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增长的光环里
作者:邢海洋(文 / 邢海洋)
还记得一年前我国人均GDP1000美元时弥漫在全体国民心目中的兴奋感么?一切仿佛发生在昨天。一年过去了,1月25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2004年我国的GDP为136515亿元人民币。而就在几天前,北京的一家妇产医院里降生了我国的第13亿公民。136515除以13,刚好1.05万元,换算成美元,就是1270美元。一年多出25%,难道迈上了1000美元的台阶后,我们就真的飞起来了?
跨上人均GDP1000美元门槛时,有很多关于增长的美好预期,比如说到周边的例子,韩国在1977年实现人均GDP1000美元,1995年便实现了人均10000美元,可谓坐上了火箭。日本呢,首次突破1000美元是在1966年,已经进入经济高速增长的后期,即便如此,1968年又超过了西德,在经济规模上成为西方国家中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大国。1971年人均GDP突破2000美元,1973年达到2964美元,日本人均GDP从1000美元增加到2000美元,再增加到3000美元所用的时间分别只有6年和3年。而美国,1941年达到人均1000美元,随后很快进入了“二战”后的全速发展阶段。这样看,我们一年间从1000到1270美元真算不了什么,充其量,是正常平稳的发展。何况,经过正式测算后,国家统计局给出的2003年人均GDP是1090美元,去年,我们等于是在一个更大的基数上纵身一跃。
且慢高兴。人均1000美元被视为一个重要的门槛,在此之下,国民的主要生活目标以温饱为主,所谓衣食阶段;在此之上,社会进入消费社会,消费以住行为主。国民的个人资产也有了比较迅速的增加。消费结构升级随之而来拉动的是产业结构的升级,经济迅速进入全新的发展时期。但在跨上新台阶的第一个年头,我们的情况却不是完全如是,房地产业的确兴旺,全国各地房地产业仍是一路高歌,房地产投资将近整个GDP的8%,GDP增加值中将近2%来自房地产。但汽车业却遭到神秘狙击,各大厂商饱受降价和滞销之苦。官方给出的去年的汽车库存量是8.2万辆,但民间计算的方法得出的是50万辆。如果照民间的算法,汽车业的增长率只有5%,等于拖了GDP增长率的后腿。
公布的GDP增长率是9.5%,在一个宏观调控贯穿始终的年份,是个令人不尴不尬的数字。对此,统计局的解释是,第四季度的秋粮丰收使原预测的涨速突然加码了。我国粮食产量的60%~70%依赖秋粮,去年,全年粮食总产量比上一年增产388亿公斤,增长9.0%,扭转了1999年以来连续5年下降的局面。但388亿公斤分散在每个人身上,不过30公斤,况且由于粮食增产,秋后粮价明显下降,一吨小麦又回到了1600元,增产因素应该被价格抵消了。价格杠杆最明显的一个农产品品种是棉花,今年增产30%,价格已经从每吨2万元回到了1.2万。在一个农民收入被看作重中之重的年份,农民收入增长还是没有超过GDP增长,只有6.8%,还不及城镇居民的7.7%。如果再减去物价的3.9%的增长,所有人群的收入都要打折扣了。
股市在下跌,车厂赚不到利润,居民收入也赶不上GDP增长,钱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了?去年工业增加值是11.5%,比前年下降了,但利润总额还是增加了。但凭直觉,也能感觉到几乎所有家电、IT和通讯产品都在降价,说明产能增加了,利润被摊薄了。但还有一个情况,即煤、石油、天然气等所有的能源都在涨价,铝和铜等原材料也在涨价,消费品生产部门的利润被上游企业分食了。表现在统计数字上,也就是第一产业投资由上年下降19.6%转为增长20.3%,第二第三产业投资分别回落8个和0.5个百分点。资金在向着重工业部门聚集,而这个部门的规则是,谁占有了资源,谁就占有了利润。去年,中石油的利润额高达1100亿元人民币,就是这方面典型的例子。另一个财富聚集的例子是,温州炒房团转战大江南北后,又以炒煤团的面目出现,开始购买煤矿。占有了资源,也就占有了财富,而下井矿工却不能享受能源上涨的收益。不过,从大炼钢铁到炒煤矿,宏观调控和软着陆的目标却近了,毕竟炼钢可能形成产能浪费,而采煤却提升了社会对不可再生资源的珍惜。
日本在人均1000美元到3000美元的过程中,一个突出的特点是基尼系数明显降低,收入分配均等化,整个过程,基尼系数维持在0.35以下。这主要因为战后政府打击财阀,农地改革,工会组织普及,加之劳动力供不应求。不过,那时的1000美元和现在的并没有可比性,代表的经济发展阶段也不同。但一个人均GDP1000美元的社会,一个冠之以消费社会的社会,资金聚集到少部分人手里还是不能成立的。惟愿我们的社会在人均GDP3000美元的时候,有个小得多的基尼系数。 增长光环基尼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