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拉波勒的巴黎
作者:王星(文 / 王星 朱文轶)
( 茅草屋下过着闲适生活的法国人 )
选择拉波勒(La Baule)作为我们游览南布列塔尼的起点,起初不过是因为它恰好位于枢纽的位置。从这里前往南布列塔尼著名的史前遗迹、渔港、盐场与湿地都很方便,何况这里还有开阔的海滩。拉波勒不过是法国北部大西洋沿岸的一个小城市,位于一个小海湾的中心地带,从法国全图上看,这个小海湾几乎很难找到,但这里却是“欧洲第一海滩”的所在地——拉波勒与周边的两个城市分享着在欧洲独一无二的连绵十公里的海水浴场。很多腻烦了南方拥挤的法国人选择这里作为度假地,来凑热闹的德国人也不少,少见的是亚洲面孔,毕竟这里缺乏一般亚洲人心目中与阳光相配的向日葵和棕榈树景色。
这一带发展海滨旅游业已经有一段历史,虽然沙滩确实气派,但因为气候的原因,每年适合海水浴的时间不过是七八月,所以在号召力上还远远不能和南方相比。不过,当地还有博彩业,尤其是拉波勒,这座不大的城市很有点要把自己建成第二个尼斯或是摩纳哥的架势,不断努力招徕各种电影节与体育赛事到城里召开。赌场附近建设了高级住宅区、步行街和名店街,步行街边有专门的“名人植树区”:每棵树都有铭牌标明是哪个法国影视界名流在哪年亲手栽下的。如果当时顺利地按照旅游指南的推荐预定到当地的旅馆,也许拉波勒本身留给我的印象也不过如此。
预订旅馆基本上是通过网络和电话进行的。我们几乎没选择这家名叫“巴黎”(Le Paris)的小旅馆。它没有在任何旅游手册上被大力推荐,也根本没像其他旅馆一样把自己的照片和资料挂在网上展示。最后预订它大半是因为其他旅馆已经客满。“巴黎”旅馆就在拉波勒火车站对面,不远还有公共汽车的总站,也算符合我们的需要。因为历史悠久,拉波勒火车站本身就是当地旅游手册上介绍的景点之一。出了火车站,我们也不免按书上的文字回头瞻仰一眼。当时我并没有想到,背后的“巴黎”旅馆反倒会成为拉波勒在我心目中的代名词。
这家旅馆后来被我们戏称为“野鸡小旅馆”,因为它的侧墙上安装了一个粉红色的霓虹灯店标,一到晚上就闪亮起来,很有点汽车旅馆的样子。无独有偶,老板还在旅馆里楼梯拐角处煞有其事地悬挂了一幅笨拙得近乎丑陋的东方蜡染工艺品,蜡染下的标牌指明这幅作品名叫《鸡的爱情》。
当然,事实证明这家旅馆和“鸡”没什么瓜葛,那些装饰只是旅馆老板或者老板娘的某种“异国风情”爱好而已。旅馆的底层兼营餐馆和酒吧,老板性格内向,说话不多,永远能从吧台下变出一瓶粉红色葡萄酒,或者从收款机的钱箱里摸出几张附近旅游景点的优惠门票送给我们。他几乎不喝啤酒,所以说他有啤酒肚有点牵强,不过形状是类似的。老板娘在多喝了几杯之后曾昵称他为“我的熊仔”。老板娘是那种典型的左手葡萄酒、右手香烟的法国女人,尤其酷爱粉红色葡萄酒,我很怀疑霓虹灯的粉红色就是她的主意。
每天早上,从喝咖啡的时间起就有老板的老朋友或是老邻居来喝酒聊天,一直聊到午饭时间;大家各自回家吃饭,吃饱了再溜达回来坐在老地方接着喝接着聊;偶尔有工作要做,也不过是出去兜一圈,闲下来仍是回到这里。老板娘一般都坐在吧台里转着陪酒陪聊,干活的多是老板。老板每天做得最多的动作是用肚子顶住酒瓶底拔瓶塞,他自己喝得不多,而且看得出对酒的品质有些讲究,老板娘倒是杯不离手的。后来我发现老板经常在柜台下藏瓶喝了大半的粉红葡萄酒,看老板娘有些飘飘然了便不动声色地用这瓶酒换下老板娘身边仍有大半的那瓶。
吧台周围从早到晚都围坐着基本固定的几个人,最常出没的是一个出租车司机、一个园丁、一个装修店老板、一个前渔船船长和几个现职渔民。他们的酒言醉语与拉波勒海滨那些精心雕琢过的度假设施恰成相比。真正的拉波勒常住居民的人数大概只有每年旅游旺季涌来的观光客人数的零头。因为距离法国著名的渔港克瓦希克(Croisic)不远,这里的居民祖上大多是渔民或目前还在干着打鱼这一行。他们也曾经有过渔业繁荣的黄金时期,但如今却是有鱼无市。对于拉波勒现在选择的旅游业和博彩业,在“巴黎”旅馆吧台的常客看来那是别人的热闹。其中最激进的人物是那个园丁。他的口头禅是“罢工去”,而电视上经常露面的法国大人物无一例外地被他称为“蠢猪”。第一次见到他时他有个胳膊吊着,据说是从架子上掉下来摔的。这点伤不但丝毫不妨碍他挥舞另一只完好的胳膊慷慨陈词,而且这个造型还方便他不时摆出端起机关枪横扫一切的姿势。
