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宝斋和文人式收藏

作者:曾焱

(文 / 曾焱)

荣宝斋和文人式收藏0

雅游之所

把琉璃厂一分为二的南新华路正在拓宽和改建,两侧显得空落,找不到热闹街市的气象。记者请北京一位很有名望的老收藏家聊聊记忆中的琉璃厂,他描述的上世纪50年代早期景象和我们现在看到的大不相同。老先生说,当时除了东西琉璃街,从和平门往南一直到虎坊桥,一路也都是大大小小的古董铺,看都看不过来。现在走进琉璃厂,我们能看到的基本上是80年代大规模改建之后的样子。东西街道都保留了原来的弧形走向,街面拓宽了,老店铺按照晚清时期华北地区民间店堂的样式重新拆修过,油漆彩画。荣宝斋是西街上气派最大的门面,分为东西两斋,西斋主售油画和素描用品,东斋依然是传统的文房四宝和中国画,还有荣宝斋看家的木版水印制品。两个门面用的都是郭沫若1952年题写的匾额,不过清末状元陆润庠所题的“荣宝斋”原迹以及“凝光”、“蟠采”两块配匾仍挂在西斋二层面街的檐下,显示着它的历史感。

史载琉璃厂起于元代,朝廷在这里设官窑烧制琉璃瓦,有了琉璃厂厂甸之名。明嘉靖年间(1554年)北京扩建外城,把琉璃厂迁到西边远郊也就是今天的门头沟区,名字却还保留在原厂址。清初顺治年间北京实行“满汉分城居住”法令,无意中成全了琉璃厂的文名:当时大多数汉族官员都住在和平门外一带,各地的会馆也多在附近,琉璃厂因此而成了众多文官和赶考举子聚首的场所,换书买书卖书,渐渐形成了京城最大的书市,到乾隆年间,与读书相关的笔墨纸砚和古玩字画交易也随之成市了。据乾隆年《帝京岁时纪胜》记载,“每于正月元旦至十六日,百货云集……玉轴牙签,千门联络;图书充栋,宝玩填街”,说的就是过年时候厂甸庙会的热闹景象。古玩字画摊在厂甸庙会要占去多半,文市的名声由此而来,所谓雅游之所。荣宝斋的前身松竹斋就是文人雅游常光顾的地方之一,清康熙年间立了字号,到前文记载的乾隆时期,它已是琉璃厂一带有名的南纸店了,售文房四宝。1894年松竹斋主人为避债,另开荣宝斋,从民国初期开始兼营文玩字画,真正应了字号里“以文会友,荣名为宝”的寓意。

老人认为,逛琉璃厂的黄金时期,其一就是清末民初。清末民国年间虽是乱世,但琉璃厂一带生意兴隆。败落的八旗王公和官宦世家子弟将宫里或祖辈珍藏的古玩字画拿出来贱卖,好东西遍地都是,一些新贵、军阀为了装点门面则常大批购入,中间商家获利不小。几十家有影响的老店在这段时期基本有了格局:古玩字画,古籍碑帖,文房四宝,各有了自己的领头字号。譬如在字画一行,荣宝斋和东街的宝古斋、墨缘阁齐名,宝古斋经营历代书画,荣宝斋和墨缘阁都在近代书画上有口碑。那时有点名气的画家如果要挂笔单,一般就在这3家里。“挂笔单”是当时买卖字画的方式,笔单上标明什么画,润格——也就是多少尺寸多少钱,要画的人根据自己的需要写下订单和要货日期,然后由店里的小伙计送给画家,等画好后取来送到买家,满意了再收钱。店里名画家挂的笔单多,有眼力的买家多,生意自然好,这样一来店家和文人墨客的交情深浅就很紧要了,价码反在其次。画家最好的作品,通常就挂在他认为值得信赖的店里。那时候每到春节,琉璃厂的店铺都要关门放6天假,这期间会请画家尽心画些新作挂在面街的窗户里面展示,这叫“挂窗档”,其实就是拼宝贝。据说荣宝斋每年都能拿到最有名气画家的东西,像张大千、齐白石、黄宾虹,引得看窗档的人在门前挤成堆,把别的店家全都比了下去。这些画并不全卖,精品被掌柜的留存在资料库里,几代人积累,就是“荣宝斋藏”的一部分了。都是名家显本事的作品,在藏家眼里当然和应酬之作不在一个层面上。

