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道夫舅舅,你是人是魔?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李孟苏)

( 德国电影《崩溃:希特勒和第三帝国》讲述了“二战”结束时纳粹分子政体的最后一天 )

1月3日,英国独立电视台(ITV)在晚上黄金时间播出的《阿道夫舅舅》(Uncle Adolf)就是这样一部电影。

《阿道夫舅舅》讲述了希特勒在1929~1931年之间的生活片断,主线是他和外甥女葛莉·劳贝尔(Geli Raubel)之间的情感纠葛,中间还穿插着爱娃·布劳恩的痴情和嫉妒。

影片一开始,是1945年即将被苏联红军攻克的柏林。地堡里,头发散乱的希特勒独自坐在他的私人放映室里。他正在看家庭生活电影,银幕上一次又一次显现出葛莉的身影。在闪烁不定的老胶片中,希特勒很快乐,他把葛莉推进游泳池,两人哈哈大笑。而银幕前的希特勒,疾病缠身,虚弱得不堪一击,不断地用颤抖的手往嘴里送药片。他把卧室改成了怀念葛莉的圣殿,在显眼的位置摆上她的半身塑像,对着忠诚的爱娃咆哮:“我只爱过一次。”

随后,镜头转到了1929年的慕尼黑,希特勒的公寓。希特勒和葛莉在房内嬉笑,气氛轻松、欢快。葛莉的母亲是希特勒同父异母的姐姐,死了丈夫,在1927年带着19岁的女儿葛莉投奔弟弟,住进希特勒的家,做了他的管家。比希特勒小19岁的葛莉像天使般可爱单纯,希特勒对她一见钟情,刻意让她迷上了自己。当时,希特勒领导的纳粹党已经在德国政治生活中起重要作用,大力鼓吹的种族纯净和领土扩张也广被接受。和希特勒共居同一屋檐下,葛莉也越来越为舅舅的政治家魅力所倾倒,两人关系逐渐亲密。1929年,希特勒在公寓里给了葛莉一个单独的房间。从此,他们之间的关系是柏拉图式的还是肉欲的,就成了谜。至今,历史学家对此没有定论。

后来终生追随希特勒的爱娃当时是希特勒的官方摄影师亨里希·霍夫曼的助理,她信仰天主教,认定希特勒是拯救德国的弥赛亚,也为之着迷,并很嫉妒葛莉。

阿道夫舅舅,你是人是魔?1( 《阿道夫舅舅》主演肯·斯托特 )

电影情节发展到希特勒的司机试图亲吻葛莉,惹得希特勒大发雷霆。他在葛莉的卧室外怒吼,抓起手杖抽打司机,把他打得半死。从这时起,他们的关系就开始转为黑色。霍夫曼是希特勒和葛莉共同的朋友,他对葛莉说:“你以为你属于你自己,实际上你是他的,就像我们这些人。起初,你想,‘为了让他高兴我愿意这么做。’但他想得到的远多于此,于是你做得就更多。接着你就意识到自己已经无法取悦于他。所以,他想要什么就能得到什么。”

在感情领域,希特勒也是个独裁者,他要控制和操纵一切。葛莉被希特勒的占有欲折磨得身心疲惫,终于想办法逃离舅舅的控制,秘密和她的犹太裔钢琴教师汉斯相爱。希特勒得知情况,认为自己的权威被冒犯。悲剧终于发生,1931年,葛莉用希特勒的枪自杀,年仅23岁。希特勒万分悲恸,更加仇恨犹太人,决心要报复所有的犹太人。个人的感情生活终于和公共生活有了交叉,当希特勒成为第三帝国的元首后,实施了惨绝人寰的灭犹政策。而葛莉的命运和后来德国的命运重叠在了一起。一切,就像希特勒在影片中所说的:“每件事都是政治的。”

阿道夫舅舅,你是人是魔?2( 1973年电影《希特勒:最后十天》 )

《阿道夫舅舅》是ITV投资,由一家独立制片公司在立陶宛拍摄。影片的导演、编剧、主演都是英国影视圈大名鼎鼎的人物,编剧奈杰尔·威廉姆斯(Nigel Williams)写过很多得奖影片,中国观众比较熟悉的《日历女郎》就出自他的笔下。扮演希特勒的是肯·斯托特(Ken Stott),一位饰演了很多强硬政治人物的著名演员。最初,制片方有4个希特勒的候选演员,斯托特观看了大量当年的新闻片,研究希特勒的手势,凭着惟妙惟肖地模仿希特勒敬礼击败了其他人选。

虽然斯托特表现了希特勒相当多的怪癖,但仍然向观众展示了一个全新的希特勒:有火山般的冲动和热情,内心却充满忧伤。抛开主人公的具体身份、政治背景,他们之间的关系虽然畸形,但却温暖感人。这样大胆的剧情和角色设置,播放的当晚吸引了350万人收看。

批评的意见认为,和希特勒杀死的2100万俄国人、600万犹太人相比,他与葛莉之间的感情是那样微不足道,值得如此大书特写吗?编剧威廉姆斯认为,感情生活在希特勒的生活和人格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葛莉死后,希特勒变得歇斯底里,情绪极端沮丧。那时,有未公开的材料说希特勒表现出自杀倾向。他一向把自己看作是传奇英雄,爱情则是自我形象构建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影片并不想论证,如果葛莉还活着就会影响希特勒少干些坏事;影片只想说,希特勒处理私人生活和处理国家事务采用了同样的方式。