虽然酒吧中总有稳定的客源,但“巴黎”的老板与老板娘似乎并无心努力做生意,每天晚上礼数齐全地招呼完几个住店的客人,他们便早早就拉下门板,和几个朋友一起到另一个朋友的酒吧里、把自家酒吧里挣到的钱再送进别人的吧台。聊过几次后,我们也被算进了老板的朋友之列,于是也一起去那酒吧。这家酒吧更热闹些。在人声嘈杂中,微醉的老板娘晃着烟卷和我们絮叨她与老板前妻所生儿子相处的问题,把我们帮她写下的她亲生女儿的中文名字当个宝贝一般收起来。前渔船船长是老板娘多年的朋友,早已不再出海,如今只是在旅游旺季到附近的湿地保护区靠给游客撑平底船挣钱。他带着看破炎凉的表情坐在老板娘旁边,有条不紊地给我们分析法国政府渔业政策的各种弊端。直到他坚持要给我们写几句话留念时,我才发现他已经醉了:写下的单词中辅音都被夸张地重复了好几遍。
离开拉波勒时,老板娘送了件印有“Le Paris”的T恤衫作为纪念。回到巴黎,偶尔又在电视上看到一部名叫“拉波勒”的法国电影。电影的情节很普通:两个家庭吵吵闹闹又和好的伦理情感戏,以“拉波勒”为名似乎只是因为选用了拉波勒海滨为背景。我绕过絮叨的演员,一点点地试图在他们背后找出曾经在拉波勒看到的景色。电影比较老,所以背景也都是拉波勒的老风光。那时还没有我走过的海滨大道,也看不出赌场在哪儿,只有一排已经显露出旅游味道的旅馆和商店像沙堡一样紧邻沙滩耸立着。推算一下,那时“巴黎”旅馆老板娘的女儿还没出生,也许老板娘甚至还没嫁给她的“熊仔”。我很希望剧中人最后会乘火车离开,这样或许能瞥见当时围坐在“巴黎”吧台边都有哪些人。可惜,他们是开车走的。■
[南布列塔尼]
布列塔尼向来是法国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片地区,漫画《阿斯泰利克斯》(Asterix)把故事背景安置在这一带确实有道理:这里有法国最神秘的史前巨石遗迹(和英国斯通亨治〔Stonehendge〕的巨石阵极其相似);另一方面,从罗马攻占高卢的年代起一直到“二战”结束,这里始终是法国领土上最后被征服或解放的地区(德军在大西洋沿岸最后一个被盟军攻破的堡垒也在这一带)。这里的居民以独立不羁著称,他们很少称呼自己为法国人,而是用一种特殊的称呼“Breizh”(布列塔尼人)称呼自己。虽说这里有不少习俗与隔海相望的英国近似,但如果说他们像英国人绝对会让他们暴跳如雷。南布列塔尼的情况甚至更特殊一些。毕竟布列塔尼北部因为有圣米歇尔山和多维尔(Deauville)被旅游业搞得日渐国际化,南部更多地保留了传统渔民的习俗。对于比较极端的南布列塔尼人来说,他们甚至不认同自己是布列塔尼人。
[巨石阵]
也许就世界范围内讲没有英国的巨石阵著名,但卡尔纳克(Carnac)的巨石阵在法国还是赫赫有名的。毕竟它有一个家喻户晓的“形象大使”:漫画人物奥贝力克斯(Obelix);另外,按照漫画中的说法,英国那堆石头是奥贝力克斯送给同村的渔民到海峡对岸圈地用的。卡尔纳克的巨石阵以规模著称,但类似的史前遗迹在南布列塔尼的很多旷野乃至城市中心都可以看到。与被精心圈围起来保护的卡尔纳克巨石阵相比,更具震撼力的其实是在南布列塔尼海边峭壁上迎风矗立的巨型立柱石。
[盐与鱼]
盖朗德半岛(Presqu'ile de Guerande)是南布列塔尼地区诸多半岛中的一个。半岛上最主要的城市为盖朗德(Guerande),也是法国最著名的天然盐场所在地。当地至今使用传统的制盐方法,也即利用海水浸漫“盐田”自然结晶造盐。半岛西端尽头是法国著名的渔港克瓦希科(Croisic),法国内地源自大西洋的渔产很大一部分都来自这里。盖朗德盐配以烤沙丁鱼算是这一带的特色菜,但更特别的应当是当地用海水酿造的啤酒。
[茅草屋]
南布列塔尼湿地自然保护区附近有个很小的村子:Kerhinet,这里是法国极其稀有的完全保留了19世纪时期风貌的村落之一。村子的标志物是“茅草屋”(chaumiere),实际上是一种用芦苇杆晒干压紧后层层铺叠成屋顶的屋子。芦苇在附近湿地中随处可见,原本是当地穷人因地制宜的简陋造房办法,但如今在南布列塔尼地区被大量富人别墅仿造,一是因为别具风味,再者因为现在要建造并维护一个芦苇杆屋顶颇为费时费钱、一般人负担不起。■
布列坦尼的宗教地理
——访地理学博士申玉铭
三联生活周刊:和欧洲的其他主要旅游地相比,布列坦尼的特殊之处在哪里?