跑画家和抽画签

荣宝斋和文人式收藏1( 20世纪40年代,荣宝斋天津分店 )

“隔一两个月,荣宝斋的书倌王大山会来我家一趟,手里夹个包袱,从里面拿出两三幅画,说您看看有没有喜欢的。我会挑出一两幅,答应放在家里挂挂。两三个月下来每天看,如果还是入眼,看不出毛病,再要家里人去荣宝斋结账。”一位老收藏家向记者讲述他在50年代初期和荣宝斋的交往。他说,那时候老店和熟客都不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关系,字画也好,古旧书籍青铜器也好,往往都是根据不同客人的爱好,先送到家里来把玩欣赏,中意就留下,看不上再退回去也没关系。在老先生看来,收藏是最讲感情的爱好,所谓眼缘,买家和卖家之间,藏家和藏品之间,藏家和藏家之间都不能少了这个,纯粹功利的交换就失去了收藏的那点意思。老先生回忆,他们一帮藏家在50年代初期最喜欢的游戏就是“斗宝”,各自在琉璃厂淘了好东西,约了到一处赏玩,故宫后花园是通常去的地儿。大家把宝贝拿出来交换鉴赏,品评优劣,说古论今,然后由公推的裁判选出本场“状元”、“探花”和“榜眼”,大笑而散。

老先生对眼下一些以琉璃厂为摹本的走红电视剧有不同意见,他说哪里就全是尔虞我诈弄虚作假了?还有那么多有品位有品格的雅事,像二三十年代荣宝斋和画家的交情,四五十年代和平画店的故事,那才是文人和收藏界最值得留下的记忆。

荣宝斋和文人式收藏2

荣宝斋的伙计会跑画家,这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就有口碑,传得最广的是他们和齐白石之间的关系。齐白石27岁由木匠改而学画,57岁到北京定居卖画,因为来自湖南乡下,画风又不拘古法,北京有些身份的画家很是瞧他不起。当时荣宝斋的掌柜叫王仁山,出身伙计,但眼力不凡,他不但顶住冷嘲热讽接受齐白石挂笔单,还把他的画挂在店面显眼的地方,向主顾推介,希望能有名士欣赏他。1922年齐白石终于得到陈师曾帮助,将他的画带到日本展出,结果被国外收藏家一抢而空,一时洛阳纸贵,这才在北京有了立足之地。齐白石一生感谢荣宝斋的知遇,即便在他被尊为中国画坛巨匠之后,只要是荣宝斋索画也无不应允,而且一定是精心之作。解放初期和公私合营后,荣宝斋和画家的关系并没有受到冷酷的政治空气影响,私下仍然充满了温情。据荣宝斋经理室的工作人员介绍,一些外地名画家到北京开会,不乐意住饭店,喜欢住在荣宝斋营业部后院的招待室里,那里常备上好的纸墨笔砚,供画家即兴。1963年大画家傅抱石从南京到北京公干,就偷偷从宾馆搬到了荣宝斋,白天躲在资料室里观摩古代名作,晚上喝酒作画,留了不少山水人物精品。两年后他就去世了,死前一个月还给荣宝斋寄来一卷画。荣宝拍卖公司的副总经理刘尚勇还向记者讲起海派画家陆俨少和荣宝斋的故事:陆在1957年就被打成右派,数年里众人都避之不及,在荣宝斋画廊当经理的王大山从画家朋友处听说他生活困难,四处打听后从北京找到上海他家,表示荣宝斋无论何种处境都愿意收购他的画。王大山当场买下他家中存留的几张,最高价格大约是20元/平方尺。陆拿到这笔雪中送炭的钱,第一件事就是叫家人上街去买些肉来,做饭待客。陆后来对家人说,如果有一天荣宝斋碰到难处找到我们,一定要无条件支持。陆俨少1993年去世,山水画上的造诣被推至宗师地位,画作近两年在拍卖场上价格急遽攀升,一本《杜甫诗意百开册页》在翰海去年春拍中创了6930万元的天价记录。

