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0年后丘吉尔的遗产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蔡伟)
美国作家苏兹贝格就“二战”后的政治领袖为题曾写过一本书,名叫《平庸之辈的时代》。与他遥相呼应的是,美国著名新闻主持人汤姆·布罗考在诺曼底登陆40周年之际也前往法国采访,写出一本《最伟大的一代》。似乎几十年有一种普遍的认同,那就是“二战”时的一代是一种无法企及的高度。
对于往昔伟大胜利的怀念和伟大人物的敬仰往往会让小人物心潮澎湃,然而对于试图超越历史的领袖人物,前辈的声名也是一道令人沮丧的阴影。苏兹贝格的观点是:“在同样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这一代中的哪一位会比温斯顿·丘吉尔做得更出色呢?”。就连尼克松在他的《领袖们》一书中,也特意将丘吉尔放在了第一位,因为“他以一生的智慧与勇气赢得了我无比的敬佩”。
“为什么与“二战”那一代相比,我们的领袖们看起来如此渺小?”对于这个近年来时常在西方被提及的问题,美国历史学家马丁·吉尔伯特在最新一期美国《新闻周刊》上发表文章,认为如果未来能有更多的秘密备忘录能够公开,布什和布莱尔的形象有一天也许会高大得多。吉尔伯特指出,即便是丘吉尔和罗斯福这样的人物,在他们的时代也是饱受争议和指责。这显然是事实。英国政论家和国务活动家查尔斯·狄尔克曾说,他所知道的虚荣心最强的人是19世纪末的英国首相索尔兹伯里。几年后他补充道:“自那时以来,我所知虚荣心最强的还有温斯顿·丘吉尔。”
一个曾经广为流传的笑话似乎印证了他的话。据说在丘吉尔早年的小说《萨伏罗拉》问世50年之后,一次他走进下院的吸烟室,问身边一位新当选的议员:“年轻人,你也许想知道究竟是什么力量使我投身于政治吧?”“当然,”那位年轻的议员回答说。“虚荣心,年轻人!是赤裸裸的虚荣心!”
即便是已经作为大英帝国的首相也是如此。在雅尔塔会谈过程中丘吉尔在约索波夫宫举行的宴会上,斯大林曾举杯祝英王健康。虽然知道斯大林的做法出于友好和尊敬,丘吉尔在回忆录中的记述还是反映了他当时的不满:“对于这样的祝酒我是不满意的,因此我请莫洛托夫说明,以后逢到这种场合,斯大林只要祝‘三国元首’健康,他就可以避免尴尬了。”不但如此,他还马上还以颜色,“祝英王陛下,美国总统,苏联加里宁主席,三国的三位元首健康”。
不过丘吉尔最伟大的特质似乎与此正好相反。在他看来,“英国的伟大在于他的妥协精神”。他在哈罗中学读书时的经历似乎就表明他早已“认同”了这一点。在一次不慎将一位强壮小个子高年级同学推入泳池后,丘吉尔在道歉之余还说了些“我爸爸是个大人物,可也是个小个子”之类好听的话。大英帝国永恒的政策,就是避免欧洲大陆出现一个强权国家。英国曾经联合多个国家反对拿破仑,丘吉尔同样能够在100年后联合法国反对德国称霸欧洲。
对于丘吉尔来说,妥协寻求的是结果不仅仅是姿态。当“一战”后陷于“光荣的孤立”的英国首相鲍德温在下院自我检讨对未来错误的估计时,丘吉尔嘲讽他“凭着天生的刚毅和诚实,使自己摆脱困境,但可惜没有使他的祖国摆脱困境”。对他而言,为了大英帝国的生存和利益,他不惜与苏联结盟,共同击退大英帝国最危险的敌人——法西斯德国。
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当苏联外长莫洛托夫前往英国与丘吉尔政府商讨有关1942年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的计划时,丘吉尔更为关心的是大英帝国在印度、中东的利益。他曾坦白对苏德的态度:“我希望看到德军葬身于坟墓之中,俄国躺在手术台上。”然而出于担心苏联在得不到英美援助的情况下,有可能如同1918年那样退出战争。这位精通历史的首相为了平息斯大林的愤怒,仍然飞往莫斯科,并成功地与苏联建立“通人情的接触”。“(以前的矛盾)在我们眼前展现的情景对照之下,都已黯然失色了。”“我们只有一个宗旨,一个惟一的、不可改变的目标。我们决心要毁灭希特勒……任何对纳粹帝国作战的个人或国家,都将得到我们的援助。……根据以上的理由,我们将要对俄国和俄国人民进行我们能够给予的一切援助。”
