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美国懒人遇上外语电影
作者:娜斯(文 / 娜斯)
某日在电视频道之间滑荡,在西班牙语频道惊见关之琳的一双电眼,穿着民国高领装,嘴里冒出的却是依里哇啦的西班牙语。然后李连杰也出来了,看出来是黄飞鸿与十三姨。啊啊。配音电影的滑稽,非得你熟悉的中国电影然后听听外国配音,就知道了。
听惯了童自荣腔的佐罗,第一次看阿兰·德龙的原版电影,也是吃了一惊。童自荣的嗓子亮,阿兰·德龙本人的嗓子却是低哑的。童自荣的嗓音如果是在西方,就会嫌太尖了。还有一次是在美国看了《阿甘正传》,回国时赶上,也去凑热闹看一场,阿甘的美国南方腔成了正宗普通话,好笑感怎么都没了,一直在那里琢磨应该用中国的哪种口音配阿甘才对劲。
但是对于配音还是不配音,我不知道应该如何选择。不配音的电影,忙于看字幕,也影响对画面和演员表情的欣赏。可是配音的电影,原汁原味又去了很多。
在欧洲,外国电影也大多配音,但是在巴黎时则发现在大学区文化区的电影院,可以看到英文原版的电影,因为这里很多人懂英文。至于美国就比较惨了,懂外语的人少,但是美国进口商又绝不会替外国电影配音,于是所有的外国电影都是字幕。美国一般大众很懒,有那么多好莱坞电影可以选择,他为什么要看外语加字幕的电影呢?所以只要是外国电影,不管是商业片还是艺术片,就因字幕一项已先天注定属小众电影,因为在美国只有比较有文化,懂些外语的人才会看比较多有字幕的外国电影。
所以,《卧虎藏龙》开拍前,投资商都希望李安直接用英文对白,像杨紫琼、周润发又都能说英文,但是李安拍《卧虎藏龙》本来是要圆自己的武侠梦,所以坚持拍了华语版,倒是两位主角不伦不类的国语让中国观众受不了了。没想到的是,《卧虎藏龙》打破了外语片进不了美国主流票房的常例,因为以动作和画面取胜,美国观众用不着去费心读字幕,甚至干脆不读字幕也一样可以看,倒是成了大卖座的外语片,以至此后的《英雄》、《十面埋伏》都可沿此路线乘胜追击,听不懂原文不看字幕可能效果更好呢。
去年又有梅尔·吉布森拍《耶稣受难记》,不用大牌明星,说的不仅是外语,而且是两门死了的古外语,片商都说他疯了,可是拍出来后也是大卖,其中也有缘由。美国人虽不爱看听外语看字幕电影,可是《耶稣受难记》是宗教电影,讲的故事他们太熟悉,而且后面半部对白也不多,所以也是字幕片中的例外。他要拍的经典不是《圣经》而是古希腊神话,恐怕就不行了。
美国片商不做译制片,却经常把外国卖座电影买来重拍,用自己的明星,说自己的话,在自己的环境中。最近詹妮弗·洛佩兹的新片,就是日本片《我们跳舞,好吗》改编的,《无间道》被好莱坞看中,也是尽人皆知了。
如此说来,想进入美国主流市场的导演是否除了拍武侠片,就是干脆拍英文片或者把华语电影干脆配上英文对白自己译制了再卖到美国呢?也许可以试试,但是也很难说,因为美国主流观众就是那么懒,习惯于以自己文化的眼光去看一切,宁肯看自己拍的异国情调电影,却很少看真正的异国电影。比如卖座的《末代皇帝》,比如现在的《艺伎日记》,比如更早前拍俄国革命的《日瓦戈医生》,演员都是外国演员,说带口音的英语,在他们就是相当的异国情调,相当的原汁原味了!起码现在不像旧时好莱坞那样,连中国女人都找英格丽·褒曼来演,已经是一大进步(有天我还真在旧电影频道上看到了那部好像是赛珍珠小说改编的电影)。
所以,外国文艺片在美国票房热卖难,不光是中国电影的事,其他各国都如此。有些电影,他们宁肯找原版中的明星来再用英语拍一遍,比如汤姆·克鲁斯和佩内洛普合演的《香草天空》,佩内洛普就是演她本来在西班牙原版中的角色。她的英语口音极重,可是毕竟说的是英语而不是西班牙语,好像那就够了。这就好像北京人,可以听得懂带上海口音的话,但是听不懂上海话,如果让他在这两者中选择听什么话也就可想而知了。■ 电影字幕遇上卧虎藏龙美国武侠片中国电影外语电影爱情电影懒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