山以A开头,西经90度到180度区域的冰山以B开头,以此类推。字母后的数字表示这座冰山是在该区域观测到的第多少座冰山。因为冰山常常会解体,当一座冰山分成几大块后每块仍符合命名标准时,就会在它原有名字的后面,加上A、B、C作为后缀。因此,B15A就表示这是在西经90度到180度间——南极的阿蒙森海和东罗斯海——发现的第15座冰山裂解后余下的主体部分。
冰山B15是在2000年3月的时候与南极的罗斯冰架分离的,2003年11月,它一分为二,随后又再次分裂成许多小块。继承了B15绝大部分的B15A,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冰山和移动物。它的表面积超过3100平方公里,与纽约的长岛相仿佛。美国科学家做出预测,如果B15A全部融化,它提供的淡水足以供给英国60年,或让埃及的尼罗河奔腾不息80年。
( 冰山残余物的漂移将会切断南极洲的三个极地考察站的后备供应路线 )
从词源学上讲,冰山(Iceberg)是一个来自德语的词,“berg”在德语中,便是“山”的意思。然而,B15A这座冰山,最先威胁到的,便是以德国南极探险家恩里希·冯·德莱卡斯基(Erich von Drygalski)之名命名的“德莱卡斯基冰舌”。2004年12月上旬,美国宇航局的科学家们发出警报:B15A正以每天1.6公里的速度向德莱卡斯基冰舌冲去。NASA戈达德太空飞行中心的罗伯特·宾得沙德尔(Robert Bindschadler)指出,最迟不过1月15日,两个“大家伙”便会发生剧烈碰撞。从来没有经历过如此剧烈撞击的德莱卡斯基冰舌固然有可能粉身碎骨,而由此产生的后果更可能改写南极洲的版图。
就在人们提心吊胆地守候在NASA“Aqua & Terra”卫星拍摄下的B15A轨迹图旁,等待真实版的“极地大冲撞”上演之时,事情却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B15A和德莱卡斯基冰舌间的距离,最近时仅有不足4公里,碰撞仿佛迫在眉睫。然而,千钧一发之际,B15A却突然放慢了脚步。1月13日,长途跋涉了120多公里来赴这次世纪之约的B15A,不知为何,居然掉了个头,守在德莱卡斯基冰舌之侧,不动了。
打救企鹅和考察站
远虑与近忧从来都是相对的。碰撞的忧虑才下眉头,冰山对南极企鹅和科学考察站的潜在威胁却又上心头。这一次,危险似乎不那么近在咫尺,但科学家们所能做的,依然只是等待与观望。这种感觉,也许比痛痛快快的片刻了断更加糟糕。
阿黛勒企鹅是南极大陆上最著名的“原住民”。每年10月,它们开始交配,然后在12月左右筑巢产卵。在35天的孵卵期中,负责孵化企鹅卵的雄性企鹅不吃不喝,待小企鹅孵化出来之后,再由雌性企鹅从海中捕捞磷虾喂饲后代。最近几年,阿黛勒企鹅种群数目的下降让许多生物学家们忧心不已。然而今年,在恶劣的气候、天敌的增加、食物的减少这些老问题之外,冰山B15A成了新的、更大的麻烦。
半数以上的阿黛勒企鹅生活在罗斯岛上。如今,在岛的一侧,形如巨大楔子的B15A正好卡在麦克默多海峡(McMurdo Sound)正中,阻住了风和洋流,也阻住了小企鹅们的生路。
每年的12月,正值南极洲夏季。虽然许多海域在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被冰雪覆盖,但此时,温暖的气流和海水会暂时地融化碎冰。忙于哺育后代的企鹅妈妈,无需长途跋涉,就可以从海中获取食物,带回到陆地上的巢穴。但今年,横亘在海面与企鹅繁殖地之间的碎冰不仅没能像往年一样融化,反而因为B15A的作用,变得更厚。根据新西兰南极科考项目负责人迪恩·彼得森(Dean Peterson)提供的数据,在往年是开放海面的许多地方,如今冰层厚达16英尺。雌企鹅必须在冰面长途跋涉110多英里,才能到达海边捕食。因为企鹅行走要比游泳耗费更多的体力,这样无疑会影响到它们捕食的效率,还会让它们在往返的途中消耗掉绝大部分食物。由此产生的直接后果,便是小企鹅因为食物不足而饥饿致死。根据生物学家的预测,在这个繁殖季节,新孵化出的小企鹅大约只有10%能够生存下来,而这会导致当地的企鹅种群数目下降70%以上。
有可能挨饿的并不仅仅是企鹅。因B15A而冰封的,还有通往美国麦克默多南极考察站、新西兰斯科特基地和意大利特拉诺华基地的航道。这3个考察站都依赖沿这条航道行驶的补给船供给必需的食物和燃料。往年,破冰船只需要开出40英里长的一条航线,就可以让补给船正常行驶,但今年,工作量却增加了一倍。这时候,研究者们反而希望B15A尽快与德莱卡斯基冰舌撞个玉石俱焚——那样,无论是南极的企鹅还是考察队,日子都会好过得多。不过,根据彼得森的预测,这个时间可能长达20年。
而且,最糟糕的是,在未来的几年中,会有越来越多像B15A这样的冰山在南极和北大西洋出现。麻烦一开了头,就没完没了。
来势汹汹的冰山潮
冰山有的时候被比喻成人的手指甲。平均每隔50到100年,冰架就会完成一个“指甲生长再被剪掉”的周期,而漂浮在海面上的冰山“指甲碎片”,也会随着时间过去,慢慢融化,终归海的怀抱。然而,在最近十几年中,世界各地的冰山学家们却纷纷发现,“指甲”生长的速度没有变快,散落的“指甲碎片”却多了不少。人出现这种情况,多半是新陈代谢有了问题,而全球变暖,便是自然界中“冰山多发症”的病源。
前不久,NASA和智利海军飞机对阿蒙森海附近的冰川和冰架进行了一次调查,结果显示,由于冰层的融化,所有冰川和冰架的厚度都在显著减小,它们的边缘因此变得非常脆弱。2002年初,在短短35天内,南极拉尔森B冰架近1/4的部分便与主体分离,在威德尔海中形成上千座冰山。南极的西部是这种变化最显著的地方,根据预测,这里有可能出现大小相当于整个得克萨斯州或西班牙的巨大冰山。
数目如此众多的冰山,无疑会给南北极圈附近的海洋增加许多变数。除了航运、生物保护的问题,另一个潜在的威胁是,一旦这些冰山融化,后果将会如何?
正如漂浮在盛满水的杯子里的冰块融化后,不会令水溢出一样,即使漂浮在海面的冰山全部融化,也不会对海平面造成影响。但是,冰川和冰块不同,它们与陆地常常是合为一体的。当大量的冰川和冰架碎裂成冰山,此消彼长,便会导致全球海平面的上涨。根据发表在《科学》杂志上的一篇论文,南极阿蒙森海的冰川如果全部变成冰山,然后再融化,足以使海平面升高1.3米。届时,太平洋上的许多岛国,都将深埋海底,不复存在。 企鹅冰山来客南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