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eek主义,酷价值与民族自信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三联生活周刊)

Sleek主义,酷价值与民族自信0

斯沃琪集团与微软推出新型高科技表  

Sleek主义,酷价值与民族自信1

NYKO公司推出基于PS2的新型无线游戏手柄  

“今年是sleek主义大获全胜的一年”,美国《商业周刊》记者布鲁斯·纳斯本在最近一篇名为《设计的力量》的报道中兴致勃勃地断言,“无论是iPod,virgin player还是索尼的Cyber-shot,这些精巧设备已经脱离了他们本来的初衷,摇身一变成了锐舞派的炫酷装备。因为从技术角度上讲,这些产品并非都是革命性的创造;红白相间的维珍标志和缺了一角的苹果已经如同Nike,Flexfit一样,成为全球青少年自我群体身份的认同符号。”不仅在电子消费品领域,所有时髦玩意生产者都明白,如果自己的产品能够满足青少年的需求,那它就能满足大多数人的需求。因为正是这个群体决定着什么是酷,什么是潮流所向。微软从2001年推出的“田野考察”项目,就是旨在研究全球不同地区12至25岁青少年的消费习惯与价值取向,进而为自己的产品积累宝贵的设计指南。著名市场咨询公司Gartner就在苹果两年前推出iPod时,就将数十种不同颜色的iPod摆放在一群从街头随机找来的时尚孩子面前,进而最终决定采用哪种外壳最能促使他们掏出400美元来购买这个掌中宝贝。

的确,“零代沟设计”已经成为全球制造业中最时髦的名词,《华尔街日报》在圣诞节到来之际喜气洋洋地宣布说,美国不必为第三世界的廉价劳动力或技术转移担心,因为设计工业的发展已经可以弥补这一切损失。美国制造业如今只占据它整个经济大约15%的比重,但是产业空心化带来的不是衰落,而是经济增长。而影响公司经营业绩的秘方,已经逐渐从制造企业的CEO手中滑落到诸如著名设计公司IDEO总裁、老顽童汤姆·凯利这样的人手中。IDEO是两家大名鼎鼎的设计室于1991年并购的产物,包括曾在1982年为苹果公司设计了世界上第一只鼠标的大卫·凯利设计室,以及为苹果设计第一台笔记本电脑的ID Two。2003年,IDEO的赢利达到了6200万美元,再看看它的客户名单,你就明白它对于整个制造产业的影响远远大于它的账面收入:惠普,AT&T,三星,NASA,BBC,以及Gateway——几乎一半的业务都来自欧洲与日韩等世界经济热点地区。

“在90年代中后期,正是IDEO,Design concentrate等可以说是消费电子产品Sleek潮流的领军人物。”纽约市场分析机构纽约市场分析公司D.A.大卫的一位分析师如是说。与诸如麦肯锡这样传统恪守纯经济学原理的咨询机构不同,IDEO试图通过人类学、心理学、设计工程学的角度来揣测顾客的内心,以便激发他们对产品的购买欲,其革命性产品包括Palm V,以及宝丽来I-zone相机,与欧乐-B儿童牙刷。这个平均年龄仅为28岁的团体奉行结构紧凑的创意——技术配合工作模式。当AT&T于11月要求IDEO改进它最初于2002年推出的,为手机客户提供短信息与电子邮件浏览,游戏下载和消费搜索的mMode服务系统时,IDEO为了让这些自命不凡的家伙亲自体验到青少年对于产品缺陷的痛恨,特地组织他们在旧金山街头利用自己的手机mMode服务系统寻找一张偏门的Rap唱片和一本日本漫画《龙王传说》;几乎所有的被试验者都被mMode烦琐的操作界面与查询设定害得抓狂。修改后的mMode简化了界面,增加了更加精细的搜索引擎,并设立了类似windows收藏夹的设定,结果使mMode在短短两个月内,用户数量就增加了一倍。