不但是与过去的敌人,为了寻求支持,友谊也许要重新加热。当丘吉尔作为英国高级领导人访问美国时,当时尚未成名的罗斯福曾与他有过首次见面。此后两人在战时首次正式会面时,罗斯福曾由于丘吉尔对他们的首次见面缺乏印象而产生不快。不过丘吉尔很快通过他对罗斯福的尊敬和友好而改变了这些。正是由于丘吉尔的努力和他与罗斯福的深厚私交,使美国的军援物资源源不断地从大西洋沿岸运往英国。考虑到丘吉尔的政治素养,当他在莫斯科询问斯大林自己是否已得到(布尔什维克的)宽恕时,斯大林的回答自然就毫无悬念了(20年前丘吉尔曾全力帮助白军,试图摧毁布尔什维克政权。在他访问莫斯科的宴会上斯大林还笑着向他提及此事):“一切都已过去,过去属于上帝。”
丘吉尔成功地与他最痛恨的敌人苏联发表联合公报,宣称“英苏美三国完全依照三国间的同盟关系,已结成亲密的友谊,达成相互的谅解”。这是“二战”最终能够胜利的重要保证。这种政治遗产,也许就是《泰晤士报》曾经对丘吉尔所做的评价:“时间造就了‘不朽的时势艺术’。”■
作为军人的丘吉尔
多年的行伍经历和历任海陆空军大臣,让毕业于桑赫斯特皇家军事学校的丘吉尔对于战争和危机具备异乎寻常的预见性。“一战”结束后,这位退伍军人就预见到未来战争由于新式武器的发明会更具残酷性,将会“无可比拟地更加可怕和更加致命”。他曾经预见原子弹这类的武器将会在未来出现。
“一战”后的“和平”年代,丘吉尔的远见曾遭忽略。法国元帅福熙在看到《凡尔赛和约》的条款后曾声称,这不是20年的和平,而是20年的休战。对战争的嗅觉也许是优秀军人共同的特质。尽管在“一战”后的大部分时间丘吉尔被排斥在政府之外,但他早已意识到法西斯主义在德国萌发的气氛。对于英国实行绥靖主义的所谓“和平主义”,丘吉尔认为只不过是一厢情愿。他曾经在议会宣称,德国空军将在1937年年底“增加到我们的一倍”。这个事实在大多数人的怀疑下,最后竟由希特勒向英国领导人证实。
好在在他的远见和坚持下,英国下院做出三项明确的决定:在陆军方面让民用工厂做到能够迅速转为军事生产的能力;在海军方面废除《伦敦条约》而重获设计建造新型巨型舰艇的自由;在空军方面,英国应该建立一支能与欧洲大陆最强空军国家相匹敌的空军。丘吉尔的预见性让英国保留了在战争初期在海空军方面抗击德军的能力。正是这一点才让敦刻尔克后来的成功撤退成为可能,也让英国赢得不列颠空战的胜利。■
作为作家的丘吉尔
丘吉尔的第一本著作《马拉坎德野战军纪实》出版后,为他赢得受到争论的名声和“写作的习惯”。他还热情洋溢地为自己的祖先写过一本传记。在担任政府高级官员之前,丘吉尔早已是个小有名气的作家。
政治生涯的失意期,写作成为丘吉尔一举多得的生活状态。《一次大战回忆录》和后来为他赢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英语民族史》,就是在这个时期完成主要内容的。“二战”结束卸任后,丘吉尔致力于撰写六卷本、长达数百万字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这本巨著为他赢得了巨大的声誉,随之带来的收入甚至超过以往他所获稿费之和,以致《星期日泰晤士报》声称,“20世纪很少有人比丘吉尔拿的稿费还多”。
对于丘吉尔的诞生,他的母亲曾自豪地宣称:“我这一生没有什么遗憾:我为英国生下了丘吉尔!”仅以一生著有26部共45卷(本)专著,丘吉尔也足以跻身最伟大英国人之列。■