还有人批评说,影片轻描淡写了纳粹的罪恶,有些人物过于喜剧化,比如纳粹的灵魂人物戈培尔。而且,电影在娱乐性强的ITV播放,也很有问题。

这些批评不是最严厉的。在编写剧本的阶段,编导们就知道自己在冒天下之大不韪,因为片子进入了一个禁区,那就是影片把希特勒还原成为一个“人”。

斯托特说,“二战”结束时,他还是个孩子,从那时起,希特勒的演讲内容在英国就再也找不到了。人们看到的都是激昂地、疯狂地演说的希特勒,因为这种形象最接近“希特勒是大魔头”的概念。至于他说了些什么,不知道,也不敢知道。英国的宣传机器历来把希特勒描述成一个跳梁小丑,可是小丑怎么会得到德国人民的拥护?斯托特在看文献时,发现一段资料:一个犹太少年说,如果他不是生为犹太人,就一定会去追随希特勒,因为他具有超凡的个人魅力。“希特勒号召人民忠于国家,号召人民团结,号召国家保持尊严。‘一战’结束后,德国的一切都被摧垮,人们一无所有。希特勒此时号召国家、民众跟随他重塑尊严,谁能拒绝他呢?”

这种形象,和我们常常嘲笑的那个留着小胡子的男人,是很不相符的。所以《阿道夫舅舅》中的希特勒形象就比较严肃,不会让观众看了发笑。

斯托特说:“我不想改变人们的观点,我担忧的是我们从来没有把希特勒当人看待。如果我们不把希特勒看成‘人’,历史将会重演,因为我们不愿意去理解人怎么会如此残暴。我们常常说希特勒的行为就是罪恶。我们用了‘罪恶’这个词,那是因为我们失去了亲人,因为我们没有得到命令去实施罪恶。”■

希特勒,一个雷区

在互联网上搜索以希特勒为主角的电影,能找到190部。其中,绝大多数是纪录片,著名的有《意志的胜利》和《元首:一个疯子的诞生》。这是因为用剧情片的形式拍摄希特勒这个20世纪千夫所指、罪大恶极的魔头,一向具有极大风险。表现希特勒的人性更是雷区。

不过,在刚刚过去的2004年,希特勒却成为影视业的热点题材。好莱坞拍摄了一部电影《马克斯》,已经在美国和英国公映。美国CBS播放了一部总长4小时的电视连续剧《希特勒:罪恶的兴起》,德国拍摄了一部《崩溃:希特勒和第三帝国的末日》,《阿道夫舅舅》也是2004年拍摄的。流产的希特勒拍摄计划则有另一部好莱坞电影和BBC的电视剧。

这些影视剧不约而同都集中在了两个问题上:希特勒是一个人,还是一个妖魔?人在什么时候变成了妖魔?除了德国的那部电影,其余的影视剧讲述的都是希特勒在慕尼黑羽翼未丰时的生活片断。过去的剧情片,《大独裁者》、《第三帝国内幕》、《希特勒:最后十天》等,多是聚焦在希特勒权力顶峰和生命即将结束的时刻。1933年希特勒成为第三帝国总理之前积蓄力量的青年时期,是敏感问题中的敏感问题,如何处理异常棘手。比如多数情节为虚构的《马克斯》中,30岁的希特勒还没有蓄起上唇的胡子,他向富有的犹太画商展示他的画作,放弃艺术后追随“一战”老兵马克斯·鲁斯曼,宣扬说:“政治是一门新的艺术。”赤裸裸的话听起来很刺耳。

好莱坞的两部电影还在剧本阶段,就遭到犹太人组织和反诽谤组织的强烈抗议,《纽约时报》的著名专栏作家也撰文批评影片为希特勒翻案。于是,好莱坞移师加拿大拍摄制作两部电影。但最后仍然只有《马克斯》通过审查。BBC的拍摄计划搁浅,也与此有关。

卓别林、亚历克·吉尼斯、德里克·雅克比、安东尼·霍普金斯等著名演员演过希特勒,他们中的多数人聪明地选择了以喜剧形式来塑造希特勒,对他进行冷嘲热讽。到了1989年,瑞典导演彼得·科恩在纪录片《意志的毁灭》中,才第一次正面讲述了希特勒在画家梦破灭后如何开始从政,讨论了他的政治手段和领袖艺术。

对于演员来说,把希特勒塑造成一个人,而不是人们头脑中留着小胡子、神经兮兮的小个子,需要非凡的勇气,更要承担巨大的压力。当红小生伊万·麦克格雷戈就拒绝了《希特勒:罪恶的兴起》剧组的邀请。《马克斯》的制片人说:“人们想看到成千上万名士兵向他敬礼的希特勒,所以要表现魔鬼如何诞生是非常困难的。”

《第三帝国内幕》拍摄时,主演德里克·雅克比也有过疑问。该片拍于1982年,根据阿尔伯特·斯皮尔的回忆录改编。斯皮尔是位建筑师,一度成为希特勒的知己,并在短时间内身居第三帝国高位。当时,雅克比得知自己被选定扮演希特勒,就问制片人:“为什么让我演?”制片人回答说:“我们找你,是因为希特勒就是个杰出的演员。”后来,雅克比对《洛杉矶时报》说:“这对演员来说是自相矛盾的。希特勒不只是魔鬼那么简单,他是个非常人性化的角色,有时候也富有同情心。但这时候你怎么表现他?你把他演成个魔鬼?还是按照斯皮尔眼中的去演,把他演成握有极权的凡人?”

电影不招人喜欢,除了对人性的逃避,还和当今的政治气候有关。把希特勒时期的德国政治气候与今天小布什好战政策相提并论、借机大做文章的大有人在。这是导致拍摄计划几易其稿、甚至流产的政治原因。■ 历史阿道夫希特勒纳粹德国希特勒演讲舅舅马克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