“在亚洲,IDEO的Sleek设计风格并不是什么新概念。”《财富》杂志专栏记者海蒂·布朗认为它不过日本电子产品自50年代以来讲求设计与细节理念的翻版。有趣的是,无论是今天美国还是日本都有意无意地在产业空洞化,制造业萎缩的同时改用设计产业和流行文化控制着世界经济与文化格局。亚洲研究专家道格拉斯·麦克格雷在鼎鼎大名的《外交政策》杂志上借用了由哈佛大学前校长,著名社会学家约瑟夫耐创造的名词“国民酷总值”(GNC),这个被用来衡量一个国家影响世界消费需求与文化形态的“软”指数来形容日本在这个新产业领域的绝对优势。“无论是工业设计,漫画,还是时尚,美国传统经济分析媒体从来不把它当作衡量一国经济实力的硬指标。”麦克格雷写道,“但日本将这个改造成了一个经济上的戈兹拉。”自1992年以来,日本文化产业出口额已经增长了300%,在2004年几乎达到了125亿美元,担负起了日本10%的GDP,仅日本传统游戏软件制造商阿特拉斯发明的“大头贴”即拍照游戏机一项专利,已经在全世界累计创造了8.5亿美元的销售额。相比之下,日本制造业出口不过增长了20%。

在背后支撑这个庞大产业的,是一群被麦克格雷称为“都市漂流客”的青年,他们大多是出生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卡通一代”,这个群体在2002年已经增长到了200万,占日本适龄劳动力人口的3%。日本经济泡沫的破灭为他们带来了多元选择的机会:利用消费生活中的经验从事创造性事业,远远胜于死板地从大学直接进入不景气的政府机关或写字楼。被2003年《时代周刊》提名为亚洲时尚代表、原名长尾智明的新锐服装设计师Nigo,就是肄业于东京文化服装学院,在1993年11月创立他的个人品牌“A Bathing Ape in Lukewater”,一边担任Rave派对DJ的同时推销他自制的服装。不过这个以古怪小猿人为商标的厂牌将于明年登陆纽约Soho区,跟杰尼亚与普拉达等品牌平起平坐。

“日本的时尚消费文化已经深刻地辐射到了从中国到美国的众多地区。”斯坦福大学亚太研究中心专家黛比·华伦对本刊记者说,“虽然它和美国的消费文化非常相像,包含着浪费、极端自我主义等共性,但它具备某些能够引起亚洲共鸣的亲和力因素。如何在日本时尚文化的全面影响下保持自身文化的竞争力,是全亚洲乃至世界都面临的共同问题。”如何打造中国自身的酷价值?这一点恐怕连最“in”的时尚青年都难以回答。在北京光华路一家日本商社上班的孙佳军无疑是一名完全由日本酷价值塑造的都市漂流客,在他的“武装”中包括两台iPod,PSII,世嘉DC与XBOX各一台,以及诸如索尼cyber shot与三星Yepp播放器等小零碎,在他屋子的两个大书柜里,密密麻麻堆放着从80年代末海南摄影出版社到原版讲谈社的各种日本漫画。“2000年我决定去日本留学纯粹就是为了玩,没什么功利目的。”孙佳君对记者说,“在边玩RPG游戏边报考的惟一一个学校就是东京的游戏学校,考进去以后过了半年就跟不下去了,几乎是一周刚学完基本电脑常识,接下就是汇编语言和Java了。最后只好转学去学了一点平面与动画设计,这样至少能跟游戏沾一点边。”

在孙佳军眼里,回国后的日常生活跟他在东京的日子没什么两样,平时尽情发挥创意,玩命加班,然后跟日本同事去那些外国人聚集的Pub跳舞。“前几年石野卓球、大友良英来北京打碟的时候我们都去过。”他说,周末一般就是玩电子游戏,“现在可以玩正版了,反正有同事不断地出差回来,或者拿上自己的BB枪,去和他们玩野外生存。”在谈到中国是否能像邻近的日本,乃至韩国那样,把自己的流行文化做成规模产业并影响世界时,包括孙佳军在内的几位被采访者都对此表示怀疑,“也许中国现在正在积累,积累到一定时候就会有自己的东西冒出来,日本不也是这样吗?Hello kitty来自英国,机器人漫画和电子游戏来自美国。”

华伦认为,中国和许多东亚国家一样,如果要想建立有自己特点的流行文化,至少需要两到三代人才能见效:“因为时尚文化的主要消费者在10至28岁之间,在东亚国家社会自由度日渐提高的情况下,扭转这些消费心理已经提前成熟的人群非常困难。教育改革也使他们传统注重的学业成绩开始让位于个人的专业技能与才干,这一点从东亚青年自由职业者数量的发展也可以看出。日本由于其学术以及科研上的优势,仍然会吸引亚洲国家的青年前去留学,也为日本流行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相当的便利。不过,在这些与全球化文化接轨的过程中,他们不但学习到了构造这种文化吸引力的种种要素,也将提高自己的自信心。今年韩国三星的青年设计师们就在2002年度工业设计奖的评选中共获得5项大奖,超越了包括苹果在内参加评选的所有欧美日对手,但是不要忘记他们从90年代初就开始与IDEO进行合作与交流。我相信中国的年轻一代在未来同样可以做到类似的成就。”