丘吉尔的世纪人生
在丘吉尔去世后,他多年的同事,也是他的对手之一的英国首相艾德礼曾很含蓄地评论他的一生:“丘吉尔像一张多层饼,其中有一层肯定是包括了17世纪。18世纪在他说来是明明白白,还有19世纪,当然还有一厚层是20世纪。”
读书生涯
丘吉尔在著名的哈罗公学的读书生活在他后来的回忆中被称为是“冷酷的考试领域,对我是一种很大的折磨。”他的拉丁文和数学相当糟糕,尽管这不影响未来他当上英国的财政大臣。然而在历史方面丘吉尔却拥有超人的记忆力。据说他曾经背诵著名历史学家麦考利关于古罗马某一本书超过1200行而毫无差错。而对于莎士比亚的经典作品,他足以纠正老式的错误。当然,和国外许多伟大的政治人物一样,他的体育也值得称道,除了骑术和游泳值得称赞,他甚至在一次学校的击剑比赛中赢得了银质奖章。
战地记者
通过父亲与英国陆军总司令的旧情,1895年10月,骑兵中尉丘吉尔利用休假前往战争中的古巴,去亲身体验在刻板的英国骑兵部队中无法享受的“传奇般的生活”。此行他还为伦敦《每日纪事报》社撰写战地通讯,报酬是每篇文章5英镑。在《每日纪事报》撰写的5篇战地报道为他赢得了不小的声名,甚至让他有了“弃武从文”的念头。其他的收获包括在炎热的古巴养成的睡午觉的习惯,以及雪茄烟的烟瘾。
赢得名声
1896年9月,随所属骠骑兵团调防印度班加罗尔的丘吉尔在全身心投入马球运动的同时,走向了未来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的成长之路。“从11月到第二年5月我每天阅读4小时或5小时的历史和哲学著作。”而在演讲方面,他也曾向美国民主党领袖、著名演说家科克兰请教。他将自己在印度镇压当地民众起义的经历写成生动的报道寄到伦敦的《每日电讯报》,所有这些的惟一动力,就是为自己赢得名声。“再也没有比这更为勇敢或更有气魄的行动了。倘若失去了观众,事情就会变成另一个样子。”
海军大臣
当丘吉尔首次入主大英帝国海军部时,他努力让众人相信德国的威胁迫在眉睫。他视察了皇家海军几乎所有主要海军基地和主力舰,同时提高了已有半个世纪没变动过的士兵薪饷标准。这一切都是为了应对未来海上的威胁。除了海军,丘吉尔对一切能够促进军事进步的新科技都非常重视。他决定使用石油取代煤做军舰的燃料;坚持将新型军舰上的主力火炮由13.5英寸口径改为15英寸口径。他支持研制并使用飞机、坦克、机枪甚至毒气,并主张建立独立的空军。在他去世后就连艾森豪威尔也评价说:“他是一位对战争发展和军事史有深刻研究的专家,即使和他讨论纯专业问题,也不是毫无益处的。”
“战争贩子”
1933年希特勒就任德国总理后,与德国国内复活的军国主义气氛截然相反,英国麦克唐纳—鲍德温政府正试图提出裁军建议。和平主义此时正在英国泛滥,几乎所有持不同意见的人都被称为“战争贩子”。只有丘吉尔依旧坚持反对裁军,并在此前首次在公开场合正式提出了战争临近的警告。他以“一战”爆发的历史提出警惕。“罗马人有一句格言:‘握紧你的武器,延长你的疆界。’”“把裁军与和平混为一谈,那是极大的错误。有了和平,才能有裁军。”历史最后证明了他的远见。
慕尼黑阴谋
张伯伦的绥靖主义让丘吉尔的心被失望的暗潮淹没。“我凝视着阳光慢慢地穿过窗户,在我的心中看到了站在我前面的‘死神’的影像。”希特勒的冒险如此大胆,以至于吓坏了当时的军总参谋长哈尔德为首的一批担心与英法开战的高层军官。但希特勒的恐吓全数得手,德国在欧洲一系列的侵略行动没有受到英法任何形式的反击。在捷克斯洛伐克问题上,丘吉尔认为“这无异是西方民主国家向纳粹武力威胁的彻底投降。这种失败不会给英国和法国带来和平或安全。恰恰相反,这将使这两个国家的处境更为软弱无力和更为危险”。当英法各国在绥靖政策下将捷克斯洛伐克作为牺牲品以换取德国的“和平”后,丘吉尔即将登上他人生最辉煌的顶点。
没有胜利,就不能生存
