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妈妈,带我去我的俱乐部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李孟苏)
( 虽说是孩子们的party,其实大人们也可以借此露脸 )
忙于社交
新年前的一个月是繁忙的社交季节,伦敦诺丁山、切尔西、北伦敦地区的名流贵族家的壁炉架上堆满了各慈善派对的请帖,有的邀请这家的成年人,有的则是给小主人的。有几个派对,父母绝对不会让孩子错过:奢侈品牌Burberry为英国癌症研究会筹款的派对;教会在伦敦最豪华的酒店Claridge's举办的为儿童癌症患者筹款的晚宴;在皇家阿尔伯特音乐厅举行的慈善音乐会也很重要,当晚的贵宾有切丽·布莱尔。拉尔夫·劳伦、卡蒂亚则在每年夏天举行慈善派对。拉尔夫·劳伦2004年的儿童派对名为“泰德熊的野餐会”。
粉红基调的儿童慈善派对上,孩子们都打扮成小仙子,头戴花冠,背上背对粉红或白色的纱翅膀。派对的节目五花八门:给孩子脸上画动物图案,制作饼干,小型迪斯科舞会,酒会,泰德熊秀,卡拉OK。主办方有时还会找来动物助兴,有一次Burberry就赶来了一群小羊。派对的入场券在50~80英镑之间。花大笔钱让一帮乳臭未干的小孩聚在一起“社交”,未免奢侈。
而且,大人也累得够呛,特别是家有两个以上孩子的父母。但是,对伦敦上流社会的父母来说,参加慈善派对是社交礼仪上所需要的,是看和被看的机会,是竞争的时机。孩子们通常不会以貌取人,派对上的糖果重于一切。对望子成龙的妈妈们来说,这可是展示她品位的绝佳时机。孩子穿的是Little Lord Fauntleroy牌童装,说明孩子他妈是斯隆街的常客;孩子穿彩色羊皮或人造革外套、运动鞋,爹娘一定是小老百姓。
主办方之间也在暗中较劲,比谁的食物时髦、精致,比谁的礼物高档。Burberry赠送的礼物就很丰厚,丰厚得让圣诞老人不好意思打开他的大口袋。小朋友们得到的有玩具小羊羔、泰德熊、T恤衫、女孩有天使翅膀、男孩有牛仔帽,以及大量其他玩具;父母也不会空着手回家,各自有一瓶Burberry香水。那些玩具制作得非常奇妙,很多父母悄悄除去包装,把它们放到圣诞节的长袜子里再送给孩子。
( party上的小绅士、小公主们想学学大人的派头
)
在派对上,能够和“我们这样的人”迅速建立起亲密关系。父母们认为他们的子女,应该从小就学会社交的技能。我们两岁的小宝贝尿湿了妈妈新买的Manolo高跟鞋,把爸爸的手机扔进了果冻碗,都没什么,看,他和达米恩·赫利(名模丽兹·赫利的儿子)玩得多开心啊!
加入私人俱乐部
( 成人和儿童生活方式之间的差异正在消弭 )
慈善派对,只是儿童们社交生活的一个片断,他们更多是在自己的俱乐部里结交相同背景的玩伴。
在伦敦,专为儿童开设的俱乐部早已不是新鲜事物。著名的俱乐部Soho House单为儿童成立了俱乐部。切尔西区一间优雅的餐馆和娱乐中心“蓝色袋鼠”,为儿童新开了一个俱乐部Totler,其广告说它是5岁以下儿童的常春藤俱乐部,“对会员的家庭背景有严格限制,会员和他们的父母享有同等的待遇。”Totler的会员费每年120英镑,会员可以免费享用“蓝色袋鼠”的娱乐设施,免费进迪厅和参加派对,可优先租借俱乐部场地举办私人派对,逢生日还有特别待遇。不是有钱就能为孩子买到会员资格的。Totler只发放70个会员名额,早早就被各界名流一抢而空。
如果Totler不合适你的孩子,还有别的选择。Quintessentially公司专门为举办儿童派对的父母寻找不一般的场地;Kasmira,承办儿童狂欢晚会,一次收费5万英镑;电动屋,Soho House在诺丁山的分店,是一个只许儿童会员参加的电影俱乐部,有长毛绒椅子,提供免费小吃;在金融城里的“营业室”俱乐部,小女孩可以包场修手指甲脚趾甲、做面部护理,尽情宠爱自己,不必和他人共用一个空间。要么,就安排孩子去学习品牌知识和社交礼仪,或者上肯辛顿的“生活中心”练瑜伽。“生活中心”的瑜伽课程广告称“对提高儿童的注意力、减轻压力大有益处。适合5~11岁儿童”。