Sleek主义,酷价值与民族自信2

Sleek主义,酷价值与民族自信3

iPod Photo:给你点颜色瞧瞧

自从2001年10月23日苹果推出第一代iPod随身听开始,一场全球化的iPod潮流已经持续了3年有余。模仿iPod的产品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但苹果却始终让iPod保持着领先者的姿态。外在的样子和基础性的音乐播放功能已经难以有什么技术壁垒了,当iPod mini凭借袖珍和彩色在7月底引发全球抢购热潮的时候,所有人都注意到新加坡创新公司推出的近似产品。

史蒂夫·乔布斯肯定也意识到突然冒出来的众多对手是如何虎视眈眈,创新的Muvo 2,戴尔的DJ5g都比苹果便宜许多,甚至SONY、东芝和Rio这些迟到者也在奋力迎头赶上。于是iPod Photo适时出现了。60GB硬盘和15小时的电池播放极限,这些硬件指标仅仅是让iPod更强壮了一点,真正的革新在于彩色的屏幕,以及借助彩屏的看图能力。这不仅意味着可以看到音乐专辑封面的样子,更能够将iPod Photo充当随身的移动影集,2英寸的65K色彩屏并不够大,但足以充当预览器,利用视频线连接到任何电视上,都可以充当自动播放的影集。

有人将iPod Photo称为iPod的化妆版,就如同银座iPod mini排队长龙中的一个满脸雀斑的女孩说的那样:“我们都不喜欢穿时装,也不喜欢买奢侈品,因为我打工的收入买不来那些东西,但是买个时尚的娱乐品不是问题。”博客媒体slashdot基地对iPod的长期流行有自己的看法,他们将iPod比喻为一个时代阶段性必需品,就如同70年代的磁带录音机和90年代的手机一样。而《滚石》杂志在2003年的一篇评论中颇具意味——经历上世纪90年代的这群人正在形成自己独特的审美和流行趋向。尽管这群人从15岁到35岁不等,其中有些人仍在念中学,有些人却已经是8个孩子的父亲了,但是他们都经历了整个90年代电子消费文化的洗礼。

但是iPod狂热分子们认为Photo版并非十全十美,那些每天随身带着数码相机的人不停抱怨,如果要想把iPod Photo当成他们数码相机的存储器非常麻烦,不仅要添置数百美元的专用转换器,还要忍受繁琐的操作。从某种程度上说还不如韩国iRiver的H-300功能强大。但是不要忘记iPod Photo的生产者是苹果,极具说服力的品牌价值让苹果在这20余年间始终充当着特立独行者的角色。对于苹果的信任和对史蒂夫·乔布斯的崇拜成为了iPod Photo最具粘性的卖点。

Sleek主义,酷价值与民族自信4

1GB邮箱浪潮:你的Gmail下崽了吗?

4月1日,当Google对外宣布要推出1GB免费电子邮件服务的时候,所有人都以为这是愚人节的副产品。谁知道Google的Gmail却掀起了今年夏天最热的狂潮。“你的Gmail下崽了吗?”这成为了整个夏天人们网络上相互问候的口号,所谓下崽,指的是Gmail邀请的模式。必须由一位Gmail用户邀请下一个人,才能新增用户,而这个邀请需要频繁使用Gmail一段时间,之后会生下5个Gmail邀请权后代。于是一传十,十传百的古典法则在Gmail身上再现了辉煌,

一场满足时髦虚荣心的Gmail浪潮席卷全球,eBay上满是Gmail邀请权利的出售告示,拍卖的价格从1.29美元到100美元不等。一位好莱坞的库管员提出用影星布拉德·皮特在《特洛伊》中的道具服装来交换一个Gmail测试账号。还有狂热分子要拿价值200美元的大峡谷旅游票来交换。而民主党的支持者一贯以促进新技术新生活著称,他们也不肯放过Gmail这次机会,方法很简单:“一个Gmail账户换一份反对共和党的选票。”

这种对Gmail的疯狂追求被称视作Google追逐癖,实际上Gmail用超大的容量来扫荡传统,并不仅仅是技术的进步问题,已经演变为一场个人书信时代的革命。原因很简单,Google太时髦了,不仅仅是因为Google以拍卖的形势奇特的发行股票,更因为Gmail为早已经一潭死水的电子邮件注入了新的活力。要知道1GB容量的免费电子邮件,能够存下1.65张的CD唱盘,300首的MP3歌曲,或者2000张高分辨率照片。而Google的意图更简单,那就是要重新书写个人电子书信的模式,slashdot基地的博客专栏上写道:“大家都疯狂订阅网络杂志吧,看看多久能灌满Gmail。”紧接着有人应答道:“Gmail的超大容量,完全可以让我在网络上存下我这辈子的所有情书。”