丘吉尔终于担任了被认为是“他永远担任不了的”英国首相。他的第一个武器就是饱含抵抗决心的演讲。“你们问:我们的政策是什么?我说:我们的政策就是用上帝所能给予我们的全部能力和全部力量在海上、陆地上和空中进行战争;同一个在邪恶悲惨的人类罪恶史上从未见过的穷凶极恶的暴政进行战争。”“你们问:我们的目的是什么?我可以用一个词来答复:胜利——不惜一切代价去争取胜利,无论多么恐怖也要去争取胜利;无论道路多么遥远和艰难,也要去争取胜利;因为没有胜利,就不能生存。”在他那个最震撼人心也流传最广的演讲中,他宣称“我们绝不投降”。这也许是诺曼底征服以来,英伦三岛上最坚决的抵抗决心了。
不列颠之战
在希特勒发出了“关于准备在英国登陆作战”的“海狮计划”后,德国试图通过空袭消耗英国的空军,并摧毁其抵抗意志。但丘吉尔任命的道丁空军中将在指挥作战能力上显然超过了希特勒信任的戈林。德国空军在付出了惨重代价后未能消灭英国空军,这被丘吉尔认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大转折点之一。这也许是当年西班牙无敌舰队逼近英吉利海峡以来,英国最为重要的胜利。
“租借法案”
不列颠之战进程中,丘吉尔曾为争取获得美国的援助做了大量工作。早在5月中旬他刚当首相时,就曾要求美国提供四五十艘旧驱逐舰以救急需,为此不惜将英国海军基地租借给美国99年作为交换。然而英国的黄金和美元无法将战争维持到底。丘吉尔适时的写信提醒罗斯福总统:如果大不列颠在这场斗争的高潮中被夺去它全部可以销售的资财,以至于在用我们的鲜血赢得了胜利,拯救了文明,替美国争取了充分武装以防不测的时间之后,却一贫如洗,那在原则上是错误的,其结果对双方都是不利的。此后罗斯福提出的“租借法案”通过后,美国终于成为“民主国家的兵工厂”。丘吉尔把这称作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第三个转折点”。
伟大的妥协
尽管极度痛恨共产主义,但是当1940年希特勒执行“巴巴罗萨”计划进攻苏联之前,丘吉尔还是向斯大林发出警告。在苏联最初的失利后,他致电罗斯福,指出“应给予俄国人以最大的鼓励和我们能够提供的任何援助”。在他看来,此时“如果希特勒攻打地狱,我至少也会在下院为魔鬼说几句好话”。丘吉尔在1942年前往莫斯科洽谈开辟第二战场时,斯大林曾经笑谈到丘吉尔当年支持干涉俄国革命的事。丘吉尔问自己是否已得到宽恕,回答是:“一切都已过去,过去属于上帝。”
忘恩负义
1945年5月8日,丘吉尔正式向英国人民宣告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结束。然而在两个月后的选举中,这位在战争中获得伟大声望的英国首相被英国人民“抛弃”。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中,丘吉尔谈到法国前总理克列孟梭“一下子被法国人抛弃”时,曾经引用古希腊著名作家普鲁塔克的名言:“对他们的伟大人物忘恩负义,是强大民族的标志。”
铁幕
从首相位置上下台的丘吉尔并未离开政治。他曾经提出建立“欧洲合众国”的设想。此时正在撰写《英语民族史》的他,在美国总统杜鲁门的家乡密苏里州鼓吹“保持英语国家的特殊关系”,并首次提出“铁幕”的说法。而此时纳粹战犯尚在受审,丘吉尔却已经公开敦促早日恢复德国的国际地位。
结束飞行
1954年初,丘吉尔曾表示:“我感觉自己像一只正要结束飞行的飞机。天色将晚,油将耗尽,可我还在寻找安全降落的地点。”次年1月24日,丘吉尔离开人世。这一天正是70年前他父亲伦道夫·丘吉尔去世的日子。英国政府为他举行国葬,按照他生前的遗愿,以军人的葬礼为他安葬。■ 英国首相40温斯顿·丘吉尔二战军事历史斯大林遗产丘吉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