申玉铭:布列坦尼(Brittany)半岛地处法国西部,和英国隔海相邻,布列坦尼人是法国的少数民族。法英之间旷日持久的战争给这个城市留下了与众不同的风味,既有别于法国的许多城市,也不同于英国的主要旅游城市,有更浓郁的欧洲原始风情。像le Mout St_michel是布列坦尼区很著名的景点,在大西洋边上,朝向英国的方向,距英国大概不到100英里远的海岸上。原本是天主教建在小岛上的教堂圣地。后来法英经常发生海战,于是古堡就成了抵御英国的堡垒。经过几个世纪的发展,成为今天很宏伟的样子,潮水涨高的时候就像海中间的一座孤堡,战争和宗教留在它上面那种“雷雨交加的深夜,有猫头鹰和蝙蝠飞过,有巫婆飞来飞去的幽灵古堡”的神秘感。在一些海边小城,至今保留着当年抵御英国海军的大炮。
布列坦尼是靠海的丘陵地区,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夏季凉爽少雨,冬季温和,夏季与冬季温差一般不超过10摄氏度,有不错的旅游季候。
三联生活周刊:濒临大西洋的城镇卡纳克(Carnac),是布列塔尼半岛的一个神秘地方。在它郊外有一片片整齐排列的石阵,在长达8000米的范围内到处是林立的巨石,这就是著名的卡纳克石阵,被英国考古学家海丁翰教授称为“比金字塔更神秘”的石柱群。有人认为卡纳克是一个宗教中心,那些石块本是古布列塔尼人崇拜的偶像,后来罗马人征服了古布列塔尼人,并在上面刻上自己所信奉的神的名字,再后来基督徒又在上面刻上十字架等基督教标志,于是石阵就成了今天的样子。真的是这样吗?
申玉铭:有很多传说,也曾有人认为石阵是一个复杂的月亮观测台,20世纪70年代中期,英国人亚历山大·汤姆经过对每一根石阵进行测量,认为古代天文学家在每天观测月亮时,随着其出没不断变换自己的观察位置,每一次都在新的地方竖起一根石柱为标记,用这种方法,使他们得以掌握月亮运行周期以及其他一些天文知识。80年代初,英、法考古学家联合考察,未发现巨石的排列次序与月亮的出没规律有什么相似之处,否认了这个说法。
从地理学上考证,宗教发源是石柱群比较可信的说法。布列塔尼的宗教感是很强的。当有个叫拉兹(Raz)海角突向西方大洋的岸上,这被布列塔尼人称为“灵魂湾”,意为,人死之后灵魂从那里渡海,因为那里太阳总照耀着。
卡纳克石阵曾有石柱10000根,如今仅存2471根。石阵被农田分为三片:位于卡纳克城北1.5公里处的勒芒奈克石阵,以11排向东延伸,共1099块石头,排列在长1000米、宽100米的矩形内,最高的巨石露出地面部分达4.2米。石柱行列稍有弯曲,柱与柱间距离不一。起点石柱高约4米,最高7米,愈往东愈低愈小。再向北走,过了一座古老的石磨坊界线,便进入克马里欧石阵,共10行,长约1.2公里。与其相邻的克勤斯坎石阵,长约400米,共13行,每行都很短,共540块巨石,排成正方形。它的末端是一个圆形石阵,由39块巨石组成。各组石阵都沿东西方向分行排列,越远南北,边缘行距越密,每一行巨石的大小和排列距离也并不均匀,每行越近东端,石块越高且排得越紧。石块排列以直线为主,也有排成平行曲线的。经考证,石阵大约是从公元前4300年到公元前1500年,分期竖立的。那个时期欧洲人还没有发明轮子,但石块最大的重约350吨,高达20米。和英国的石阵一样,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怎么搬运?始终是个不解之谜。1959年,法国的地理和考古学者利用放射性碳元素年代推测法测定出,石阵的出现大约在公元前4300年左右,并确认卡纳克为世界上最大的新石器文化发源地之一。■ 卡纳克布列塔尼巴黎波勒巨石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