而Google并不如其他收费电子邮件或者依靠夹带小广告生存的邮件系统同流合污,谢尔盖·布林和拉里·佩奇坚信利用自己的搜索长项能够超越一切,Gmail完全可以自动扫描用户信件,并且依照信件内容有针对性地投放广告。譬如如果你在Gmail的信件中提及自己宠物生病,很快就会有关于宠物医院的信息邮件过来。尽管在Google的智囊们看来这将改变人类生活的方便程度,但是隐私保护主义者们却并不这样认为。华盛顿特区的隐私权倡议团体电子秘密信息中心(EPIC)可以说是全球保守势力的死硬派,他们联合全球30多个隐私保护团体写威胁信,抗议Gmail的“信息自由主义”。

但这并不能阻挡Gmail成为潮流的步伐,新一代的全球商业精英们已经把名片上的电子邮件地址加上了Gmail,甚至还会印上自己的blog。这股Gmail的1GB狂潮并没有仅仅局限于时髦追逐者之中,所有电子邮件提供商都如坐针毡,因为Gmail一下子打破了原本的商业平衡,雅虎和微软迫不及待地跟进这场升级,1GB一夜之间成为泛滥的电子时尚。不出三个月网易和新浪也加入这场升级之中,1GB成为中国本土电子邮件新的追逐标准。这再一次印证了中国与硅谷距离不超过6个月的网络定律。

Sleek主义,酷价值与民族自信5

不计成本的疯狂Razr V3

还记得电影《大腕》中李成儒在结尾自己念叨的那段台词吗?“你得研究业主的购物心理,愿意掏两千美金买房的业主根本不在乎再多掏两千。什么叫成功人士你知道吗?成功人士就是买什么东西都买最贵的不买最好的,所以我们做房地产的口号就是,不求最好,但求最贵。”没错,摩托罗拉就在2004年10月也玩了把极致,推出了厚度只有13.9毫米的Razr V3,一举超越了诺基亚8210的17.4毫米和三星的N188的17.5毫米,创下翻盖手机最薄的新纪录。

95克的重量,3D图形引擎,所以Razr V3的设计师克里斯·阿兹罗斯将自己的这个作品称为不计成本的疯狂设计,因为本可以用大拇指大小的元器件,设计者必定为了减小体积和耗电,将元器件缩小到小指甲的幅度,依照这个思路,航空级铝合金材料毫不吝惜地被拿了出来,内部构件保护层一律用镁材制造,根本就找不到传统的塑料材质,轻巧的金属耐磨抗压性达到了顶点。手机外面的屏幕和摄影头均由淬化玻璃制成,虽不敢与防弹玻璃抗衡,但至少一般的玻璃刀是无法割开淬化玻璃的。这不由得让人回想起“二战”题材电影《遥远的桥》中那位无名军士举着烟囱状的双向无线通讯器的样子,其实那就是今日Razr V3这种纤薄手机的鼻祖。

摩托罗拉在今年夏天推出的混音机也被安放到V3之中,这个有趣的混音机被认为可以发挥出每个人的音乐创造潜力,DJ的概念被通过Razr V3传播到善男信女手中。不过Razr V3内置的30万像素的COMS摄像镜头并没有赶超全球流行的100万像素潮流,其实面对手机泛滥性的普及,已经没有多少人在乎自己手机距离新潮落后多久了,以至于很多人抱定了坐等3G手机的决心。这也正是摩托罗拉不计成本要设计Razr V3的原因,设计师克里斯·阿兹罗斯对此毫不犹豫地说:“我们并不是仅仅总当技术先驱,在设计上一样敢说敢干。Razr V3的意义就是要树立一座里程碑,让所有的人记住,在3G手机时代之前,曾经有一个不可逾越的巅峰,尽管这个巅峰成本价就接近500美元。”