Totler的老板说,开儿童俱乐部是为了迎合客户的需求。“既然有很多成年人是某高级俱乐部和餐馆的会员,那么给儿童开设一个享有与父母同等优待的社交场所也是很有必要的。”在Totler,会员们的父母聚在休息厅,看着等离子电视。电视里播放的是监控摄像头拍到的孩子们玩耍的场面。
看得出来,Totler的游戏设施好不到哪里去,穿罗伯特·卡瓦利高级成衣的漂亮妈妈们并不在意。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通过只接纳会员的私人俱乐部、精致的食物、时髦的餐厅、性感早熟的服装、价格昂贵的日用品,把孩子培养成“我们这样的人”。
一般来说,上流社会“我们这样的人”要出生在伦敦波特兰医院,是剖腹产生出来的。这家医院有超一流的助产士,有根据菜单点的伙食。孩子一降生就裹在Bill Amberg牌的羊皮襁褓里(比如凯特·温斯莱特的女儿),放在Bugaboo牌婴儿车里推着散步(像格温尼斯·帕特罗的女儿苹果一样),穿Gap童装。大一点了,由父母带着去意大利撒丁岛上的Forte Village酒店消夏。这家酒店保安严密,超级昂贵。妈妈要从Tocca时装店购买和女儿般配的服装(这个美国品牌以母女装闻名),有时需要订张美国往返机票,为的是去Abercrombie & Fitch百货公司给不到10岁的女儿买人字拖鞋。
生下来就长大成人
在儿童私人俱乐部面前,伊顿公学已经是个过时的词儿。各种俱乐部把私校的排外、精英思想发扬光大了。
含着银匙出生的孩子真的需要参加私人俱乐部、需要奢侈品吗?或者干脆说,是他们已经拥有了一切的父母强迫他们这样生活。他们每天都在担心孩子被绑架、被小报记者骚扰的父母,想把世界上最好的东西给孩子,于是就按照自己的理解,把自己时髦、浮夸的生活方式和吹毛求疵的品位强加给了孩子。另一方面,父母认为和子女有相同的生活方式,能消除年龄代沟。
这些父母是第一代雅皮士,价值观念是“我、我、我……”自私、冷漠,不愿让孩子星期六在公园的沙坑里和工人阶级小孩厮混,社交生活尽毁。今天,要想真正当好父母,必须保证自己的孩子成为某个圈子的成员,尽管那是很贵的。
传统的观点认为,儿童不理解成人,成人也不理解孩子,各有各的世界。现在要区分二者的生活方式已经变得很难,对孩子来说,拥有属于自己的儿童文化越来越难。儿童时代任何形式的反抗均被成年人热情慷慨的给予、赞同消解了。
而孩子越来越见多识广、精明老到,对媒体了如指掌,他们看Teen Vogue、有线电视,从出生那天起就熟悉成人世界的物质生活,表现出精英意识,知道要让自己脱颖而出,要成为一个排外的俱乐部的会员。
时尚评论家西蒙·米尔斯说,有一天,他9岁的女儿说感到“压力很大”,渴望能泡个spa,浴缸周围点上香薰蜡烛,水里滴入香精油。一次全家人去度假,女儿问他,我们的座位是几等舱?什么?米尔斯一下子没反应过来。“就是头等舱、公务舱和经济舱啊?”米尔斯很诧异,他从来没有对孩子说过类似的话,只带女儿坐打折航班,不知道女儿从哪里获取的这些概念。他是个老派的人,认为孩子不应该享受成人享受的东西,虽然他和做电视主持人的妻子有经济能力让孩子加入俱乐部。
美国的美林银行认为有上述行为的上流社会父母患了“富贵病”,为此组建了专门部门,向它极端富有的客户提供服务,使其子女免受富贵病毒的侵害。该部门经理说:“俗话说,一代赚钱,二代花钱,三代糟蹋钱。我们要避免孩子糟蹋钱,也不能让钱糟蹋了孩子。”
米尔斯则认为,儿童俱乐部、社交圈子,算得上一种“完美的发明”,将“成长”和“养育”变得如此具有娱乐性。它把成人变成“成熟的孩子”,把儿童催成“成人化的孩子”,成人和儿童生活方式之间的差异正在消弭。孩子,想一步跨越难熬、痛苦的青春期,于是行为举止都模仿沉醉于奢侈生活、迷恋名牌的成年人。但是,他们却不愿想一想,等他们真的长大成人反倒什么快乐都没了,因为在15岁之前,他们把一切都享受完了。■ 俱乐部会员俱乐部带我去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