和平画店是齐白石弟子许麟庐所开,常高价购进穷画师的画,却低价卖给众人,50年代初也是京城的一景。黄永玉在《比我老的老人》里写过:“那时北京的老街道还没有大动,连天安门广场都还未扩建……东单牌楼面对长安街有一条叫西观音寺的胡同。胡同北边正是许麟庐开的和平画店……他的画店是个文化人喜欢的地方。”抽画签就是这里的事。前面那位收藏名家记得,许麟庐那时候常请名画家相聚,运气好的顾客如果碰上,不管身份职业,花一毛钱就能在和平画店柜台抽签一支,签上有号对应各位名家,抽到谁便能请他为自己作画一张,免费带走。这位老先生曾经抽中李可染,因为平素也交往,画牛的时候便为他多画了两头,算是开了“后门”。和平画店1957年公私合营后归在荣宝斋名下,店搬到王府井,经理还是许麟庐,名气也依旧的大,直到“文化大革命”中被彻底砸烂、消失。■

荣宝斋和文人式收藏3( 20世纪20年代北京琉璃厂荣宝斋门市 )

木版水印:传统背后的文人身影

鲁迅说,“中国版画曾经有过一段体面的历史”,指的就是在明代达到顶峰的多色套印版画。在今天众多的版画种类里,木版水印是惟一属于这一中国民族样式的延续,也只有北京荣宝斋、上海朵云轩和天津杨柳青沿袭了这门传统技艺。后两个地方的出品渐渐萎缩,荣宝斋则因为20世纪30年代重刻古谱和50年代复制巨幅中国画的两次大胆尝试,将这门技艺传承和光大了。而这两次传承,都和两位出入琉璃厂的大文人的努力无法分割。藏而为用,才是真的藏家。

( 1995年的荣宝斋西画廊,因展卖国内优秀西洋画而享有良好声誉 )

中国最早的版画是印刷品中的简单插图,等到宋代印刷术繁荣了,才出现了《四美图》这种版画史中的上乘之作(现藏于俄罗斯)。明代天启至崇祯年间,南京“十竹斋”主人胡正言早于西方几百年发明了用植版技术处理多色套印版画,刻印的《十竹斋书画》和《十竹斋笺谱》,色调清丽细腻令后世惊叹,其影响在日本“浮世绘”版画中也能看到。

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文人里,鲁迅和郑振铎都酷爱木刻版画。为了抢救民族文化遗产,两人均以十几年时间出入琉璃厂各家南纸店,寻访明代雕版画,主要是插图和画谱,以及诗笺和信笺。1933年,鲁迅将他和郑振铎从琉璃厂荣宝斋、静文斋、松古斋等上10家店中搜到的古笺选出330幅,汇编成6册本《北京笺谱》,出钱托付荣宝斋印制100套,样稿效果令他十分满意。1934年,他再次找到荣宝斋掌柜王仁山倾心交谈,希望他能将自己辗转访到的4册《十竹斋笺谱》也重新刻印,让文化遗产重放光彩。1935年刻印正式开始,荣宝斋派出最好的师傅,鲁迅则在用纸和裁几开上面都具体参与。1936年《北京笺谱》完成,《十竹斋笺谱》则在战乱中一直坚持到1941年,历时7年。鲁迅1936年去世的时候,只看到了翻刻的第一卷,但其精美程度已经足可以安慰他了。荣宝斋的木版水印技艺在这次探索中日见完美,印量虽然不大,但“持较原作,几可乱真”,在文人中引起轰动。建国后荣宝斋能够用木版水印技术摹制巨幅古画和当代名家画作到真假难辨的地步,都和鲁迅、郑振铎这次“天降大任”的鼓动和磨砺分不开。■

荣宝斋和文人式收藏5( 木版水印精品《韩熙载夜宴图》(局部) )

荣宝斋和文人式收藏6( 《敦煌供养人》是荣宝斋印制大幅国画作品的开端 )

荣宝斋和文人式收藏7( 木版水印《虢国夫人游春图》几可乱真 ) 荣宝斋文人画家琉璃厂艺术齐白石鲁迅美术文化收藏

上一篇: 听一张好唱片
下一篇: 生命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