Sleek主义,酷价值与民族自信6

8毫秒:超越眼睛的速度

“请将动作戏拍的慢一点”,这是《行业标准》杂志上对好莱坞的抱怨,因为对于原有的液晶显示器技术而言,过快的画面节奏远远超出了已有液晶屏幕的技术承受范围。

依照人眼的生理要求,视频画面只要每秒连续跳过25格,就可以“欺骗”眼睛,实现动态画面的连续性,使人们感觉到连续多格的静态画面组成了连续的图像。但是不出5分钟必定头晕眼花,因为按照DVD标准,每秒显示图像达到40帧以上才能实现平滑的视觉效果,而以往的25毫秒的液晶显示器技术都存在一个严重的尾痕问题。所谓尾痕实际上是当人眼过于集中画面时,眼睛的反应速度远远超过了每秒80帧的速度,液晶屏幕的反应无法再“欺骗”视觉神经了。

超越25毫秒成为了液晶显示器领域技术升级的目标。随着16毫秒、12毫秒的相继实现,突破超越视觉神经8毫秒的反应速度极限成为必须逾越的障碍。实际上8毫秒技术的意义非常重大,相当于每秒跳过125帧,视觉效果不比幻灯类的灯光投影差。8毫秒技术最早由三星提了出来,但是优派却在2004年最早拿出了实际产品,在19英寸的优派VP191上已经彻底摆脱了视觉上的尾痕问题。很多参加职业电子游戏竞技的国际战队也开始尝试8毫秒的VP191。

2004年电子竞技世界杯新科状元Titans在他的个人日志上写道:“我原本以为液晶显示器就是给办公室看文件的白领们准备的技术,没有人相信它的速度能够超过眼睛,甚至超过了我们游戏比赛中子弹的速度。”全球知名的独立技术评论机构德国汤姆硬件将VP191的出现评论为液晶显示器的翻身仗,“以往那些不信任液晶显示器能够应付快节奏电影和游戏的人可以放心了,消费级别的8毫秒已经不再是实验室产品了,液晶技术的完善正在告诉我们,传统显像管显示器可以彻底退休了”。

Sleek主义,酷价值与民族自信7

Sleek主义,酷价值与民族自信8

Sleek主义,酷价值与民族自信9

三个火枪手

“今年流行疯狂的射击,火枪手们层出不穷”,这是游戏大亨id的传记,《DOOM启示录》中文译者对2004年的感慨。因为《DOOM3》、《半条命2》和《光环2》这三款游戏均以第一人称射击为卖点,又都是系列游戏的续作,投资额均在千万美元以上。于是8月5日、11月9日、11月16日这些首发日,一次又一次成为铁杆游戏迷们的节日。

按照《名利场》杂志的说法,“Doom早已经是主流文化的一部分了,即便你是50岁的中年人也一样。”实际上,《DOOM3》和《半条命2》的意义早已经超越了游戏本身,因为这两款动作游戏几乎代表了当下民间游戏对电脑的最高需求,测试性能的意味远远超过了游戏本身。加上又都是5年前千万拷贝销量大作的续集,数次推迟发售都成为了挨骂的行为。反倒是专门为XBOX游戏机开发的《光环2》,持续了一贯轰轰烈烈的传统,斥巨资搞首发式,比尔·盖茨身着战斗制服,声势赛过了任何一部好莱坞大片。

几乎有一半的游戏迷在拿到《DOOM3》和《半条命2》以后,仅仅看了看画面体验了一番就已经失去了打通关的耐心。反倒是ATI和Nvidia这类专门为游戏开发硬件技术的公司成为了游戏界新的宠儿。ATI和Nvidia这两家显示卡公司已经演变为推动游戏技术发展的荷尔蒙,刺激每一个人都试图在3D无处不在的游戏时代充当领跑者。ATI捆绑《半条命2》,Nvidia对应《DOOM3》,这种奇妙的组合,也成为了商业与技术嫁接的终极模式。

如果说《光环2》因为运行在XBOX游戏机上,成为了世外桃源的话,支持《DOOM3》还是《半条命2》,却演变成了2004年游戏迷们内部争吵的热点。这场竞赛已经达到白热化的态势,结果是任何一块3D显示卡的耗电量都超过了60瓦,发热量在冬天堪比小暖气。带来的画面则赛过了胶片电影,适时运算的光影效果让人无话可说。

Sleek主义,酷价值与民族自信10

谁是准摄影爱好者的当红炸子鸡

“谁是摄影爱好者的当红炸子鸡”,这是香港《数码》杂志发出的年度疑问。曾经有好事者进行统计,今年全球新出厂了至少103种型号的新数码相机,这个数量相当于传统胶片相机时代32个月的成绩。人手一部数码相机,成为了2004年《连线》杂志第一期上标题性的寄语。

