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窒息》,一出视觉惊悚剧

作者:马戎戎

(文 / 马戎戎)

戏剧:《窒息》,一出视觉惊悚剧0

《窒息》剧照

戏剧:《窒息》,一出视觉惊悚剧1

《窒息》剧照

作为“中国第一部惊悚话剧”,12月12日在北京北兵马司剧场上演的《窒息》剧情的缺乏创意令人无法忽视:六个关系亲密无间的大四学生一同参加了奖金高额的疯狂大百科智力问答游戏,在面临胜利的关头,由于一个低级失误,他们失去了巨额奖金。一年之中,死亡在他们之中蔓延,活着的人互相猜疑,凶手也许就在他们中间。这个故事的灵感毫无疑问地来自好莱坞最拙劣的恐怖推理片,你可以从中找到《惊声尖叫》、《我知道你去年夏天做了什么》的影子,而对中国观众来说,更容易对号入座的原型或许是阿甘的《天黑请闭眼》。因此,《窒息》的剧作者最大的贡献或许是将这六个学生的专业设置为宗教、艺术、哲学、心理、物理、政治经济六大学科而使他们的死亡顺序带上了寓言色彩,以及物理关于时间360度夹角的阐述而带给观众的思考。

中国惊悚戏的盲区在于世界观,无论是怎样的故事,超自然力量绝对不能成为戏剧冲突的核心,所有一切最后必须归因于人的设计。因此,在惊悚戏两大取向:心理惊悚和视觉惊悚中,中国的惊悚戏往往偏向于前者。中国话剧界营造心理惊悚到目前最为成功的是李六乙在2000年执导的《非常麻将》,这同样是一部关于友谊和谋杀的戏:因麻将而结拜的“竹林四闲”,准备金盆洗手,举行最后的麻局,但因“三缺一”而结束,没到的“老二”,成了悬念,然而其实这不过是大家共同营造的假象,老二早已被三个人杀死。这部在人艺小剧场上演的小剧场话剧的布景极为简单:一桌四椅,演员大部分时间只是在台上走来走去;人与人之间警戒、欺骗、提防的微妙心理与惊悚气氛完全靠演员的对话和脚步声、麻将声、马桶抽水声等简单的音响效果来营造。这出戏在当年的演出淡季三、四月份连演32场,250个人的剧场上座率是120%,票房收入三十余万元。

《窒息》的剧本基本保持了完整,但显然没能达到《非常麻将》的严谨和细致,因此,《窒息》的惊悚效果更依靠了它的视觉设计。《窒息》中最关键的人物:杀手,被设计成西方电影中常见的黑斗篷白面罩的死神形状,在戏剧的第一幕“梦魇”中,十几名黑衣人围绕着女主角起舞,并用纱屏剪影表现女主角被黑衣人强暴,给观众造成了视觉冲击。导演苏彭成和陈亮用灯光和舞台设计来加强这种恐怖视觉,他们将舞台设计为很多可以活动的方格,杀手总是悄无声息地从方格中缓缓升出,在昏暗的灯光下,只有双眼和手中匕首闪闪发亮。而在最后一幕中,舞台整个被掀起,舞台下面迷宫般的格子露出来,每个在剧中被杀死的人都瞪着恐怖的双眼趴在格子上,发疯的“心理”在“迷宫”的火焰中疯狂地奔跑,血红色的灯光从“盒子”里喷薄而出,仿佛是地狱的火焰。这一幕结合了电影表现手法,无论从视觉还是创意上都极具象征主义戏剧的精髓,是近年来国内戏剧舞台设计最大胆的表现。

在采访中,来观看此剧的台湾著名演员李立群说:“这是一部在传统话剧和新舞台剧之间作出探索的戏。”如他所说,《窒息》显现出了明显的介于重视叙事的传统话剧与重视心理表现、视觉表现的新舞台剧之间的特征。也具备着这类戏剧最常见的混乱:原剧作长达3个小时,导演希望将之缩短为1个半小时,删去了很多细节,突出了原作对于人与人、人与世界关系的探讨,加强了象征意义。但一方面,导演对故事情节的不忍割舍与台词的缺憾又无法使这个戏剧达到象征的高度;另一方面,无论是传统话剧还是新舞台剧,人物内在的情绪流动才是将各部分、各风格融贯在一起的关键。而在这个关键上,《窒息》的演员在各部分缺乏情绪的衔接,没能做到位,就像李立群所说:“只是忠实地执行了导演笔记。”这些都直接导致了《窒息》在舞台效果上的混乱与断裂。因此,作为“中国第一部惊悚戏剧”,《窒息》最大的贡献或许就是提出了一个概念,并突破了中国话剧的视觉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