今年民用数码相机领域流行小巧的机身配超大的屏幕,索尼、卡西欧、佳能都不遗余力地追赶这个浪潮。而对于自认为摄影爱好者的人而言,单反数码相机才是正途。入门级别的单反数码相机曾经是2003年底最大的热门,佳能300D开创了准专业数码相机1000美元的先河,但是尼康的不妥协政策让他们的D70着实地反抗了一下佳能,直到2004年9月,佳能拿出了杀手级别的20D。

有人说佳能的20D是一款火力压制类的产品,当柯美的a7D、富士S3Pro、尼康D200对全球的准摄影爱好者紧追不舍的时候,20D用第二代的DIGIC处理器和820万像素来解决所有人对单反数码相机的疑问。正是因为使用了第二代的DIGIC处理器,20D的开机启动时间达到了0.2秒,这恰恰顺应了无处不在的抓拍需要。而佳能至死不渝在单反数码相机上坚持使用CMOS技术,这与数码相机领域普遍的CCD技术大相径庭,这被评论为佳能的固执。其实很多人并没有意识到CMOS的尺寸越大越有技术优势,不仅CMOS极度节省电力,而且成本要比CCD技术低很多。

在银盐胶片相机时代,单反相机占市场整体的10%左右。这个经验被引用到数码单反相机上,现在全球每年6000万部数码相机的销售量,也就意味着每年至少要出现600万的准摄影爱好者。于是口袋中每天随身携带一个超小型数码相机,然后书包里藏一个数码单反长焦,成为了艺术青年们新的装束。

运动产品上的意识形态:思考的慢跑鞋和未来主义游泳镜

Sleek主义,酷价值与民族自信11

高科技运动装备已经在今年夏天的奥运会上好好地出了一把风头,本着“夏种秋收”的原则,各大运动产品制造商纷纷在年底推出了它们精心准备的各种炫酷玩意。虽然在11月初发生了阿迪达斯被迫招回藏有安全隐患的篮球鞋Superstar ultra和Pro team,但生产者还是决心把这股高科技风进行到底。这双代号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adidas 1”慢跑鞋在鞋中底与后跟处附加了电脑芯片,能对穿着者脚部接触地面的频率与过程进行分析,从而及时调整它的TPU支撑托盘与缓震系统,以达到最佳的保护与助推效果。阿迪的死对头耐克当然也不甘落后,正式将在雅典奥运会上最具未来主义风格的无阻力游泳镜“google”推向市场,它完全舍弃了传统的镜带设计,全靠依附在镜片边缘的可溶性安全胶带固定在眼部。依据流体力学向前倾斜的镜面设计完全缓解了水流对眼部造成的压迫与阻力。

有分析家指出,各大运动产品公司之所以极力想在这个冬天将消失已久的奢侈风尚带给消费者,是因为已经接近饱和的市场使运动产品利润率大大下降,“adidas 1”的预计价格在250美元左右,耐克推出的飞人19代“蝰蛇”也达到了创纪录的165美元。顾客会买账吗?答案还不确定,从本世纪初开始在全球范围内流行的复古风潮使消费者对运动产品的价格日益敏感。根据美国运动商品生产协会的统计,去年北美市场上运动鞋的价格平均为31.84美元,比1998年下降了23%,但销售额上涨了4.5%,其中100美元以上的高端产品所创造的利润只占7%。阿迪达斯运动鞋本季度2.3亿美元的赢利中,近80%要感谢那些带有原始三叶草标准的复古产品。而诸如日本的Ape,Madfoot等品牌更以自己的独特风格与低廉的价格成为引导亚洲运动时尚的新风向标,阿迪达斯也不得不在去年与Ape合作,成立了联合品牌Ape Super,以求从它庞大的市场份额中分一杯羹。另外,不断涌现的诸如Pony,New balance也成为了消费者的新宠,从里根到小布什等几任美国总统也穿着New balance慢跑。纽约市场分析公司D.A.大卫分析说,如今运动产品消费者对于一双运动鞋的心理承受线大约在75到80美元之间,只有不到20%的核心消费群,即疯狂的“球鞋客”才肯为一双球鞋花出平均100美元的高价。不过中国本土的极端分子对此毫不在意,一双刚刚发售的镭射版耐克、AIR ZOOM HUARACHE 2k4被炒到2900元,仍然有买家不皱眉头地拿下,生动地证明有时附加在运动产品上的意识形态才是最主要的。

Sleek主义,酷价值与民族自信13

HDV:我不会再用DV拍片子了

“技术迷恋狂”乔治·卢卡斯第一次用高清数字摄像机(Sony CineAlta 24P)拍摄了《克隆人的进攻》之后宣布,“我不会再使用胶片拍摄电影了!”

9月7日,让乔治·卢卡斯发狂的改变不再是民间试验品了,索尼在东京正式推出全球第一台符合HDV1080i标准(1080条有效扫描行和1440个垂直像素,当前高清电视的主流标准)的高清晰度数码摄像机HDR-FX1E,这也是索尼第一款针对消费领域推出的高清数码摄像机,可以摄录和回放HDV1080i标准的华丽影像。而这台HDV不到3万元的价格极大地刺激了传统DV摄像机领域。如今,你也可以这样宣布,“我不会再用DV拍片子了!”

HDR-FX1E的出现,国内最兴奋的可能并不是普通的DV爱好者,而是中小节目制作机构的制作人员,因为他们更清楚3万人民币的价格与HDR-FX1E带来的影像画质提升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性价比,所以,连索尼自己都称这是一款“准专业级”的消费产品,单凭如此专业化的外形,就能让许多有机器迷恋症的人感到过瘾了。而且,凡是以影像为职业或者爱好的人,对于影像画质都有超乎寻常的执著与吹毛求疵,因此,凡用过HDV的人,很难再回头用DV,由此也可见HDV摄像机的前途。

自从2003年9月3日,佳能、夏普、索尼和JVC联合宣布了HDV标准之后,HDV的发展已经受到广泛关注,尤其是全球愈演愈烈的高清晰电视热潮推波助澜。事实上,与去年JVC推出的全球第一款HDV摄像机GR-HD1相比,HDR-FX1E在水平分辨率、低照度表现等方面都已经有了更大的性能提升。尤其是HDV1080i已经成为HDV广播中的主流制式,当在高清晰电视上观看时,画面可以达到1440×1080像素(传统DV制式为720×576像素)的清晰度,总像素达到112万;32.5毫米的卡尔蔡斯Vario-Sonnar T*镜头具备12倍光学变焦能力和多个变焦控制机械装置,能够进行完美的广角摄录。“让家庭录像告别8毫米摄像机吧”,这是当年DV刚出现时曾经流传的口号,也许很快也会有人为HDV创造类似的口号,“让DV摄像机回炉去加H吧”。

Sleek主义,酷价值与民族自信14

PSP追求行走状态的娱乐至死

4.3英寸480×272高分辨率的液晶屏幕,能够持续以16∶9的宽屏幕营造高画质感,依靠1.8GB的UMD光碟容量可以存下3张标准CD的数据,甚至可以播放MPEG4压缩电影,内置的无线网络和红外线接口可以直接从网络下载,索尼为此筹备了音乐下载网站,并同时筹建电影付费下载。这一切仅标价折合1600元人民币,的确很让人心动。

就这样,PSP成为索尼建立全球数字娱乐内容王国战略的排头兵,强大的硬件支持只是基础,更重要的是以软件形式进行娱乐内容的延伸开发。PSP卖到2000万或者3000万份没有任何意义,只要1000万的PSP用户群,就可以底气十足地去找好莱坞大制片厂们,让他们发行UMD格式的内容,共享利润最大化。而国际著名游戏开发商们早已迫不及待地加入了PSP的整体开发计划。为什么如此看好PSP?EA制片人大卫·麦卡锡一句话道破天机,“我们与PSP针对相同的用户群。这个用户群绝不是手里拿着GAME BOY的小弟弟,而是18岁到34岁之间,最具消费能力的都市青年与成年人群体。因此有分析家认为PSP与任天堂大可不必如此剑拔弩张,他们的市场重合度其实很小,真正感到威胁的应该是苹果、微软、诺基亚这些同样试图在数字娱乐内容业夺得头筹的大鳄们”。

“现在,我们有了数码相机,数字影像,数字广播,数字录像等等,大家能够住在数字世界里面,各种各样的场合也出现了数字内容。假如能够利用PSP,就像用一根针那样戳破一层窗户纸,出现外面的广阔世界的话,那就是我们的目标。”索尼的SCEI公司CEO久多良木健描述的正是PSP辐射出的一个“娱乐至死”的现代社会。追求行走状态的游戏,成为了索尼给PSP独特的定义。

Sleek主义,酷价值与民族自信15

宝马1系2004年度最佳小型轿车

宝马家族又添新丁,一款排行在5系、3系后面的宝马BMW 1表现不俗,被公认为2004年度市场上最成功的小型轿车。

宝马、奥迪和奔驰,作为豪华车品牌的主要生产厂商,在去年继续遭遇到欧美市场销量下滑的厄运后,这些厂家不约而同地想到了A级车,宝马1系、奔驰A160和奥迪A2、A3如出一辙,都开始使用A级车顶端产品这个概念来弥补豪华车市场的低迷,它们开始在小型车中使用最尖端的技术,向低端拓展。

宝马1系轿车是在今年9月巴黎汽车博览会上与车迷见面的,刚刚在德国销售了3个月,就已经获得了多个奖项,它被认为是2004年最成功的小型轿车,它的主要竞争对手奥迪A3、大众高尔夫、福特的FOCUS和菲亚特阿尔法罗米欧,这些原本在市场上非常畅销的“小家伙们”已经感受到了1系宝马强劲的动力和巨大的市场冲击力。

宝马集团主管销售及市场营销的董事迈克·葛纳尔博士说,宝马今年进入了三个新的细分市场,这在宝马的历史上还是绝无仅有的。高于平均水平的销售增长主要来自于宝马全新推出的BMW1系、X3和6系列。

凭借今年1月份上市的BMWX3,宝马建立起了“紧凑型高档SAV”类别。截止到10月底,已经有近7万辆X3交付给客户。BMW品牌产品组合也因年初推出的6系大型轿跑车和敞篷车而得以拓展,今年前10个月,BMW全球的代理商共售出17466辆6系跑车。而刚刚BMW1系仅上市6周内,就售出15266辆。

宝马BMW1系是宝马品牌最小的一款轿车,说它是一匹“小马”,不过是与其3、5、7系三个魁梧的宝马兄长相对而言,其实“小马”的车身长4.23米,比3系宝马只少了24厘米。宝马公司把这个最小的孩子又叫做“紧凑型宝马”,将其特有的驾驶理念、功能强大的引擎、高品质装备等优秀品质,有如血统一般,纯正地让自己的爱子继承。

在汽车王国德国,能拥有宝马轿车也是身份的象征,无论是在不限速的高速公路,还是在悠闲的乡间小道,开宝马的人经常会引起人们的注意,宝马轿车虽然与奔驰在德国售价不相上下,但是宝马常常被看作是成功人士的交通工具,比较讲究品位,而开奔驰往往被人视为“摆阔”。其实,在德国拥有一辆宝马不算难事,二手的宝马轿车价格只有几千欧元,而且性能与外观都很酷。但在中国,对宝马发烧友来说,想实现这个愿望可就难多了,市场上很少能买到二手宝马,即使有价格也非常昂贵。不过,宝马让多数中国车迷只能看个眼热的尴尬很快就要被宝马1系终结。

价格

还没有在中国市场正式销售,只能提供一个德国的参考价格。配备1.6升汽油发动机的1系宝马在德国的市场参考价是22000欧元;配备2.0柴油发动机宝马价格在24000欧元左右。

驾驶性能

只需按下按钮启动引擎,就可以立即感受到独特的驾驶乐趣。“紧凑型轿车”的敏捷度和转向精确性让人叫绝,BMW1系行驶在崎岖的乡间路上快速而平稳,在城市的街道更能随心所欲、穿梭自如,这是因为——如BMW兄长们一样——BMW 1系拥有前置引擎和后轮驱动,即使在最猛烈的转弯时,也感受不到任何倾斜,因为当后轮将引擎动力传输给柏油路面时,同时也施展了其最优的抓地能力。此外,“小马”完美地平衡了工艺精良的铝质前轴和五连杆后悬架的重量。

Sleek主义,酷价值与民族自信16

主动和被动安全装置

在任何情况下,功能强大的大刹车碟都能提供超强的制动力。利用双强度刹车灯组,BMW 1系可以“告诉”其后的车辆自己当前刹车的力度是普通刹车还是急刹车。

BMW 1系标配的一系列驾驶安全装备,包括DSC(动态稳定控制)、DBC(动态刹车控制)、电子差速锁,以及一套完整的气囊系统(包括所有座位的头部气囊)等,均符合最严格的安全要求。这些安全特性和出色的保护性车体结构是达到欧洲NCAP碰撞试验5星级水准的先决条件。

装备选件

选配装备包括:便利的无钥匙系统、蓝牙移动接口、带靠背宽度调节的运动座椅、前后PDC(泊车距离控制)、双氙头灯以及高保真音响和导航系统等,均可通过BMW最先进的iDrive系统对其进行中央或声控操作。